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2018年,港交所迎來了IPO大年。

根據Wind數據,截止9月28日,已經有158家企業在香港上市,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68%。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火爆的上市潮,於7月12日尤為熱鬧,竟多達8家企業同時在港交所上市,財經媒體們紛紛調侃“生意太好,鑼都不夠用了”。

與此同時,港股市場卻出現了另一種熱潮:比誰破發得快

截至9月28日,2018年上市的158只港股中,多達118只個股收盤價低於IPO發行價,破發比例高達75%,今年參與港股炒次新,無異於變相捐款。

其中,28只港股的破發幅度超50%,多達85只次新股破發幅度超過20%。

由於港股IPO制度改革,擁抱獨角獸、新經濟企業,引發國內一眾獨角獸和新經濟企業赴港上市潮。


01

獨角獸們:輝煌上市,淒涼破發

市場不景氣,“獨角獸”們在港股的遭遇也是跌跌撞撞,紛紛慘遭破發。

1、小米,2個月蒸發1670億

作為香港“同股不同權”第一股,小米接下來的表現被認為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而在小米正式登陸港股之前,關於其估值的討論從未停歇。小米港股招股書中曾提及“其市值有望突破千億美元”。然而其估值在市場的激烈討論中一路下跌。

雷軍曾反問:“總不至於連550億美元都不值吧?”

7月9日,小米最終以484億美元的IPO市值登陸港交所,“騰訊*蘋果”的估值方式卻沒能讓資本買單。上市當天,小米即宣告破發。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儘管上市後不久,小米股價連續大漲,最高價創出22.2港元/股,但卻無法難擋下滑的頹勢。

截至今日收盤,小米報15.48港元,較最高價暴跌逾30%,較其發行價(17港元/股)跌去8.94%。

2、美團,上市4天,破發

站上移動互聯網的風口,美團點評(03690.HK)靠著“外賣+手機”解決了3.4億的用戶需求,為470萬活躍商家提供了服務,在一輪又一輪“千團大戰”的混戰中,傲視群雄。

與小米上市當初一致,美團點評貼在身上的標籤同樣是:新經濟、獨角獸、1000億市值、同股不同權......

9月20日,美團以69港元/股的發行價登陸港交所,與此同時,美團期貨及期權也將在上市當日推出。

上市當天收盤,大漲逾5%,報收72.65港元/股,總市值突破508億美元,成功超越小米、京東,成為中國市值排名第四的互聯網公司。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然而,好景不長,股價連續重挫,第4個交易日跌破發行價69元/股。

隨後其股價一直在發行價之下震盪,截至今日盤後,美團點評報收68.75港元,仍是破發狀態。

3、海底撈,上市2天,破發

繼美團點評之後,頂著全球“最貴火鍋”的光環,海底撈火鍋於9月26日正式在香港“麻辣”上市,成為香港十年以來第一個大型消費服務企業IPO。

公開資料顯示,海底撈在港股上市後,首個交易日盤中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大關,引發投資者和熱心食客們的廣泛關注。

在上市首日驚險守住發行價後,備受期待的國內火鍋餐飲龍頭海底撈還是破發了。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上市次日(9月27日),海底撈大跌超5%,報16.92港元,亦沒有逃過破發的“噩夢”。


02

破發的原罪:估值太高

港股“獨角獸”上市後不斷破發的背後,更多是因為獨角獸的盈利能力與高估值不匹配。

小米的估值=騰訊 × 蘋果,是雷軍對小米估值的定位,而資本市場給出的答案是:高估。

上市之初,國金證券分析師唐川直接給予小米“減持”評級,他綜合PEG、DCF和SOTP三種估值方法,取平均值得出小米合理價值為3581億港元,相當於每股14.38港元,低於發行價17港元15.4%。

截止今日收盤,小米總市值為3858億港元,距離唐川的給出的合理市值僅差7%。

美團亦是如此,上市首日總市值突破508億美元,超越小米、京東,成為中國市值排名第4的互聯網公司。

回溯其上市前的最後一輪融資,美團投後估值僅為300億美元,短短半年多時間,總市值上漲近70%。

而反觀其盈利能力:

9月27日晚間,美團交出了上市後的首份中報成績單,虧損金額高達288億元,較去年同期虧損124億元相比,激增1300%。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國上市的京東,最新市值僅有367.79億美元。

再看海底撈:上市當日,總市值一度逼近1000億港幣,意味著,海底撈=必勝客+肯德基+小肥羊的總市值。

另外,作為餐飲企業的海底撈的靜態市盈率已高達76倍。而與香港上市的火鍋及火鍋輔料類企業相比,頤海國際2018年PE在38.68倍,呷脯呷脯2018年PE在20.08倍。

如此看來,獨角獸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那就是上市前估值極高。

雖然不久的未來,這一批仍然虧損的“獨角獸”的盈利能力可能會迎來拐點,但面對已經上市的獨角獸們一路向南的K線圖,投資者的熱情,正在退卻。


03

錯失牛市的獨角獸們

小米、美團以及海底撈們,終歸沒能趕上港股 “互聯網×科技”的牛市。

2017年,獨角獸們的霸主---騰訊,全年漲幅高達114.52%,創下上市以來最高漲幅紀錄,一年間市值增長20596億港幣,總市值創下45291億港幣最高值。

於此同時,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網易、微博......代表新經濟的上市公司亦紛紛徜徉在科技股的牛市中。

然而,進入2018年,中國的獨角獸們紛紛陷入頹勢,截止9月28日,京東跌幅達38.6%,虧損幅度最高。另外,騰訊總市值相較於最高值亦蒸發了1.47萬億港幣。

這一屆獨角獸不行!

此外,在美聯儲加息、國內去槓桿、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香港股市亦跌跌不休,較1月份的最高點跌幅達17%。

這也讓2018年蜂擁上市的獨角獸們,失去了高估值的土壤,上市之初便遭遇“戴維斯雙殺”。

關於獨角獸的風險,重慶市原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警示:

“投資獨角獸,切記不要追捧那些已經從獨角獸成長為‘恐龍’、成長潛力在一定時期內基本喪失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