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

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

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

从蒙古人的命名传统来看,我表示怀疑: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代会叫“铁木健”? 1162年,成吉思汗出世时,他父亲刚好攻打塔塔儿部落凯旋而归,就用了一个俘虏的名字为他命名,叫铁木真。蒙古人的名字只是表达一种意思,并不具有汉族姓氏那样的传承作用,因而根本就不能够从名字上判断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载

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

这些手拿族谱意淫的四川人!

发表于 2004-5-20

成吉思汗后裔隐居犍为600年?蒙古人一出现,老子就发笑!从重庆青年报一则报道说起据《重庆青年报》报道:1月 5日,三十多位来自重庆江津、巴南区、綦江、南川等地的余姓居民齐集巴南区归宗认祖。他们向记者称,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在重庆已生活了约800年。这一说法迅速引起相关专家注意。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余姓居民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呢?据组织这次归宗认祖活动负责人之一的余学模介绍,一本距现在约两百年的余氏族谱让他们发现自己居然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记者看到,那本族谱上刻写的年代是清朝嘉庆24年,上面文字记载显示,该余姓一族乃成吉思汗子孙铁木健一支,因躲避战乱来到重庆,迄今在渝居住生活快有800年了。

如果成吉思汗的后代真来到重庆生活了接近800年,那么他们是怎样来到重庆的呢?和余学模一道组织该活动的余子栋说,重庆余氏是成吉思汗子孙铁木健的后代,铁木健育有九男一女,九个儿子先后都中了元朝的进士,后来他招了一个女婿也中了进士,所以有九子十进士的说法。

元顺帝时民不聊生,发生了红巾军起义。此时,铁木健的子弟正在朝中任宰相、尚书等要职,声名显赫,于是朝中奸佞小人便乘机诽谤,说铁木健一家暗中鼓动红巾军。元顺帝听后欲除去铁木健一家,于是铁木健一家便逃出京城,辗转到达泸州风锦桥,后又到达重庆,为隐姓埋名改姓余。

重庆市研究民俗学的专家苏康教授对此认为,如果这些余姓居民所声称的是真实的话,又将丰富重庆市的氏族迁移文化,并能考察这个家族被汉化的历史和进程,对研究元朝时期重庆的地域文化将大为有利。但他称,对于那本族谱的年代和文字记载要在其仔细研究后才能给出结论。

看了这篇报道,我一下想到了我的邻居,他总是自豪地告诉我,我是大文豪范仲淹的后代。证据是族谱。但我看后,却发现上面连范仲淹的生卒年份都写错了。可笑。而今冒出数万成吉思汗后裔在重庆一说,证据又是族谱。本人虽未目睹,但我想说,荒谬!!!

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从蒙古人的命名传统来看,我表示怀疑: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后代会叫铁木健? 1162年,成吉思汗出世时,他父亲刚好攻打塔塔儿部落凯旋而归,就用了一个俘虏的名字为他命名,叫铁木真。蒙古人的名字只是表达一种意思,并不具有汉族姓氏那样的传承作用,因而根本就不能够从名字上判断蒙古人之间的关系。但我最大的疑问是:落难的蒙古人会逃亡南方吗?

首先,假如成吉思汗的后代铁木健家族的确被奸佞所害而被迫出逃,也绝不会那么弱智地选择从大都逃往南方。(退一万步大胆假设:他们的确是红巾军的朋友,那么,他们更不会留在重庆,而是与红巾军在一起。)要知道,当时南方人被蒙古统治者划分为低劣人种,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老百姓对蒙古人恨之入骨,小规模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红巾军,以及后来的朱元璋,更是对蒙古人展开了血腥清剿,吓得连滞留云南玉溪等地的蒙古人几百年都不敢承认自己是蒙古族。当时四川地区(包括现在重庆),是蒙古统治者的心头之患整整花了近50年时间才彻底平定四川诸城,把四川纳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为此蒙古人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的长子蒙哥汗(忽必烈的哥哥)在攻打合州(今合川,属重庆)的战役中,被当地军民用炮石打死。(蒙哥,忽必烈的哥哥,当时的蒙古大汗,是在钓鱼城下被余玠覆灭的。蒙古人恨死了姓余的,要让他们子孙后代改姓余,跟着仇人姓余,而且还万代不改,还强调说”余字并无三两姓“……?容我愚笨,如果说铁改余是蒙改余,谁能给我一个蒙改余的理由?)

此后四川地区虽然比较稳定,但民间一直充满抗蒙情绪。想想,一个亡命的蒙古家族敢逃亡到这里么?不被元朝官兵追杀,也要被红巾军和老百姓群起而诛之。

另外,初中的历史课本清楚地写道,红巾军起义爆发于1351年。那么,假如成吉思汗的后代铁木健家族就是当年来的重庆,那距今也只有652年,怎么可能说在重庆已生活了约800年?不知是记者算错了?还是族谱记错了?如果说族谱记录准确无误,那么这些蒙古人极有可能在红巾军起义爆发前入川。

历史上有个重要的时间段比较符合他们的描述,那就是1235年至1279年。史载,1235年,蒙古大军南下攻蜀,攻陷蜀边的若干南宋据点。次年秋,蒙古军50万大举入蜀,连陷兴元、大安、阳平关。蒙军两路南略成都,10月陷成都。又分兵四出,攻陷四川大部,大肆屠掠后,旋即撤军。

但蜀道天险尽失,蒙古军经常出没成都平原,四川首府也被迫自成都府迁往重庆府。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全面负责四川防务,命四川诸郡择险筑城,建、扩二十余座山城,将各州治所移入山城,特别是将合州(今合川)治所移入山城钓鱼城,成为以后抗蒙的军事中心。

由于余玠积极调整防务,使四川战局逐渐好转。1257年,蒙军占成都,为蒙古大汗蒙哥征蜀作好了准备。1258年秋,蒙哥汗亲率7万蒙古主力,从汉中分三道入蜀。宋军顽强抵抗,不敌。蒙军长驱抵合州(今合川,属重庆),合州守将王坚凭险拒守,屡次败敌。1259年蒙军先锋在钓鱼城下被炮石击伤致死,7月,蒙哥汗在战争中负伤,死于军中,蒙古被迫从四川退兵。

合州抗蒙的胜利,对推迟南宋王朝的灭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后,蒙、宋军队在四川发生激战。1273年,忽必烈攻占襄樊。1275年攻陷嘉定、叙州、泸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围重庆。合州守将张珏坚持抗元,屡次克敌制胜。1278年初,元重兵攻重庆,城破,张珏为元军所获,后遭杀害。1279年初,元军陷合州。元朝彻底平定了四川诸城,把四川纳于元朝的统治之下。

从1275年攻陷嘉定、叙州、泸州要塞,分兵五路合围重庆这句话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所谓的数万成吉思汗后裔在重庆之说只有一种可能:他们是蒙古兵入川残余部队的后裔。这也比较符合他们自己的描述:辗转到达泸州风锦桥,后又到达重庆,为隐姓埋名改姓余。在重庆已生活了约800年不过,即使是蒙古兵入川残余部队的后裔,也不一定是蒙古族人。

成吉思汗后裔之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图腾,而不是家族血统关系。比如,现在多数蒙古族人也称是成吉思汗后裔。实际,当时被征入蒙古军队中的其他民族兵团,如回回军、汉军、高丽军等,有不少人后来逐渐被蒙化,与蒙古人有了相同的精神图腾。因此,那些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人也可能是个非蒙古族人。

元朝灭亡以后,明朝对所有与蒙古人有关的势力进行了高压打击,蒙古人仓皇逃至长城外建立了史称北元的政权,而一些残余部队(包括那些视成吉思汗为精神图腾的人)则由于路途遥远而无法回到大漠,为躲杀身之祸,自然只得隐姓埋名,甚至一度假称汉人,耕种狩猎于山野。当然现在已经被彻底汉化。比如,云南玉溪的蒙古族人、四川凉山州的蒙古族人等。

目前,四川的蒙古族约有两万七千余人,主要分布在成都市,盐源、木里两县。居成都的蒙古族最早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以八旗官兵身份入川,约占当时 在川八旗人口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凉山州的蒙古族最早在元代来川,因与当地一些民族杂居,习俗多有交融。原编入八旗的蒙古族有骑射等独特习俗。现建有4个蒙古族乡。城镇蒙古族现通用汉语,习俗与当地主要民族基本一致居城镇者从事各种行业。凉山州的蒙古族以农业为主,兼及林、牧业。 他们有的自么梭纳日或蒙族、蒙古族等。在盐源一带的么梭人,古代就掌握了食盐开采技术。在家庭婚姻上,还残存着原始社会对偶婚的特点。

历史上有“铁木健”其人吗?

冬雪茗-梧桐发表于 2004-5-20 12:40

作者好荒谬。根据一条新闻,然后堆砌了很多的史料,很有意思。不过,满篇的论据只能告诉我们那群重庆崽儿很可能不是铁木真的后代。注意,是很可能,不是完全否定。却下了个定论式结论,未免哗众取宠了一些。而且照作者这种逻辑,全中国人都在意淫是炎黄的后代了。

晴天娃娃发表于 2004-5-20 13:15

楼主,我要告诉你的是,四川的确有蒙古族,分别为元朝和清朝两朝留下来的,而元朝留下来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姓余。也就是说这一次新闻报出来的余姓是有可能是蒙古族的。但是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就难说了。楼主,太偏激了。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牛刀发表于 2004-5-20 22:13

钻进故纸堆

穿山甲发表于 2004-5-20 17:39

同意楼上。不过没有吵作的必要。是成吉思汗后代又咋个嘛!

&以上为互联网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