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與淅川的文化情結

人的一生總會有許多值得追憶和驕傲的事情,譬如我這個平凡小輩就是如此,在我過去幾十年的歲月中,最使我值得追憶和驕傲的經歷是結識了文學巨匠二月河先生,而我們的交往,緣自二月河先生與淅川文化的情結。

眾所周知,淅川文化底蘊深厚,是楚文化發祥地,商聖范蠡故里,南水北調中線渠首所在地,境內有千年古鎮荊紫關,千年古剎香嚴寺,旅遊勝地丹江大觀苑,聞名遐邇的丹江風景名勝區更是美不勝收。為了弘揚淅川地方優秀文化,本人近十來年對地域文化研究做了一些嘗試,正是這種嘗試,使我與二月河先生有了數次交往。

二月河與淅川的文化情結

第一次是我2007年撰著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荊紫關》求他作序,那時候我想求他作序,可是平生沒有一點交往,加上他名氣那麼大,恐怕被拒絕而落尷尬。後來經文友引見,二月河先生看了我寫的關於荊紫關的書稿清樣,問我是什麼地方的人,我回答是荊紫關人。他說很好,你的家鄉值得書寫,隨後便答應了為這本書作序。

2012年,淅川地域文化研究會成立,本人被推選為會長。次年研究會創辦了地域文化刊物《楚風源》,聘請他擔任顧問,他欣然同意。我請求他給刊物題詞,他說最近胳膊不得勁,不便使用毛筆。我說,碳素筆也可以。於是他在百忙中為該刊物書寫了題詞:傳承文化,播撒文明,服務社會,功在千秋。

2014年,為了進一步弘揚淅川地域優秀文化,整合文化資源,服務淅川旅遊經濟的發展,提升淅川綜合實力,我們研究會徵得縣委縣政府領導同意,與縣旅遊局聯合組編了《魅力淅川》旅遊文化叢書一套6冊。書稿完成後,我再次請二月河先生給作序,可是他那時特別忙,個人寫作,到大學講學,參政議政活動,還有名目繁多的社會活動的出席,幾乎忙得不可開交。經過多次電話聯繫後,他在家約見了我。當他看到我帶的厚厚六本書稿後,真誠地說,“你們執著於地方文化研究的精神實在可嘉,說心裡話,我很喜歡這套叢書,這個序我可以作。”

二月河與淅川的文化情結

後來他在序言中寫到,“人類歷史曾經特別眷顧淅川這塊神奇的土地,自今以溯,凡五千年,所謂堯戰南蠻、丹朱治江、熊繹立國、楚秦鏖戰、宋金搏拼、明定縣治、清廳直隸、中原突圍、世紀大移民……都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侵染了難以言表的文化意味,總讓人們在她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澱中細細品味出撼動人心的魅力。

淅川的文化底蘊深厚,這種文化底蘊體現出人類文明的進程。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只是歷史上記載歷史的載體極易消失湮滅。然而散佈在縣域的一座座古建築、一處處古遺蹟、一件件古文物,是這塊神奇土地極富文化內涵和悠久歷史的最好見證。歷史煙雲雖然消散,但是文化魅力依然永恆。無論是丹江帶走的千年風雨,還是大楚始都的百里滄桑,還有千年古鎮的靚影,千年古剎的殿宇,瀰漫其間的,到處都是歷史散落的幽憂記憶。

魅力淅川旅遊文化叢書較為系統地展示了淅川的歷史文化、文學風姿、民俗風情和風景名勝,可謂薈萃眾美,通貫古今,圖文並茂,雅俗共賞。這既是淅川文化建設的一大成果,又是繼承和發揚淅川地域文化的重要媒介。特別值得提及的是,本套叢書的編者都是土生土長的淅川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對這方熱土、淅川文化感情深厚,他們身上有一種傳承淅川文化的擔當精神,有一種弘揚淅川文化的歷史責任,這在當下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我真誠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參與到發掘、研究、弘揚淅川文化的行動中來,合力推動淅川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續寫無愧於先賢、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後世的燦爛篇章。”

從二月河先生在“魅力淅川”旅遊文化叢書的序言中我們不難看出,他不僅點評了淅川的燦爛文化,肯定了我們編纂“魅力淅川”文化叢書的作為,還呼籲有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為弘揚淅川優秀文化做出貢獻,促進淅川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可見他對淅川文化的熾盛情結。

二月河先生不幸逝世,享年73歲。雖說過了古稀之年,但是在當今時代,應該是中年早逝,他的去世,無疑是中國文學界的一大損失。今天撰此小文,謹表對二月河先生的深切緬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