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溫馨提示:點擊右上方“關注”,可隨時分享到本號精彩內容。

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中庸》介紹: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既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中庸》(第二章) 原文及註解: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3),小人而無忌憚(4)也。

【註釋】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3)小人之中庸也:應為“小人之反中庸也”。(4)忌憚:顧忌和畏懼。

【譯文】

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於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讀解】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孔子:“子張和子夏哪一個賢一些?”孔子回答說:“子張過分,子夏不夠。”子貢問:“那麼是子張賢一些嗎?”孔子說:“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論語 · 先進》)

這一段話是對“君子而時中”的生動說明。也就是說,過分與不夠貌似不同,其實質卻都是一樣的,都不符合中庸的要求。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處,如宋玉筆下的大美人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登徒子好色賦》)

所以,中庸就是恰到好處。

國學經典之《中庸》(第二章)原文及註解

歡迎轉發、留言、點贊,以及添加關注,閱覽本號的其它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