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国内第一个基于联通主义的cMOOC课程《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由北京师范大学陈丽教授主持、互联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团队共同开发,每周六围绕不同主题邀请互联网教育领域嘉宾直播交流。CITlab为大家呈现课程精彩内容,带来一系列认识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性创新的观点和案例。

经过cMOOC课程的前四个主题——“线上线下教学空间融合、社会各界教育资源共享、消费驱动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精准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点击文末往期回顾,查看更多课程内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新规律、新方法、新趋势及在不同层面的创新实践形态都在课程中有了新的呈现。本期课程邀请5位嘉宾,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结合前四大主题案例对“互联网+教育”哲学基础进行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婧婧主持本期课程。

参与嘉宾包括:

  •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勤华

  •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副教授王志军

  •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安涛

  •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张春霞

1

“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

江南大学教育技术系主任副教授王志军指出,时代的改变下整个教育理论体系需要重构,期中最根本性的问题是哲学基础问题。原先教育系统一直相对封闭、简单、标准化,而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已出现了非常多开放性的教学服务形式(比如独立教师),其特征在于

开放、非线性、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所以我们要从过去简单性、唯一性、单向性、线性化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复杂性、开放性、多元性、发展性、非线性的思维模式。

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是教育哲学的根基,要先对本体论进行认识,在此基础上决定认识论、方法论。王志军认为,联通主义是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世界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网,而人类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网络和连接并保证信息流通的过程,即联通的过程。联通主义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论,可以让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因为教育本身就是要培养面向未来社会以及生活所需要的人。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2

“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论

“范式”作为对认识论的基本承诺,其所表达的意思是:人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中达成的共识,包括信念的取向、主张、组织原则等。因此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婧婧利用“如何达成共识”来引入认识论。她认为学习者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以及不断的碰撞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范式,来认识这个世界

实证主义的流派持有中立的观点,认识实践、发现实践中的规律,然后找出影响因素并分析。实证主义群体认识互联网+教育往往是在已有知识、模型基础上去尝试产生新知识,然而如今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发生了变化,传统理论难以解释当前互联网+教育本质,所以这一路径很难产生出革命性变革的新知识。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些新技术应用,过早进行定量测量来发现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可能会使得一些具有潜在能力的互联网+教育实践被扼杀在摇篮里。

建构主义流派认为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认为互联网+教育的知识是在社会和境脉中、人与创新的实践互动中建构生产的。学习者需要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一种方式或视角来认识互联网+教育的实践。而由于互联网+教育的联通本质,在网络不断演化和发展之中,建构主义者可能会出现盲人摸象的情况

联通产生了丰富的、电子化的、相关联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所以我们首先需要避免上述主义流派的缺点,其次需要把境脉与不可控因素考虑进来;再次,我们需要考虑互联网+教育中联通不断演化的广度与细度。复杂系统的思想是我们的新认识论。个体通过交互学习和适应,我们应关注个体和主体之间的交互行为,因为这些行为将导致一个复杂系统的产生。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3

“互联网+教育”的方法论

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郑勤华指出,要用计算教育学去解决我们关于互联网+教育的本体认识,形成对问题认识的方法论。他指出计算教育学旨在利用大数据的体系和计算的方法去重新认识场景和对象。这个过程是基于大数据的、基于复杂性及多学科认识去揭示互联网+教育的演进与发展,发现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学习规律和方法,从而指导未来教育实践。

无论是传统教育研究,还是如今互联网+教育研究,均存在质性和量化两种典型研究视角。这些研究中均会使用数据,数据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传统教育研究,常通过观察、实验得到一个典型的、预设的研究假设。这个预设的假设实际上体现的是我们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模型的认识。然后围绕这个认识去收集、采集数据,去论证假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必然性。整个过程先定义预设的规则,然后根据规则去收集数据,最后去论证规则。但在如今互联网+教育中,我们遇到的是规则具有不确定性的场景,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因而更加强调通过多维、多源、更加丰富的数据去发现规则

4

关系思维视野下的教育技术本质

江苏师范大学教师安涛认为,过去我们的认识属于经验性认识,是线性思维、简化认识,所以产生了大量实践问题。本体论是第一哲学,认识论需要重视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在关系思维视野下,人和技术和教育是互相关联的。

安涛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应超越技术决定论,走向教育和技术的互动。第二,技术能够推动教育发展多样化与个性化,技术应该去迎合教育的需求。第三,在人和教育的关系中,教育教学应该发掘学生的潜能,所以教育必须是生成的而非预设的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5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哲学思考

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张春霞认为,互联网+教育是有意识的大规模组织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的生存环境,人们会在这种环境下开展无意识或有意识的个体自主学习。这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进一步会带来信息。我们除了关注变化的理论,还要关注教育哲学里普遍的规律。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关于《互联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本课程是一门基于联通主义理论开发的cMOOC,以“开放”、“共享”、“互动”、“创新”为指导,关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解决教育主要矛盾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旨在帮助所有参与者建立起个人与典型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关键人物、文献资源之间的连接,形成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社会联通网络,并最终建构出包括研究者、创新企业实践者、管理人员在内的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综合性高端研究社区。课程将结合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的典型趋势,邀请国内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的专家、学者、管理人员以及创新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运行。本课程共持续13周,包括“互联网+教育”创新的5个专题,以及3个专门的学术研讨。每个专题持续2周,重点围绕对应专题下的典型创新案例开展基于SERVE评价模型的分享与交流,基于此,结合其他相关案例,进行对应专题的理论探讨与研判。从而形成对互联网推动教育变革性创新的全面、深入的认识。

「cMOOC系列课程」第11周:探寻互联网+教育的哲学基础(上)

【往期回顾】

识别二维码观看往期直播回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