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基因,變成火星人

“我們老想著怎麼把火星環境改造成類似地球的樣子,我們為什麼不修改生命……包括人類基因……這樣就能更好地適應火星了。”——一個科學家對人類定居火星的建議。

改造基因,变成火星人

我們為了探測火星,設計了各種工具和建築來適應火星環境。換個角度想,我們能不能重新改造自己來適合火星呢?對於我們怎麼在新世界定居的問題,科學家就提出了一個饒有興趣的觀點:改變人類基因,讓人類變成另類的“火星人”。

其實人類就是為適應環境而不斷髮生基因突變的。幾百萬年前東非的鬱郁森林變成了稀樹草原後,導致生活在那裡的猿猴基因突變,逐漸過渡到現代智人。後來,東非草原愈發乾旱,智人從炎熱的東非一隅擴散到全世界,他們的基因在不同的地區分別發生不同的突變,進化出各有特色的人種和文化。

既然人類是通過基因突變來適應地球環境的,那麼要想適應火星環境,不就需要更大的基因突變嗎?

培養火星動植物

隨著基因技術的突飛猛進,人類已經有能力對生物體內的基因進行修改了,還可以在生物體內加入新的基因,甚至建構一個全新的基因體。這樣,人類在火星上就不必僅僅依靠自然選擇來緩慢進化了,而是通過修改基因來快速適應火星環境。

當然,我們可以先在植物上試驗,積累經驗,改進技術。不久前,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林業科學家就通過修改樹的基因,成功控制了樹木生長高度。科學家給樹木加入了一種從擬南芥屬植物中提取出來的基因,這是一種可以抑制調節植物生長速度的基因。樹木被加入這種基因後,細胞不能充分伸展,就長不高了。

有了基因改造技術,我們就能把地球上的植物種子帶到火星上去,重新進行適應火星環境的基因改造,然後,火星樹木、火星稻米、火星蔬菜就會像雨後春筍一樣蓬勃生長起來。當然,這些成長起來的火星植物必須還要經受火星環境的考驗,然後一部分植物枯萎、死去,但仍有一部分頑強生存下來,它們為了適應環境,自身仍在進行著基因突變,並參與了對火星環境的改造。

植物適應了火星環境,同時又改造了火星環境,一種新的火星生態系統建立起來了。接下來,火星上的人類可以利用基因技術改造出火星牛、羊、馬等一系列火星動物了。假以時日,火星就不再是顆死寂的星球,而充滿了生機。

這樣改造環境的實驗,在地球上早有成功案例了。160年前,進化論之父查爾斯·達爾文航行到南大西洋上的阿森松島時,發現這個島嶼植被稀少、荒涼貧瘠,他決定從大陸運送一些樹木到這個島上,以改變島上的生態環境。20年後,大部分樹種都無法適應環境而死掉了,但仍有桉樹、諾福克島松、竹子以及香蕉樹在島上存活了下來。如今,這個小島已經鬱鬱蔥蔥,長滿了植物。

生態學家說,如果只靠自然進化,阿森松島的生態要達到這種規模將需要上百萬年。達爾文的這個試驗給未來的火星探險者以啟發:只要人類對原初環境稍加干預,後面的事就不用人類細心照料了,大自然本身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式。

改造我們自己

最後,要輪到人類對自己進行基因改造了,利用合成生物技術,人類可以全方位的改造自身,以適應火星上缺氧、低重力等惡劣環境。甚至將來火星上可能會出現吸收二氧化碳的“厭氧人類”,成為與我們地球人完全不同的火星人。那時,不僅是人類改造了火星,而且火星也同樣重塑了人類。

其實,35億年前,我們最早的祖先就是厭氧菌。此後,在這些厭氧菌中間,出現了像現在的藍細菌一樣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它的光合作用和植物一樣,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有機物等營養物質,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氧氣。藍細菌增加的結果,使得20億年前地球上的氧逐漸多了起來,不僅是海水中的氧,大氣中的氧也開始增加。

對於厭氧菌來說,氧是嚴重的環境汙染,是地球上最早的大規模公害。我們的祖先厭氧菌正面臨著首次出現的重大危機,很多生物因此而死亡了。幸運的是,生物最終還是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從厭氧進化到喜氧。現在,我們已經變得完全依賴於氧,沒有氧根本就不能生活了。

那麼,當人類踏上缺氧的火星時,最好的辦法不是在整個火星上製造氧氣,而是通過基因技術改造,使人類適應無氧的火星環境。

我們人類在地球上進化成一個獨立的物種,用了數百萬年的時間。那麼,利用基因技術把地球人變成火星人需要多久呢?科學家信心滿滿的認為,只要一代人就夠了。基因技術可以直接導致人體的突變,不用像自然選擇那樣需要漫長的等待。

一旦人類在火星上站穩腳跟,就會形成火星特有的文化,由於火星自然環境的嚴酷,他們必須團結一致在火星上拼搏,因此這有利於克服地球人自私的基因特性,創建一個以“愛與合作”為核心價值的火星文明社會,甚至這個社會有可能由女性來主導,因為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愛與包容,也比男性更堅韌,由女性主導的文明社會將是一個與地球文明迥然不同的社會。

漫遊星際的“宇宙人”

火星當然不是人類的終極目的地,人類既然邁出了離開地球的第一步,就會在太空中不斷遷徙。歷史上,人類定居的日子與漂泊的歲月相比簡直微不足道。很有可能,部分人類後裔將再次漂泊,但這次他們的漂泊之地不再是擁擠的地球,而將是浩瀚的宇宙。

星球與星球之間的距離極其漫長,即使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也有5000多萬千米,以目前宇宙飛船的速度,需要9個多月的旅行才能抵達火星,更不要說遙遠的恆星了。為此,人類不僅要改進宇宙飛船,使飛行速度更快,還要尋找更便捷的旅行途徑,比如尋找蟲洞,讓飛船穿越時空前進。不過這樣的技術目前純屬幻想。

科學家還考慮建造超大型的宇宙飛船,旅途中的人類就在飛船裡學習、生活、工作,甚至結婚生子,繁衍下一代,形成一個獨特的飛船社會。無論飛船有多大,畢竟還是個很有限的空間,沒有什麼活動場所,因此飛船社會的人恐怕要儘量冬眠,只要保持人體最低能量就可以了。

人類擴散到宇宙中去的時候,所遭遇的環境遠比火星更加複雜,為了適應更加變化無常的環境,人類需要藉助更強大的基因改造技術,製造出體格超壯、智力倍增的新型太空基因人,這類人可能還具備一些特殊的超能力,比如有超強的夜視能力、皮膚有抗宇宙輻射的功能等等。

此外,人類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髮展人與機器的結合,以抵禦來自太空的各種不可測風險,比如:智能假肢、人造心臟、人造耳蝸、人造視網膜等等,隨著科技的進一步人性化,所有成為人體一部分的裝置將越來越精密,越來越與人體融合在一起,最終實現“人機合一”,分不清哪個是人,哪個是機器。最後,創造一個高智能的人造大腦也不是天方夜譚。

通過基因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雙重改造,進化後的“宇宙人”將可以隨時隨地展開星際旅行,成為真正以宇宙為家的漂泊者。

走向宇宙,發展文明多樣性

人類曾經只是一個單一種族,我們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同一個祖母。當人類走出非洲後,在世界各地進化出不同的人種和民族,展現了進化的多樣性。生物學家認為,相同物種應該相互分開發展才能在進化中顯示出多樣性,才會顯示其特點和優點。因此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類在過去10萬年中進化成這個星球上最成功的生物。

然而,最近幾百年來,隨著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西方文化產品幾乎佔領了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處於弱勢的少數民族文化正在消亡,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上個世紀70年代還在全世界通用著8000種語言,可是僅僅過了30多年就減少了2000多種。眾所周知,在民族語言丟失的同時,以這種語言為載體的文化也必然隨之喪失。

經過10萬年的分化,人類正在重新進入單一型社會,從生理外表到文化內涵將全部被一個種族同化,膚色由現在的黃、白、黑多種顏色逐漸混合成一種單一顏色,體內基因出現缺陷,社會文化多樣性徹底消失。對於缺少基因多樣性的單一型人類,基因自我修復的能力會變弱,從而很難應對環境對人體的不利影響,全球性傳染病大流行和地球環境的劇變都有可能讓脆弱的單一型社會整體崩潰。

當人類離開地球重新分化時,又將發展出新的不同種族,人類將在宇宙中重新展現基因多樣性,創造多種不同形式的新型宇宙文明。比如,火星文明就與地球文明大不相同,太陽系之外發展出來的文明肯定又與太陽系內文明不同……在宇宙背景下,人類必將發展出更加光彩奪目的文明形態。只是到那時,仍然留守在地球的人們,由於不思進取(勇敢冒險的人都到宇宙中闖蕩去了),恐怕會變成宇宙中最原始的社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