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之《中庸》思想概述


四書之《中庸》思想概述

《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是用來論述儒家的核心思想“中庸”之理的。《中庸》寫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儒家中庸的含義不是平庸的意思,而是適中,無過無不及的意思。《三字經》對中庸進行了論述為:“中不偏,庸不易。”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是適中的意思,不易是不改變的意思。即中庸就是堅持適中,不偏不倚。

中庸有三個主要原則,一個是慎獨修身,是對自己而言。《中庸》寫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的時候也是謹慎的。二是忠恕寬容,是如何對待他人的方式。《中庸》寫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意思是說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也不要強加於他人。三是至誠儘性,是中庸的完美境界,是對整體而言的。《中庸》寫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極端真誠的人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本性,從而發揮眾人和萬物的本性,使整體繁榮。

《中庸》還論述了學習的方式,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其中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規範如“五達道”和“三達德”。“五達道”講述了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這五種人際關係。而處理這種人際關係則要靠“三達德”了,“三達德”即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節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的。而要培養人的智、仁、勇則要靠誠實、善良的品德意識。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闡明道:“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由之引出《中庸》的核心思想“君子修身”而達到“治天下國家矣”。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或稱至德,“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達到“與天地齊平”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