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信息化时代”

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中国信息化周报》组织“改革开放40周年 信息化征程在路上”特别专题,从人物、企业、行业等多个角度梳理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与成果。我们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畅谈芯片产业发展进程与趋势。

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客观来讲,芯片制造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层面和社会资本的资金投入,已经有几千亿元的规模。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刚开始时不能对资金投入要求过高。在主观上,也有值得吸取教训的地方。那就是,过去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比较分散,而集成电路行业需要相当集中的投入,应该更加强调整合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实现更好的效果。

粗略划分的话,芯片可以分为设计和制造两个部分。在制造层面,包括制造工艺和封装测验等,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现有的集成电路的制造工厂,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需要继续投入相当的资金和时间来缩短差距;在设计层面,模拟电路芯片品种较多,有些方面和国外水平差距比较大。但一些国产数字芯片的设计能力是比较强的,数字通用芯片的设计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大致相当。

客观来讲,芯片制造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目前,国家层面和社会资本的资金投入,已经有几千亿元的规模。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刚开始时不能对资金投入要求过高。在主观上,也有值得吸取教训的地方。那就是,过去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比较分散,而集成电路行业需要相当集中的投入,应该更加强调整合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实现更好的效果。总之,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芯片制造层面的问题。

CPU芯片和操作系统是网信领域最基础的核心技术,中国在这方面还受制于人,常被比拟为“缺芯少魂”。作为核心技术,芯片产业的技术门槛很高,发展自主芯片的道路肯定是艰难和曲折的。不过,近年来“中国芯”产业总体发展是不错的。中国发展芯片产业,一方面要保障各项投入,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从网络安全角度看,在国产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即便性能低一点也应该能够接受。

“开源芯片”是芯片发展中的新潮流。开源软件可以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发展,其成功模式有望在开源芯片业取得类似的成功,对中国芯片业起到促进作用。大形势上,Intel架构(X86)架构在服务器领域占相当大的垄断地位优势,而ARM架构所需的费用对中小企业而言是蛮高的门槛。上述两大类型将来还会继续存在,其他较小的看不到能否长远发展的前景。

“中国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或称 “中国开源芯片联盟”)今年宣告成立。RISC-V的优势在于,RISC-V是基于BSD协议许可的免费开放的指令集架构,采用这种架构既可免费取得,又可免除知识产权风险;RISC-V指令集追求简约,丢弃历史包袱,支持模块化,性能十分优越,能够满足从微控制器到超级计算机等各种复杂程度的处理器需求,支持从FPGA、ASIC乃至未来器件等多种实现方式,同时能够高效地实现各种微结构,支持大量定制与加速功能,并与现有软件及编程语言良好适配;RISC-V由一个非营利的基金会负责维护RSIC-V指令集标准手册与架构文档,促进RISC-V阵营的交流和发展,共同营造其生态系统。

RISC-V不需要有历史的包袱,对初学者而言代码负担小。现在RISC-V由一个非营利基金会负责维护,投入大、创新大就可以争夺更大的发言权。RISC-V开源许可证是比较宽松的,可以开源或不开源,对商业化来讲非常宽松,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企业创新团队提供机会,这种开源芯片可以推进我国的人工智能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开源芯片联盟的目标是在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针的指引下,依托中国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营造完善的生态系统,促进自主可控的开源芯片发展,为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与您距离更近!

改革开放40周年|倪光南:发展芯片产业 迎接开源芯片新潮流

中国信息化周报(信息化时代)

官网:www.cio360.ne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