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公元前74年盛夏,一位18歲意氣芬發少年從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帶著龐大隨從快馬加鞭趕赴長安,此人正是昌邑王劉賀,漢武帝之孫。此行目地是繼承大漢王朝帝位。或許連劉賀自己應該也不會想到此次行程只有短短27天,連長安都沒有“遊玩”遍,就被打道回府了。

當然,參觀了漢海昏候考古展覽,至少劉賀應該還是一位有為青年。最終被霍光廢黜,缺的不是機會,是當時環境下劉賀及其智囊團缺少政治眼光及隱忍智慧。

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漢海昏候墓出土的"大漢劉印"

劉賀這次中彩之旅和他高祖父漢文帝劉恆異曲同工,而結果卻完全不同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

劉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在劉邦去世,呂雉當權時,適時遠離長安政治鬥爭旋渦,在代國當個諸侯王,在君臣誅呂后被迎奉為帝。終成為一代賢君。作為劉邦薄姬偶然的產物,自出孃胎後從小被疏遠,成長過程謹慎過及,如履薄冰。被迎為帝后才能趨勢利導,緩和安撫了當時諸候王和當朝權臣的周勃、陳平等利益。在”無為”治理、與民生息等主流時代朝流下,開創了文景之治。

做為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孫子劉賀,從出土孔子屏風可以意想從小安逸舒適,飽讀詩書,成長下的劉賀,未經歷逆境。在韜光養誨政治經驗豐富的霍光面前。鋒芒畢露,年少氣盛,只能為其悲情買單。被史書誤導二千多年。

再看看劉賀的先祖們!

漢高祖劉邦在秦末戰亂歷中成長-----善於用人

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漢文帝劉恆在誅呂複雜的政治格局中成長------無為隱忍

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漢景帝劉啟在諸侯壯大、外強中乾形式下成長-------不拘小節

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漢武帝劉徹在呂后、薄太后、王太后沿襲的政治教訓中成長------果斷殘忍

敗在“出身”的大漢皇帝

而劉賀,一個安適環境下飽讀詩書的年輕人。最終沒有在複雜紛亂的政治格局中堅持下來。不能不說不是敗在出生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