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全文及翻譯,值得每一個國人細細品讀

轉自國學書院

《大學》全文及翻譯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 白話解:大學的道理,在於彰顯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汙染而自新(親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

2.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白話解:能夠知其所止,止於至善,然後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後心才能靜下來,不會妄動;能做到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於處境隨遇而安;能夠隨遇而安,然後才能處事精當思慮周詳;能夠思慮周詳,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白話解: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後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白話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治國),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齊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養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養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誠意);要想使自己的念頭真誠無私,必先明理─窮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慾,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格物)。※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白話解:經過一番窮理盡性的功夫,物慾革除之後(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無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後,起心動念皆是真誠無妄(意誠);起心動念真誠無妄,自然存心端正無私無偏(心正);身心端正無私,自然會好好地修養德行(身修);能夠修養德行身體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齊);家庭經營得井井有條之後,才能夠治理好國家(國治);國家的治理能夠上軌道之後,才能進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 白話解: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為做人處事的根本,如果不修身,連根本的修身都搞亂了,卻想要治國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齊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談治國平天下,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7.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白話解:商湯在他盥洗用的銅盤上,刻上銘詞,用以自我警惕。銘詞說:「如果能夠把今天所習染的汙垢洗淨而自新,就應該天天振作,求自新求進步,更要繼續不斷滌除汙染,一天比一天進步。」

8.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 白話解:詩經上說:「有個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學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覆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學問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養省察,磨練德行的功夫。

9.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 白話解:經文所謂:「誠其意」,是說不要欺騙自己。

10.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

◎ 白話解:一個人內心真誠,一定會表現在外。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一定更為小心謹慎,不敢隨便。

11.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 白話解:曾子說:「一個人獨處時,就像有十雙眼睛在注視著你,十雙手在指著你,這是多麼嚴峻可畏啊!」

12.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 白話解:有錢人,總是會用財富來裝飾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則是用道德來充實自身,因為內心寬大平和,自然身體舒泰了。

13.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 白話解:所謂:「修身的目的在端正自己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憤怒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恐懼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貪圖愛戀的時候,心就不端正;有憂愁的時候,心也不得端正。

14.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白話解:如果心不專注,受到情緒支配的影響,就會變成:眼睛看著東西,卻像沒有看到一樣,耳朵聽著聲音,卻像沒有聽到一樣,口裡吃著東西卻不知道是什麼味道。

15.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

◎ 白話解:俗話說:「人都是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壞處,不知道自己家的稻苗已經長得很茁壯。」

16.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話解:存心真誠地做,雖不能做到與目標完全相合,也相差不遠了。

17.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 白話解:有德行的領導人(君子),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要求別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別人作惡。

18.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君子有絜矩之道。

◎ 白話解:凡是我所厭惡上司對待我的態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種態度去對待我的部屬;同樣的道理,凡是我厭惡部屬對待我的行為,我也不能以那一種行為來事奉上司;我所厭惡在我前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對待在我後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後面的人對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對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厭惡在我右邊的人所做的惡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左邊的人身上;我厭惡在我左邊的人所做的惡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樣的惡行加在右邊的人身上。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行為,就是所謂: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19.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

◎ 白話解:看見賢能的人不能推薦,推薦舉用之後又不肯親近,這是怠慢輕忽的行為;看見壞人不能拒絕、黜退,黜退之後又不能疏遠他,這是錯誤的行為。

20.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 白話解:喜好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好的,這叫做違反人性,災禍必然降臨到你的身上。

21.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 白話解:因此治理國事的君子,必須有修己治人的法則:那就是忠誠信實才能得民心,驕傲、奢侈、放逸隨便,必將失去民心。富國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則:從事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速度快,用的慢;那麼國家的財富就能經常保持充裕了。

22.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 白話解:有仁德的人,運用財物幫助他人,自然得到眾人的擁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以搜刮財富,終必招來亡身之禍。

23.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 白話解:一個國家不應該以財貨為利益,應該以仁義為利益。

中庸全文及翻譯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白話解: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以做人處事叫做道,聖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來修正過與不及的差別現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於正道,這稱之為教化。這個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夠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白話解:君子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謹慎。在沒有人聽到的地方,更是恐懼害怕。最隱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發現的處所,最微細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此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更要特別謹慎。

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話解: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生的時候,心是平靜無所偏倚的,稱之為『中』;如果感情之發生都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達到圓滿的境界,那麼天地萬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白話解:孔子說:「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為都違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為君子能隨時守住中道,無過與不及;小人之所以違反中道,是因為小人不明此理,無所顧忌無所不為。」

5.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白話解:孔子說;「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歡徵詢別人的意見,就算是淺近的話,也歡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別人的錯誤和不好的意見隱藏起來,同時又表揚別人正確的好意見,最後再將眾人的意見,所有過與不及之處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於人民,這就是舜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擁戴,與津津樂道的緣故吧!」

6.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

◎白話解:子路問孔子怎樣叫做『強』?孔子說:「你所問的是南方人的『強』呢?還是北方人的『強』?還是你所謂的『強』呢?用寬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無理的欺侮而不報復,這是南方人的強,君子安然處之。至於披鎧甲,臥枕刀槍,死也不後悔,這是北方人之強。好勇鬥狠的人安於此道。因此君子與人和平相處,而不隨流俗移轉,這是真正的強啊!

7.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白話解:孔子說:「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8.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白話解:說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9.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呼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白話解:君子只求就現在所處的地位,來做他應該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處在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該做的事;處在貧賤的地位,就做貧賤時應該做的事;處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應該做的事;處在患難,就做患難時所應該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樂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隨遇而安,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10.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倖。

◎白話解:君子對上不怨恨天,對下不歸罪他人,所以君子安心的處在平易的地位,等候天命的到來,小人卻是冒險去妄求非份的利益。

11.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

◎白話解:孔子說:「射箭的方法,很像君子做人的道理,射不中靶心,就要反過來要求自己,看看自己有沒有做好,功夫夠不夠。

12.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白話解:君子實行中庸之道,好比走遠路,一定要從近處開始,好比登高處,一定要從低處開始。

13.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也。」

◎白話解:魯哀公問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說:「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都記載在竹簡和木牘上面。當他們在位的時候,他們的教化就能施行,他們死了,他們的教化也就滅亡了。以人來施政的法則,是希望政教能快速推行,而利用土地種樹的法則,在使樹木快速生長,施政的道理,是希望如同蒲盧一般快速滋長。」

14.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

◎白話解:所以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而得人才的方法,在於領導者能修養自身,以德行感召人才;修身必須依據天下共遵的法則(道),修道要依據仁慈博愛。所謂仁,就是人性,以愛自己的親人為最重要。所謂義,就是事事合宜,以尊敬賢德的人最為重要。親人之愛有親疏等差之別,賢能之士也有等級,禮節就是因此而產生的。

15.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話解:天下所共同遵守的大道有五種,當其力行實踐時則分為三種。我們說: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姊妹、朋友之間的關係,這五種就是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倫常大道。而智能、仁愛、勇氣這三種是人人所須具備的德行,當他實行時就是一個『誠』字。

16.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白話解:五倫與智仁勇以及誠的道理,有的人天生就知道了,有些人是經過教育學習才知道的,有些人則是經過勤勉苦學才明白的,等到明白以後,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

◎有些人心安理得地實行,有些人是因為有利益才去做,有些人則需要勉強才會去做,一旦做成功了,結果都是一樣的。

17.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白話解:孔子說:「喜歡研究學問的,就接近智能了,能夠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麼是羞恥就接近勇了。」

1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白話解:豫者預也,任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就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就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能夠事先決定妥當,就不會行不通了。

1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白話解: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2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白話解:別人學一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就會了,我還不會!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雖然再笨,也會變得聰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堅強。

21.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白話解:只有至誠懇切的人,才能盡力發揮他天賦的本性到達極致,能盡他自己的本性,就能盡知他人的本性;能盡知他人的本性,就能盡知萬物的本性;能盡知萬物的本性,就可以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能贊助天地萬物的化育,就可以與天地並列為三了。

22.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白話解:『誠』,是自然的道理,萬事萬物的本末終始都離不開它,沒有『誠』,就沒有萬事萬物了。所以,君子把『誠』看得特別寶貴,『誠』,並不僅僅是為了成就自己而已,而是要拿他來成就萬事萬物。

23.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白話解:君子恭敬奉持德性,同時好問勤學以致知,使德行和學問到達廣大精微的境界,雖然極其高明,依然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庸之道。溫習已知以增進新知,存心敦厚以尊崇禮節。所以在上位時不會驕傲,處於卑賤的地位也不會背叛作亂。當國家政治上軌道時,他的言論可以幫助國家振興,當國家政治紊亂無道時,他的沉默足以被接受。詩經上說:「既明理又有智能,以保全其身。」明哲保身就是這個意思吧!

24.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菑及其身者也。」

◎白話解:孔子說:「愚笨的人偏要自以為是,卑賤的人偏愛一意孤行;生在現今的時代,偏要恢復古代的作法,這樣的人,災害將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25.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白話解:萬物同時生長而不相妨害,日月運行四時更替彼此不相違背。小的德行,好比河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如敦厚化育,根深葉茂,無窮無盡。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道理。

26.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白話解:君子做人的道理,看來平淡卻不會使人討厭,看來簡單平易卻有文采,雖然溫和卻不失條理;見彼而知此,見外而知內,見微而知著,能明白這樣的道理,就可以一起進入道德之門了。

27.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白話解:君子只求內省時沒有過失,無愧於心。君子之所以讓人佩服,覺得趕不上,正是在這種別人看不見的地方。

28.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解:詩經上說:「君子獨居在屋內深處,也要無愧於心。」所以君子不待有所行動,人人都尊敬他,不必開口說話,人人都相信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