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傷寒學》中用“酒”之道

導讀:酒有活血通脈、溫通陽氣、驅除寒邪、助行藥力的作用,藥酒傳承已久,為治劑之一。傷寒論中酒指清酒,共有兩方;苦酒指醋,也共有兩方。酒的用法包括加酒和酒洗。同時傷寒論中也有對於酒的禁忌。小編認為該文可算是對傷寒論中“酒”的彙總了。

酒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把酒作為一種治病的藥物,最早可見於《素 問·繆刺論》用左角發酒治療屍厥。關於“酒”的藥用價值,歷代醫家有較多論述,本文就《傷寒論》中用“酒”之道做一淺析。

《傷寒論》中的“酒”

淺析《傷寒學》中用“酒”之道


《傷寒論》中的酒指清酒


清酒為古代用米釀造作祭祀用的好酒,質地純淨。用之可活血散寒助藥溫通,養血止血,調經安胎。《羅氏會約醫鏡》:“酒者,水谷之精,其性熱,其氣悍,無所不至,暢和諸經,善助藥力。少飲,和血益氣,壯神禦寒,辟邪逐穢。過飲則傷神耗血,損胃爍金,發怒縱慾,生溼熱痰嗽,且成痰膈,助火亂興,諸病萌焉。”用酒煎藥可活氣血、通經隧、散久寒、扶陽氣,又有引藥入血分的作用。

《傷寒論》中用酒煎藥者有兩方:一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352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治血虛寒凝致厥兼內有久寒。

正如李蔭嵐《傷寒論條析》中曰久寒不但滯在經絡,更滯在臟腑,故用吳茱萸、生薑直走厥陰經髒,以散其久滯之陳寒也。更用清酒煎藥,取其懍焊之性,以助陽氣,更增溫通血脈之功,使寒去陽復,舊恙得除。” 此意在助藥力加強其活血溫中祛寒的作用。

二為炙甘草湯(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 淨,炙甘草湯主之。”“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灸甘草湯通陽復脈,滋陰養血,為治療心陰陽兩虛證的代表方。

方中用酒與水各半煎藥,乃借藥熱溫通心陽,以利脈道,使滋陰而無滯結之患,以達到補而不滯,滋而不膩之效。同時阿膠於酒中更易溶解,補虛扶弱,使氣血充實,心神得養,則悸可止,而脈得復,故該方又名“復脈湯”。

可見,方中酒之運用可謂一箭雙鵰,既充溶劑之職,又行藥物之效。

苦酒即醋


這是由於漢代時釀酒濃度低,容易發酸而成醋,故又稱醋為苦酒。

其味酸,功能收斂止痛,引藥入肝經。《語譯》言為“米酒初熟”,也有曰酒之貯久面生白華而味酸者。

《傷寒論》中以苦酒作為溶媒共二方:一見於苦酒湯方“……右二味,內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312 條)。苦酒湯用之代水煎藥,治療少陰痰火鬱結之“咽中傷,生瘡”,以其酸收斂瘡,較水作溶媒更能提 高療效。

另一是烏梅丸“……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潰烏梅一宿,去核,……”(338條),其中烏梅用苦酒漬一宿後入藥,目的在於增強烏梅酸性,引藥入足厥陰肝經,直達病所。此即《內經》中“肝苦急,急食酸以緩之”之意。

《傷寒論》中“酒”之用法


總結《傷寒論》中酒之效用可看出:酒,其味辛甘,其性溫熱,具有通血脈、祛寒氣、行藥勢之功。

其用法有:

加酒:①在祛寒劑中加酒,能破陰寒之凝結,助行藥勢,而達到充分發揮宣利通陽,溫經通脈的作用。如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用水酒各六升。②在補陰劑中加酒,酒通藥性之遲滯、又通經隧,達到補而不滯之功。如炙甘草湯用酒七升,水八升。合煮皆能起到使方中地黃、麥冬不致礙滯脾胃的作用。

酒洗:用酒洗來修制大黃,例如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及抵當湯方中的大黃,俱用酒洗。酒洗大黃可以增強大黃走竄瀉下之效,以治療陽明腑實與下焦蓄血等病證。欲使其過而不留,去邪而不傷正。是以酒助行大黃瀉下(或行血)而速去,又不存苦之寒氣而傷正氣。

仲景對酒的用法和功效的理解對後世醫家也有啟發作用。


如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說“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熱,獨冠群物,藥家多須以行其勢。”酒可以引藥入行,其性善走竄,溫熱而升,有導引他藥直達病所之功。中藥炮製時常以之為輔料,以引行藥勢,增強藥效。

如酒制黃芩、酒制大黃等。還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提到酒之效用:“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燒酒純陽,毒物也。

《傷寒論》中用酒禁忌


張仲景在太陽篇桂枝湯方中特別強調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麻黃湯方中“餘如桂枝法將息”。其他如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等,方後亦云“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強調亦要禁酒。

因酒為大辛大熱之品,對於表證、內熱、實證、癢疹、陽亢、津傷等諸證飲之則無異於火上加油,病必深重。而對嘔、利、痺症、溼病、歷節病、痰證、飲證、咳喘證、眩暈等證亦均未用酒。

此點對後世醫家也有啟示,如明代張志聰《侶山堂類辨》中雲“……蓋酒者,水谷之鏢液也……”,認為酒外能達衛表,內能通營血,有引邪入裡之嫌,且酒雖然能溫通血脈,使病情有一時之好轉,但能釀溼生痰,停留肌肉、關節等處,滯邪戀邪,導致寒溼痺纏綿不愈。

綜上,仲景用酒主要發揮其活血通脈、溫通陽氣、驅除寒邪、助行藥力的作用。他對酒的使用,靈活多變,理法精妙,對後世影響深遠,至今仍有臨床指導意義。

裴永清臨證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治婦女痛經時,遂於方中改白芍為酒白芍,酒炒白芍可減其寒性,也可緩其酸收,補血之中行血活血,緩急之中寓止痛之功。

此例可看出後人學仲景用“酒”之道。從現代藥理學和藥物化學來看,藥物中苷類、鞣質、生物鹼、揮發油等許多有效成分都容易被酒溶出。酒作為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劑,用來浸泡中藥,製成藥酒,而在煎煮湯藥時可將它作為溶媒來加強藥物的療效。

用酒煎煮藥物,固然是取酒的藥理作用,但同樣重要的是促進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出。因為中藥的有效成分既有水溶性的,也有很多脂溶性的,脂溶性成分在加酒煎煮後,才能較好地溶出。

因此,今後我們應在古人用酒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研究更好地將酒運用於臨床實踐,充分發揮其優質功效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