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备要告诉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刘备是怎么看出来的?

戈壁滩的胡杨林112233


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史名言,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成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铭!对诸葛亮的评价,在历朝历代、朝野之间均能出奇地达成共识,成为很少发生非议的一位历史名人!

然而,从“演义”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尤其是北伐时期的诸葛丞相对蜀汉阵营中的两个人明显判断失准。

第一个人是马谡,诸葛亮过于高估了马谡的能力。

刘备时期,马谡担任过越嶲太守,为中层官员。因为他好议论军计,为诸葛亮所器重。

刘备临终前曾经嘱咐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不以为然,仍然让他做了参军。

有记载说,诸葛亮南征南中,马谡相送,他对诸葛亮说,像南中这种地方,对他们用兵应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计策,擒获了他们的首领又释放了。南方人信服,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南方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叛。

让马谡好好当个参谋是可以的,如果成为一个战役的前线总指挥,那就“言过其实”了。刘备南征北战数十年,运用文臣武将可谓如火纯青,他知道手下将军、文臣的特点,刘备提拔的高级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等都是实战派。而马谡一直在基层做县令,如绵竹县令、成都县令等,几乎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

第二个人是魏延,诸葛亮忽略了魏延的忠心。

魏延,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魏延的误解已经太深了。魏延是个忠臣,他只是做了自己的分内之事,却因为小说中对他艺术化的描述,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这件事,真是千古奇冤呐!魏延的死,说到底,就是他在实行一个副统帅应该有的权利之时,遇到了杨仪这个小人。陈寿对魏延的评价比较中肯。“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咸贵重。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魏延这个人,虽然能力出众,但是他处理不好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导致自己没有圈子,或者,被排出了圈子之外。如果他当初想要率军谋反,在兵败逃亡的时候应当逃向北方的魏国,但他却逃往南方的蜀国。更何况当时在蜀军中,众将士一致认为能够有资格代替诸葛亮统领大军的当属魏延,而魏延也认为非己莫属,所以才不会背叛蜀国。

正如《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一样:“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一个马谡,一个魏延,可见诸葛亮这位“完人”也是有缺点的!


刀墓手札


首先,马谡确实是有弱点。马谡一共兄弟五个,其兄长为马良,初为荆州从事,乡中谚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因为家教好,从小博学多才,对兵法等都倒背如流,知识渊博。但他因为没上阵场,没有实践经验,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并不能委以独挡一面的大用。


其次,刘备善于识才。刘备勇不及孙策,文远逊于曹操,他的看家法宝就是:善于纳贤、善于用人。他一生阅人无数,什么样的人都见过,什么样的场合都经历过,通过言行举止,他可辨之毎个人的优缺点。因此,马谡"言过其实"的缺点,他看的很精准,也很透彻。

再次,诸葛亮用人有软肋,应该说诸葛亮在用人方面还是不及刘备的。文武双全的魏延只因"不类己"遭罢用便是很好的证明。



因此,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时,为了江山社稷着想,钟告诸葛亮说,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诸葛亮不听,果然酿祸端。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答 | 江隐龙

刘备说马谡不可重用,重点不在于刘备怎么看出来马谡之才的,而在是为什么刘备在临终前居然能想到马谡这个小小的县令(马谡随刘备入蜀,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和越隽太守,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从事)。刘备当时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皇帝,一个丞相此时居然要针对一个县令作出嘱咐,这不奇怪吗?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刘备当时已经明白他死后,蜀汉大权只有诸葛亮一人能掌握。他虽然同时托孤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但李严绝非诸葛亮的对手;李严所代表的东州官僚集团也绝非诸葛亮所代表的荆州官僚集团的对手。而诸葛亮此时又没有子嗣,一旦面对权力交接,诸葛亮会指定谁为接班人?

当时诸葛亮最亲信的人,无过于马谡。马谡虽然只比诸葛亮小岁,但正如马谡所说的“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介乎师徒父子之间,关系极近。马谡的哥哥马良又与诸葛亮格外交好,马良因夷陵之战为国捐躯,诸葛亮对这个“军烈属”自然更多一分偏爱。刘备深明其中的委曲,所以自然也要事先重点观察马谡,因为诸葛丞相之后有可能就是马丞相。

刘备认为马谡“言过其实”,其实这一句评价是针对所有博览群书而缺乏临场经验之人的评语,诸葛亮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诸葛亮的战略能力很强,不出茅庐而能做出三分天下的部署;但他战术能力是短板,所以一出祁山在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失败,连他自己都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

诸葛亮用兵,越到后面越成熟,打得司马懿畏蜀如虎,但这种用兵的能力是通过实战取得的,没有一出祁山的失败,就没有这种成长。只可惜之后曹魏愈加重视雍凉战场,诸葛亮再无机可乘,终于没有完成北伐遗愿。

相对而言,马谡就是诸葛亮的缩小版。马谡的战略能力很强,战术能力差,这需要后天的实战去培养。马谡失街亭,正如诸葛亮一出而败,这是成长的代价——由此可以看出刘备的第二层含义:他说的是马谡,其实也是在提醒诸葛亮自己不要过于自信,要一步一步来。


隐语


马云网上说过的话,90%都是假的


当然这句是他说过的,不过我不信他对钱没兴趣。

当代的人说的话真真假假都分不清楚,更别说是古人说过的话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先主说“马谡不可大用”从头到尾只是诸葛亮一人说的,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也就是说这句话有可能是诸葛亮提高刘备的威望瞎编的。满足这句话前提有两点:一、刘备有可能看出马谡不可用吗?二、刘备看得出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吗?满足这两个前提还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诸葛亮能掌握蜀国军政大权。

问题是:刘备根本不知道诸葛亮会把持蜀国军政大权。他原先的设计是诸葛亮与李严相互牵制,不让双方的任何一方做大。李严如果在朝堂有一席之地,他不会任由诸葛亮安插自己的亲信。刘备完全料想不到这一点,也不存在跟诸葛亮说马谡不可大用。

第二,刘备跟马谡不熟悉,也不存在知道他不可大用的情况。刘备跟部下都不熟,都不能大用的都给诸葛说一遍,岂不把刘备累死?

第三,刘备知道诸葛亮会提携马谡吗?马谡有个哥哥,要提携也是马良提,根本轮不到诸葛亮。刘备也不会事先知道马良早逝,如果马谡不可大用,那么刘备会跟马良说,注意一下避嫌,马良自然明白。还要绕一圈给诸葛说吗?

所以,这句话彻头彻尾要么就是诸葛亮编的骗底下人的,要么就是史官自己加上去的,反正没第三人知道。

李斯跟赵高密谋换皇帝的话,就好像太史公在旁边偷听一样。刘备的话“马谡不可大用”一样听听就好了,千万别当真。没人有这本事

“听说当年你说我长得像传销的”——马云

“没有的事,都是网上瞎传的”——雷军


铯媒体


说到看人刘备真比诸葛亮强太多了,刘备本皇族出身但出生时已家道中落只能以编草席为生,颠沛生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刘备看人很准的,关羽和张飞能力是他最早发现的。而且刘备很会做事与之结拜为兄弟,把他们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自己服务,成为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关于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充分说明刘备的看人之高明,刘备在生前从不用诸葛亮带兵打战,就只是用诸葛亮做“后勤部长”。因诸葛亮做事细致面面俱到有大局观,是宰相之才。但过于小心谨慎缺乏冒险精神,不是一个优秀的带兵统帅。



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有道理的,过去老人们常说“叫唤的狗不咬人”也是此等道理。一些人平时说起事来夸夸其谈,但做起事来一无是处。


那马谡就不可用吗?我看不见得就看怎么用。其实马谡是可用的,但不能马上委以重任指挥街亭那么大的战斗。应让他循序渐进由小做大,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让他的才华在战争中得到充分的锤炼,这样马谡在未来绝对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统帅为蜀国开疆拓土,青史留美名。

其实“纸上谈兵”的赵括也是如此道理,让一个没有经过战争历练的书生去与一个身经百战的“杀神”白起作战,不败才怪了。


黄金涛7


刘备白帝城托孤,一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广为传诵成就了刘备识人之名。分析这句话,应从整个刘备集团的人才现状及刘备的用人原则来认识。

一本《三国演义》将诸葛亮神化为智慧的化身,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其实,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长于政事,而不擅军事。而整个刘备集团中真正的军事谋略应该首推法正。汉中就是刘备在法正的辅佐下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与马良亲如兄弟,爱屋及乌,所以也偏爱马谡,常常形影不离,讨论军国大事。在刘备眼里马谡并非一无是处,应该是和诸葛亮一样长于政务而不擅军事之人。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在刘备死后必然要启用一部分人予以重任,而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必定会重用马谡。这也违背了刘备先军事的原则,所以才会有那句,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话。


人非圣贤都有自己的偏好,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偏于政事,当然也喜欢同类的人物,马谡自当是首选。刘备就是看到了诸葛亮这一点,碍于诸葛亮的脸面又不好讲明,才借用言过其实这句话,提醒诸葛亮。只可惜不知诸葛亮是装糊涂,还是不以为然,仍然在守街亭这么重要的当口,启用了马谡,也为他的一世英名留下了污点。

而刘备作为开国之君主,识人当然有过人之处。对马谡的认识比较客观,至少不象诸葛亮那样先入为主。这也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地方。


无奈且向上


皇帝就是皇帝,看人的水平肯定是高过大臣的,刘备临终时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想不到刘备一语中的,所谓“人之将死 其言也善”,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竟然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那刘备是怎么看出来马谡不可大用的呢?这是刘备通过几十年的的革命斗争中领悟到的观察能力,刘备从28岁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起开始革命,到60岁才革命成功当皇帝,32年的革命实践中,一拨又一拨的人在他身边行云流水般的经过,肯定是阅人无数,哪些人怎么样,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来。


用农村通俗点的话说,就是“你屁股一翘,就知道你拉什么大便”,虽然有点俗,不过看人观人高手就是这样,通过你的表情动作,性格,工作表现,言行举止等等基本上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马谡在荆州时就跟随刘备任从事,当过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隽太守,时间算比较长了,刘备对他的性格特点,工作能力肯定是非常了解的,看看刘备给马谡安排的哪些工作就知道,虽然马谡号称“马氏五常”,名声很响,而刘备给马谡安排的都是一些小地方官的角色,也没看出又什么特别的政绩,所以一直都是地方官的角色,刘备一直没把他调到中央去工作,因为知道马谡没什么大不了的才能,而诸葛亮却把他捧成英才。


反观庞统,一开始刘备也是安排他做的耒阳县令,被张飞巡视的时候发现他的大才,直接被张飞带去见刘备,被刘备封副军师的地位,那个时候诸葛亮可没在,虽然他有诸葛亮的介绍信,当时诸葛亮也是去为刘备挖人才去了,可见刘备对人才还是很重视的,特别是投靠刘表之后。


那为什么刘备要那样特别嘱咐诸葛亮呢?因为当时诸葛亮和马谡走的比较近,据说马谡可以没日没夜的和诸葛亮讨论兵书,被诸葛亮引为知己,刘备看出了危险性,他知道将来诸葛亮肯定会重用马谡,而刘备深知马谡的能力。

刘备对马谡算是量才而用的,对马谡有什么本事非常了解,所以才会在临终还特意叮嘱诸葛亮,怕诸葛亮误把马谡当大才用,事实也证明了刘备是对的。


国光军的奋斗


先说诸葛亮为什么那么喜欢马谡?

原因有几点。第一,马谡懂得的东西,能够很好地弥补诸葛亮的不足。分析诸葛亮一生的作为,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但是其前敌指挥,带兵打仗的能力并不是很突出。而马谡熟知兵法,又常常和诸葛亮彻夜交谈。在这些交谈中,诸葛亮对马谡所谈的那些兵法,对其渊博的知识是非常佩服的。可以说,诸葛亮认为,马谡之长,正是自己所短。所以诸葛亮很欣赏。

(诸葛亮)

第二,马谡经常恭维诸葛亮,让诸葛亮很喜欢。马谡是怎么恭维诸葛亮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马谡临死给诸葛亮写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从这话中可以看出,马谡是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来看待和尊敬的。

当然了,马谡恭维诸葛亮,也不是是他就有什么私心杂念。我觉得他是真心认可诸葛亮。同时,诸葛亮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经常恭维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诸葛亮需要在军队系统建立自己的权威。刘备虽然托孤给诸葛亮,不过,诸葛亮之前更多的是处理行政事务,在军队中的威信不够。所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大家都推荐魏延、吴壹等人担任先锋,诸葛亮却偏偏派马谡担任先锋。这也就是诸葛亮想在军队系统建立威信的表现。

再说刘备为什么不喜欢马谡。

(刘备)

第一,马谡的哥哥马良已经是刘备的侍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官,刘备不可能把马谡也调到中央任大官,那样的话,必然形成帮派势力。

第二,刘备给马谡安排的官职: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应该马谡是不太喜欢的。马谡大约喜欢在前线打仗立功,因此,工作肯定干得不好。当他向刘备汇报工作的时候,他多半汇报的,又并不是一个县令、太守该干的那些事,而是行军打仗。所以刘备才觉得他“言过其实”,或者说不务正业。

第三,刘备是一个有大眼光的人,他喜欢的,应该是诸葛亮这样谈天下大势的战略家,而对马谡讲的那些具体的战术安排不感兴趣。

第四,马谡毫无临战经验,他说的这些,有点类似于赵括的纸上谈兵,用在战场上,肯定是不对付的。

所以,刘备宁愿相信从刀口上走过来的魏延,把他放在汉中太守这样一个最重要的边关岗位上,也不会相信马谡。

(马谡带兵)

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之所以特别提到马谡,应该是看到马谡和诸葛亮过从甚密,而诸葛亮不喜欢魏延,心中担心,所以才交代这样的事。

而事实上,刘备的担心是没有错的,因为马谡丢掉街亭,让诸葛亮丧失了一次最好的北伐机会。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刘备不是把马谡派去当县令、太守,而是提前把他放到战场上磨练,增加他的实战经验,可能最后马谡真的成为诸葛亮的左膀右臂,也未可知啊……


张生全精彩历史


据《三国志》记载: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就是说刘备在临死之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以重用。亮啊,你要多多注意。”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死前那么多事情需要交代,竟然要特别对诸葛亮嘱咐这件事,足见这件事十分重要。为什么刘备要特意交代这件事呢?

马谡愿立军令状(军令状是《三国演义》记载的)

显然,刘备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集团考虑,死前也不例外。刘备特意这么嘱咐,因为他确定了马谡这个人徒有虚名,也因为他深知诸葛亮非常喜欢马谡,将来可能会栽培并重用他。

《三国志》记载: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刘备说的不对,执政之后,他将马谡提拔为丞相参军,常常和马谡昼夜谈心,如好基友一般。

马谡和诸葛亮

确实如刘备所料,诸葛亮对马谡相当器重,马谡也是荆襄人士,诸葛亮和马氏估计早有交情。试想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那么他在蜀军中的威望就会拔高很多,那么日后马谡担当更大的重任也理所应当啦。

可问题就在于,刘备是如何看出马谡言过其实的呢?

其一刘备深谙识人用人之道。夸张点说,他见过的人比你走过的桥还多呢。刘备一路走来,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他原先处于底层阶级,什么样的苦没吃过?刘备对马谡的衡量,只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值得注意的是,马谡一开始是以荆州从事的身份随刘备入蜀的,然后依次任命为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等职务。所以,给刘备观察马谡的时间很充裕。

马谡哭鼻子

其二,通过和马良等人的交谈商量。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这话没毛病啊。相较于马谡,刘备更喜欢马良,马良任职侍中,夷陵之战,刘备带的是马良,他和马良彻夜交谈的机会肯定也很多,难免会谈到马谡。而兄长马良对马谡是很了解的,马良肯定没少说他的“坏话”。

故马谡有多大能耐,能干多大的事情,刘备早有估量,而诸葛亮过于亲近,没看出马谡的短板,为了避免之后诸葛亮失误,刘备务必需要提醒提醒诸葛亮...然而...


小刀文史


史载,夷陵之战后刘备病重。自知时日无多的他把诸葛亮和刘禅火速招致白帝城托付后事。在如此紧要的关头,刘备竟然对诸葛亮说马谡不可重用。这有些难以理解,只能说明,刘备知道马谡的水平,并且知道诸葛亮日后要重用他,提前给诸葛亮打个预防针。


一、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氏兄弟是荆州名士,小有名气,兄弟几人在荆州时投靠刘备。这马谡饱读兵书,喜欢与人争论谋略。

刘备入川时,把马谡带在身边。可能马谡在行军途中经常和别人讨论军事谋略,刘备对这个年轻人也比较好奇,于是和他交谈了几次。刘虽然一路败多胜少,但也经验丰富,看人是很准的。这马谡一开口,刘备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水平了——夸夸其谈,难堪大用,所以只让马谡做了个边郡太守。

二、刘备为何知道诸葛亮会重用马谡?因为诸葛亮和马谡的关系不一般。一来诸葛亮和马良的关系如同兄弟,而马良死于夷陵之战,诸葛亮一定会照料好马谡。二来,诸葛亮是欣赏马谡的才华的。在荆州时,两人就经常讨论谋略,两人非常投机。三来,诸葛亮成为托孤大臣,势必会启用新人,那么这个马谡自然是重点对象了。所以刘备才会在如此紧要的场合叮嘱诸葛亮切不可重用那个马谡。



三、果不其然,诸葛亮主政后,立马把马谡从偏僻的越嶲郡调回成都作为参军,两人经常谈论一整夜。而马谡也并不是一点水平没有,诸葛亮南征时,他建议诸葛亮攻心为上,效果显著。而诸葛亮也意欲重点培养马谡,于是在首出祁山时力排众议,命马谡为先锋。可惜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调度,擅作主张,兵败街亭,使诸葛亮前功尽弃。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所言极是,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栽了大跟头,只能挥泪斩马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