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据国内规模最大的万达影城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万达院线包括爆米花在内的商品销售收入约6.31亿元,而其业务里最赚钱的居然是爆米花,占了卖品利润的72%,这也就是影院独特的"爆米花经济"。


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一桶爆米花背后的商业原理

1

看电影买爆米花到底值不值?

周末,小吴和女友相约去万达影院看最新上映的好莱坞大片。

在购票时,女友示意小吴加一份爆米花套餐。其实小吴感觉影院爆米花+可乐卖有点贵了,但看看女友期待的表情,便没再犹豫。

电影很劲爆、很精彩,小吴在女友的示意下不知不觉也吃了不少爆米花。那种眼睛看着画面、耳朵听着声音、鼻子闻着香味、嘴里嚼着爆米花的体验让小吴觉得这价格并不便宜的爆米花其实感觉还不错。

于是,再一次看电影时小吴便主动买了两份爆米花。小吴的心理变化是大多数观影者都经历过的,不然影院爆米花也不会卖得那么火。

2

其实,感觉不错的还有万达院线。

万达曾公布称,2013年万达院线出售饮料及爆米花的收入高达3.9亿,居全国院线榜首,占当年总收入的9.5%。到2017年,万达电影爆米花等非票房收益占比已达39%。虽然比例只占少数,可是万达院线票房的毛利仅为22%左右,而卖爆米花、饮品的毛利可以达到70%。

如此折算下来,以更高的盈利水平爆米花经济占了电影院毛利的30%的重头,成为万达电影院运营的关键一环。

2017万达电影举办首届“爆米花节”。全国影迷可在400余家万达影城内体验到丰富的观影福利及卖品优惠活动。与以往传统的形式不同,首届“爆米花节”突破创新,不但为影迷的味蕾量身定制了更丰富的个性选择;在包装和设计上也大胆创新,除观影即食的经典桶装和可外带的便携装歪,还推出了“高级定制”的许愿瓶装和礼盒装爆米花。

砸重金举办节日的背后,是万达对于爆米花经济的倚重。

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万达爆米花节

3

影院和爆米花结缘的故事

爆米花与电影院的不解之缘在90年前的美国就出现了。

20世纪20年代,电影院还带有剧院的影子,以高雅的格调吸引着上流社会观看,因为大多数底层观众无法看懂只有字幕的默片。影院经营者也不喜欢小贩与满地的垃圾,害怕吃东西的声音会赶走观看默片的绅士和淑女们。

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默片时代的喜剧大师——卓别林

但有声电影出现之后,随着电影观众群扩大,平价的影院也越来越多。一个名叫茱莉亚·布拉登的女士游说密西西比州的几家影院让她在大厅设摊位卖爆米花,最终有四家影院答应了她。到1931 年,凭着爆米花她每年能赚1.44万美元以上,相当于如今的33.6万美元,约合231万人民币。

随着茱莉亚·布拉登的成功,爆米花在美国各地电影院普及开来。

大萧条期间,爆米花的盈利依旧丰厚。与此同时,全美国数以千计禁止带食物的豪华影院宣告倒闭。很多电影院干脆降价以吸引收入减少又希望得到娱乐的人们,廉价的爆米花销量也水涨船高。

4

爆米花商业战略

这种源自于小贩在马戏场、剧院附近兜售零食的灵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战略:通过爆米花而不是电影票赚钱。

这主要得益于“爆米花”在影院商业环境中的独特优势:

1、玉米、奶油、糖,这三种原料成本低,利润高。

2、爆米花没有太多水分和油脂,食用方便无残渣,不会污染影院环境。

3、19世纪美国人发明了爆米花机,不需要厨房即可在影院大批量供应。

4、干燥的爆米花还能够带动饮料的销售。

5、对于相约去电影院的小吴和女友来说,爆米花也提供了一个简单交流的契机。

6、含糖高、脆脆的口感能提高人在观影时愉悦感与兴奋度,更能缓解观看刺激性场景的紧张感。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家看电视常吃的薯片在电影院里远远不是爆米花的对手。

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到了20世纪40年代,大多数影院干脆跳过商贩直接引入了爆米花机,很快黄油融化的香味就传遍了一座座影院大厅。如今,在美国影院通过特许经营的项目获得的利润最高可达影院收入的85%,其中爆米花是重中之重。由于爆米花的需求不断扩大,甚至改变了美国以白玉米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原因是黄色的玉米爆开后更有黄油与焦糖的感觉。

5

“找一个爆米花摊,再围绕它盖一家影院。”

这是美国曾经流行的有一句商业谚语,揭示出商业上最早期的“流量思维”了。这也是一种搭便车的商业战略:爆米花小贩与影院各取所需,最终融合为不可分离的一体。

与影院卖爆米花类似的还有宜家的餐厅。

最初宜家餐厅的创办目的就是设立一个短暂的休息点,延长顾客在店内的停留时间,为宜家添加潜在消费。宜家餐饮部的美国区高管曾表示,宜家肉丸才是“最好的沙发销售员”。但估计宜家也没想到,餐厅发展的势头完全不输家居业务,成为集团盈利支柱和一个独立品牌。

万达院线最赚钱的业务竟是——爆米花

宜家餐厅招牌菜——瑞典肉丸

如今,景区、商场、剧院、博物馆、火车等等人流滚滚的场所,人们对这种搭便车经济早已不陌生。然而除了来自美国的爆米花、烤肠,能抓住大多数需求、带动其他消费的国民商品却是寥寥,更多充斥着价高质次的“赚一个是一个”的恶性竞争。除了资金之外,大多数流动小摊贩距离年入百万的小型商家差的其实是一种敏锐的市场思维。

哪怕在互联网流量思维泛滥的时代,如何抓住客户需求,精准推出针对性产品仍旧是商业永恒不变的问题。(本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国际MBA快讯,更多精彩资讯,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