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众多英雄,辛弃疾为何独爱孙权

且看辛弃疾词两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和《南乡子》两首词不仅写于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而且同时出现了孙权,给予了孙权很高的评价,由此可推知,辛弃疾从心底在追寻着孙权的足迹,孙权的胆识与气魄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中词人的理想、事业。

三国众多英雄,辛弃疾为何独爱孙权

一、 志同道合,惺惺相惜

1、孙权少时"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辛弃疾亦"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好侠养士"的孙权"便马善射",常"乘马射虎",有专门的射虎车:

(孙权)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豪爽尚气节"的辛弃疾也是"力能杀人:

僧义端者,喜谈兵,(辛)弃疾间与之游。及在(耿)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宋史•辛弃疾传》)(辛弃疾)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由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洪迈《文敏公集》卷六《稼轩记》)

2、少年得志

孙权十五岁"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任阳羡(今宜兴)长;十九岁继承孙策,为江东之主;二十七岁联合刘备,赤壁一战击败曹操。

三国众多英雄,辛弃疾为何独爱孙权

辛弃疾也是少年得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犯。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便聚众两千,与耿京共图恢复。而他"赤手领五十骑",于五万金兵中,"如挟毚兔"般缚取叛徒张安国时,也只有二十三岁。

历史上,辛弃疾与孙权同样相貌不凡、任侠放纵、少年得志、弓马娴熟、智勇双全、好酒为乐,独爱仲谋,正是惺惺相惜。

二、 借古论金,感叹当下

作这两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高龄,一生行将结束,而孙权19岁统帅东吴,27岁时赤壁之战大破曹操,与之相比,辛弃疾是无法坦然的。年轻时代的他也曾有过"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壮举,那是他一生值得骄傲的事,所以他多曾记录在了自己的词中:"壮岁旌旗拥万夫。"但是那是他生命里仅有的一段施展理想的岁月,归宋之后的他再没有一次走上抗金的战场,直至生命终结,"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痛充遍周身。

与此同时,作者面对江河日下的大宋江山,和风烛残年的自身,想必在寻觅着新一辈的像孙权一样的英雄,希望天下人"生子当如孙仲谋",雄姿英发,精神抖擞,撑起大宋的天空,完成自己一生的事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