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期中考試後,

面對孩子的試卷,

很多家庭的日子不好過。


不過,一位校長的講話卻讓很多家長得到了安慰,主持人孟非也忍不住在微博上轉發評論稱:“反正是寬慰到我了……轉發的一定是給爸媽的。”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這段精彩的校長講話內容如下:

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慢慢養。有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有的孩子沒有。沒有資質的孩子是用來報恩的,因為讀書特別好的,將來會去美國、英國、加拿大,見面只能靠視頻,讀書沒資質等我們老了可以常伴左右,今天載我們去吃牛肉丸,明天載我們去吃海鮮,想想真美好!說到底都別再羨慕別人家有什麼樣的兒子或女兒,很多事情冥冥之中早已註定,不必太過強求。用心教育、陪伴成長,自己的孩子都是最好的,共勉!


據說,這位校長姓林,他(她)是在學校期中考後的家長分享會上的說的這段話。報料家長稱:“兩個小時的家長分享會,只記住了林校長的話:

↓↓↓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校長的這段話瞬間火爆了朋友圈,並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


有人贊成:反正寬慰到了我


我們注意到,家長中,有不少人同意這一觀點。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萱草忘憂7603 :保存下來,每次輔導作業之前讀三遍!@世界盡頭姐獨行 : 是的,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的人生,不一定非要成功,生活快樂很重要,每天享受自己的工作,生活、家人能陪伴左右,生活不是給別人看的。
@Tulip99113:已轉發到朋友圈.今天公佈期中成績,這簡直就是給我一顆救心丸@雲淡風清-1788:謝謝,同樣寬慰到我了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彭于晏的私人小號:尊重差異@泡棗子還放紅糖:這一波強行自我安慰真是讓人落淚@活了一百萬次的貓and樹:好想給樓上的那位大姐看看,每天聽她打罵孩子寫作業,真是太可憐那個孩子了。
@趙樣好:孩子才幼兒園,也在想象她以後各種的可能,看到別人送孩子學這學那,就怕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看到這裡,淡然一笑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生活本色出演:我一歲半的孩子的夢想是長大了要開挖掘機,聽了他的想法我感覺好輕鬆,瞬間壓力全無。
@JOJO32363:給作為學渣的自己傲嬌一下,的確,我姐姐就是學霸,現在在外地,學渣我留在爸媽身邊,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收音機之戀lx:其實挺對的,優秀的子女固然值得驕傲,但是如果就一個獨生子女還在國外,一年也見不到一次,想想也是有點心酸的。@秋的意象:這樣想也對。是真的安慰到我了,但是也同樣要祈禱,願我老了時,沒有去成美國加拿大的孩子知道載我去吃牛肉丸。
@暱稱均被搶:鄰居家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後都留在大城市沒回來,還好小閨女成績平平,爸媽從不操心,後來初中畢業,在爸爸單位供電局找了個工作安定下來,那個時代挺好。@小豆芽等閒:嗯嗯,娃兒能考幾分就考幾分,作業不工整就不工整,統統接納,反正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裡的美。@Gnana:下班前看到這條,再想想拿回來的卷子,我試試能不能把戒尺放下去。@河邊上的小溪:我是來報父母恩的。


有人反對:孝順和成績好壞沒關係


  • 成績好壞和孝順沒有關係


反對這種觀點的也不少。有反對者提出,如果孩子從小沒有教育好,長大後遊手好閒,那麼就算生活在一個城市,孩子也不一定常回來看父母。

反對者提出最大質疑是:讀書沒有資質,海鮮牛肉丸的錢哪裡來?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紅色滴蘿蔔綠色滴纓:沒有讀書的資質也可以有賺錢的資質,沒有賺錢的資質也可以有上進的資質,就是別養個啃老族和懶惰鬼出來,否則別說海鮮牛肉丸了,連饅頭都不會給你買一個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笑個花枝亂顫:這種寬慰的話激勵不了父母們一輩子,他們隨時會被周圍的各種氛圍給帶跑,只有那種內心極其強大和堅定的人才會始終堅持自己的路@不二究竟懂不懂安東尼:讀書沒資質的可能在辛苦地謀生,即使相隔不遠也沒有時間常伴左右


中立家長 ,各抒己見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djidi對於有娃的家長來說,在上學階段,成績就是一切。身在那個環境中,沒辦法完全脫離出來,對成績的那種焦慮也是真的。@雯雯媽其實吧,那些不孝順的孩子不是說不聰明,也許是他從小生活的環境教給他的。就是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啊,沒有道德觀念啊,說到底,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


其實,每次考試總有一些孩子會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沒考好。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比孩子更難受:“我們急得捶胸頓足,他(她)卻是無動於衷”。

其實,當考試失利時,孩子的內心都是很難受的。

下面這位孩子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寫成了檢討書

檢討書


媽媽:

這次語文考試試卷發下來了,我不敢拿給你看,但是我知道,我也藏不住卷子,最後還是瞞不過你的火眼金睛。

老師讓我先寫一封信給你,在這裡,我先把我複雜凌亂的心情整理一下。

媽媽,我這次還是隻考了91分,我們班這次有18個同學考了滿分。上次我考了90分,當我把卷子拿給你的時候,你皺著眉頭,瞪大眼睛,問我們班有多少個滿分的。

我說有16個同學考了滿分,你當時就氣急敗壞,一下子把試卷拍在桌子上,說“你怎麼這麼笨?其他同學都能考滿分,大家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別人能考滿分,你為什麼就不能考?”

“你看看,這個題目又做錯了,你就不能用點心嗎?這麼馬虎,一錯再錯。”

“這麼簡單的題目也不會做嗎?你是不是我生的?”

這一次,我拿卷子給你看,肯定又要被你一頓狠批,然後這周的零花錢減半,電視也沒得看了。

媽媽,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這麼笨,我真的很笨嗎?就像你說的,都是一樣的老師教的,為什麼差別就這麼大呢?我每天也完成了家庭作業,可是我怎麼努力,每次考試都這樣,我也很洩氣,可能我真的就是很笨吧。

媽媽,你為了讓我上更好的學校,你換了工作,來到這裡租房陪讀。我知道你很辛苦,為我付出了很多。

可是,媽媽你知道嗎,每天晚上,我寫作業累了,站起來想活動活動,你就趕緊跑過來問我:“作業寫好沒有?先把作業寫好了再休息”。我就說我要喝水,你就說:“別動,要什麼直接喊媽媽就行了。“我說想去上個洗手間,你就說我一寫作業就事多,說我注意力不集中,可是我的眼睛真的很痛,我想休息一下都不行嗎?

媽媽,我感覺我時刻被你監控著,每天一遍又一遍重複著你給我下達的命令,我感到很累,我越來越覺得學習沒有意思。

媽媽,你總是說我寫作業磨蹭,天天催促我寫快一點,可是我已經很快了,那個字,我寫得再快一點就很潦草了。

媽媽,你總是說我懶,可是我每個週末要上英語、鋼琴、美術、圍棋班。

我只有下課回家後,可以先看一會電視,吃過飯就得開始寫作業,每天晚上寫到11點。如果考試沒有考好,我還得寫檢討和總結。我覺得我已經不懶了啊。

媽媽,你總是說“現在不努力,看你長大以後怎麼辦?就跟你爸爸一樣吧”,我不知道長大以後會怎麼樣,真的有那麼可怕嗎?可是奶奶說我爸爸現在也很好的啊。


對於孩子的難過

很多家長看在眼裡,卻感無奈


@djidi對於有娃的家長來說 在上學階段 成績就是一切 身在那個環境中 沒辦法完全脫離出來 對成績的那種焦慮也是真的@檸檬不萌說到底還是現在的教育體制造成的,越來越強化名校效應,把一次升學看得如此之重,跟我們小時候的環境完全不一樣了,孩子壓力大,家長壓力大,老師壓力也大,各種問題由此滋生。


想想孩子呱呱墜地,一把屎一把尿把他她拉扯大的過程,他們就是可愛的小天使啊!是什麼把他們變成我們大人眼中的“煩人鬼”?!還不是當前社會上營造的所謂學業壓力,家長的焦慮!讓一切都慢下來吧!

有家長說,學習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切,孩子的教養、內涵、社交能力、創造力往往會給將來的前途帶來很多便利。

孩子不是讀書的料咋辦?


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有篇雞湯文,流傳很廣,呼籲家長: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摘抄幾段給大家看看。

今天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我們開始做家長之後我們很多的夢想、很多的關注是一生不可能實現的,是虛幻縹緲的。

我們中國家長和西方家長相比最大不同點就是我們無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將來可能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對絕大多數家庭來說,這就是現實。

於是,我們為了追求那些我認為虛幻縹緲的目標,就產生了許許多多我們今天看起來本不應該產生的現象。

大家可能聽說過現在奧數已經開到了幼兒園,幼兒園已經開始分快慢班。所以今天我們社會上有更多的現象說明,我們更加看重的是"搶跑"。

其實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我們可能都看過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其實起跑的時候誰站在第一排、第二排根本不重要。

甚至跑完了一萬米誰在第一、誰在第二也不能決定哪一個就是最先達到終點的。

但是,今天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在拼命地“搶跑”。沒有哪一個國家的家長,像今天中國學生的家長如此的熱衷於“搶跑”。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了這麼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並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在還沒有。

所以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孩子都有這樣的過程,開始出生的時候有很多夢想,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有一個好成績,慢慢我們的期望逐漸降溫。我們期望這個孩子能夠正常畢業、升學、就業、將來能夠成家、生兒育女、生活穩定、工作穩定、別下崗。

能夠在三、四十歲的時候身體健康、家庭和諧、進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順,最後你不能動的時候,所有最初的夢想都沒有了,那時候的夢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邊給我倒一杯水。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路都是這樣的一個過程,最開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後當我們已經垂老的時候,才真正明白其實我們很多時候的培養都是不正確的。

當然,

達到這樣境界的老師、學校和家長,

並不多!


一旦和周圍的人一對比,

大多數人還是慌了神。


其實,孩子的培養,

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

也沒有哪條路一定是對的,


但是,考試沒考好,

對於孩子來說是一次挫折,

希望有個地方可以療傷,

溫暖的家庭、父母的臂彎

是他們最先想到的地方。


而此時,

父母要與孩子好好溝通,

陪孩子一起積極面對挫折。


對此,你怎樣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