「文化濟寧」鄒城︱上九山的“前生”與“後世”

一座山 一方誌 一生情

—— 《上九山村志》的文化意義

文 劉利民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一個明媚的上午,一個熟悉的口音,一個真誠的相邀,一個歷史的機緣,就這樣明亮自然地降臨,讓我義不容辭地接受下來,並最終形成這篇與“上九山”結緣的文字。

電話的那端,給我認真安排“活兒”的,正是《上九山村志》的主編聶為生。

我本能拒絕著。這並非自謙,而是一種自省。上九山名聲遠播,早已走出鄒魯,而非泛泛之“丘”,還需要我說些什麼嗎?

對於這座當下眾人皆津津樂道的“名山”,我又能夠說些什麼呢?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為生在那邊,卻不依不饒,笑聲朗朗,一再堅稱:所以找到你,當然相信你能夠說些“什麼”,也相信你能夠說好“什麼”。

正是這份沉甸甸地信任,讓我還是欣然接受了。我覺得,這是在向為生表達自己的一份尊重。當然也意味著,我是在向一本書表達尊重,在向一處村莊表達尊重,在向一座大山表達尊重。這是一個“山外人”,同時也是一位普通讀者,對上九山敬行的一個鞠躬禮。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子曰,仁者樂山。聶為生出生於上九山中,當會“樂山”甚之又甚,也會更具仁者之風。生於山中的孔子與孟子,莫不如是。為生是我的同學,也是我多年的文友。多年來,我們彼此心儀,相互欣賞。為生做人厚道,當是得了山之仁厚的。而且,他還具水之靈秀,寫一筆好字,更寫一手好文,當年同學之中,是有名的秀才。他當過教師,做過官員,長期歷練下來,自是學問精深。當下,由他親自捉刀,主編《上九山村志》,想來必有不同凡響。我願意相信,這將會是,也肯定是,當下一座有情有義的山,一個有情有義的村莊,一代有情有義的人,演繹出的一個有情有義的故事。

任何事物同人一樣,一旦降臨於世間,都有其歷史使命,更何況這座有情有義的上九山。上九山高壽幾何?它面世於何時?當下沒人知道,也無史實記載。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它絕對是一個“愛的使者”。就像《紅樓夢》中的靈石,因於愛,緣於愛,立於愛,也將終於愛。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上九山作為愛的“使者”,它是那麼熱愛腳下的土地,也熱愛著懷中的村莊。那個位於半山腰上的上九村,據傳伏羲時代就有人類居住,秦皇時代留下的古道,有明清時期的房子、街道、古井、老樹,幾百個老石頭院子,3000多間石頭房子,如果沒有上九山大愛之佑護,哪裡能留存至今?

上九山更為傾情愛護的,當然還是這一方水土的黎民百姓。它將一座山所能給予的饋贈——吃、穿、住、用,全部奉獻給他們。教會他們農作,教會他們養家、教會他們育子,讓大山的子孫讀書、成長、成才、成人。在這所村莊的時光流裡,歷代耕讀之人,識字明理,能寫會算,目光高遠。明清與民國時期,村裡更是設有私塾,教授村民子弟。村裡的“先生”,學問高深者,也會跨出山門,“送教”下山。建國之後,國家推廣教育,村民積極掃盲,進行自我學習,更是省吃儉用,“供”子上學。恢復高考以來,考取大中專院校者已近百人,有的還讀了博士碩士,成為國家各行各業的有用之才。

人間情與愛,大都有迴響。村裡的人,也將愛回饋於上九山。歷朝歷代,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上九山人,都摯愛故土,不甘落後,艱苦奮鬥,創業立業,建設故鄉,奉獻社會。正是這種優秀傳統與文化基因,使得上九山越來越有名了,上九村也成為歷史古村、文化名村、商貿新村、旅遊強村、美麗鄉村。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非常時代,非常背景,必有非常之人,適時地出現,進行非常的擔當,完成非常的使命。於是,孟憲忠適時地出現了,作為鄒城市石牆鎮黨委書記,儘管看上去那麼年輕,卻歷履張莊鎮長、千泉街道辦事處主任等職。當地百姓講,憲忠是一位好乾部,溫文爾雅卻幹勁十足,沉穩有度卻眼光高遠,難能可貴的是,他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還特別重視農村文化建設。正是在黨委政府營造的文化氛圍中,“聶為生們”也適時地出現了,一本寶貴的村志適時地出現了,一個“新上九山”和“新上九村”——書志中的“上九山”和“上九村”也出現了。如果你認真地通讀這本史志,毫無疑問地將會對這座山和這所村莊,產生更深的親近,更新的認識,更高的禮敬,更遠的遐思。

沒有歷史文化積澱的城市,是一座蒼白的城市;沒有歷史文化積澱的村莊,同樣是一座蒼白的村莊。沒有深厚根基的文化,是一種找不到歸宿的漂浮的“無根文化”。所以對於地方誌編修工作,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高度重視。地方誌是地方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對一個地方的文化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上九山村志》的出版,就是在築建村莊文化工程中的根基,是在涵育村莊文化意識和地方文化精神的水源,將會讓上九山與上九村莊更具文化活力。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上九山村志》是一脈“文化根系”。梁啟超說:“最古之史,實為方誌”。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無論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還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離不開從村莊志資料中擷取素材、吸收養分、尋求啟示。《上九山村志》反映的是特定地域各個時期的自然狀況,承載地方人文遺產,在文化創造中具有重要基礎性作用,是“文脈之根”、“文化之礦”。聶為生和他的同事們,正是用方誌這一文化載體,承擔起“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的神聖職責。

《上九山村志》是一泓“文化源泉”。“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文化的生成,真正是天造地設。人們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生活,文化現象異彩紛呈,各具特色。根植於生活中的地域文化,與人們的喜怒哀樂息息相關。濃厚的鄉土氣息同化著人們,讓人們思鄉、懷舊,原因即在於,地域文化相當於“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在人們的意識中留下了太多太深的記憶。“月是故鄉明”,無非是人們的一個懷舊情結。所謂的尋根問祖,尋的就是血緣和文化。由此可見,地域文化在教育感化、聯繫溝通、適應生存方面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地方誌的地域性特點,決定了它在傳承地域文化方面提供不竭的源泉。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上九山村志》是一本 “鄉土教材”。我與為生都從事過教育工作,當然懂得,方誌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鄉土教材”,也是最好的傳統教育的“校本教材”。恩格斯說:“愛國主義是以愛家鄉為基礎的”。只有熱愛自己的故鄉,才能熱愛自己的祖國。方誌被譽為“地方百科全書”。利用地方誌編寫鄉土教材,是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增強愛鄉觀念,提高人們的思想情操和精神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今,我國許多地方採用地方誌資料,編有鄉土歷史、地理教材,作為“校本教材”以供中小學校使用。師生可以從中瞭解當地的山水名勝、物產礦藏、風土人情、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知識,可以瞭解先人的創業不易,瞭解源遠流長的民族歷史,瞭解古人民族氣節和尊嚴,瞭解當地民族的優秀文化。這對增進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激發人們愛國愛鄉的熱情,加深對祖國、故鄉的熱愛,無疑是極好的教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上九山村志》是一卷“旅遊寶典” 。上九山村現已經成為旅遊名村。 2015年1月21日,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來到山東省鄒城市石牆鎮上九山村,認真察看老街道和老房子,瞭解古村落保護的做法。勵小捷在考察中指出:“提高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水平,既要建設獨具特色的民俗旅遊觀光點,又要讓廣大村民得到實惠。在這方面,鄒城市上九山傳統村落保護值得借鑑。”當年的 2月13日,中央電視臺《記住鄉愁》欄目播放了上九山村的專題片《上九山村——誠信立業》。這是一部以看得見的傳統村落為載體,以生活化的故事為依託,以鄉愁為情感基礎,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核心的大型紀錄片。央視專題片的播放,讓藏在深山裡的上九山村名聲遠揚。在上九山這座傳統村莊的保護方面,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這當然可喜可賀。這當然十分難得很是精彩。但作為一座有遠大抱負的名山,一所有崇高理想的村莊,是不會停下前進腳步的,向上向強,向富向美,是她永遠不懈的追求。如何將上九村的旅遊資源進行更加科學更高層次的開發,將是一個永遠的大命題,而這個大命題,我們也許會從《上九村志》中尋覓到答案。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由此看來,一部《上九村志》的橫空出世,該是多麼地意義非凡!正是基於此種考慮,我要為鄒城市石牆鎮黨委政府點贊,為孟憲忠書記點贊,為上九山村黨支部書記鄭朝傑點贊,為聶為生和他的“戰友們”點贊,我也希望這本凝聚著編者與當地政府心血的好書,能與上九山和上九村一樣,走進歷史也走進時代,擁有一個光明遠大的前程。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劉利民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濟寧市散文協會副會長,濟寧日報教科文編輯部主編。

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中國環境報》、《羊城晚報》、《散文選刊》、《人民文摘》、《大眾日報》、《山東文學》等國家及省級刊物。散文曾入選《值得向大中學生推薦的精品美文》等多類選集及讀本。近百篇作品曾獲國家及省市級大獎。

著有報告文學集有《最美麗的校園》、《最神聖的教育》。主編多部文學作品集。

「文化济宁」邹城︱上九山的“前生”与“后世”

【想關注我】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

濟寧市旅遊發展委員會

濟寧市旅遊行業協會

溫馨提醒:濟寧市旅遊公共服務中心(建設北路145-1號,老師專東牆)可以辦理一卡通,諮詢電話2912301。

一卡在手,遊遍濟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