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不拿俸禄的“胥吏”管理着厚禄的进士。

隋朝开始科举制度,但当时科举有很多的原因是为了安慰天下的文士,从隋朝开科到宋朝初期通过科举进士当官的并不多,而到了宋太宗时期,进士瞬间"扩招",而且所有得到进士即可得到任命,导致大量的官员只会"纸上谈兵"。

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宋朝科举主要考诗赋策论,让这些文人大谈"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可以滔滔不绝,但都是经过"十年寒窗不问天下事"的人,不经世事,对于处理政务和人情世故来说,对于这些"迂腐"的文人来说,简直就是隔行如隔山了。再者因为宋朝为避免官员在地方任职时间过长,导致关系盘根错节,容易滋生腐败等问题,宋朝官员一般任期只有2-3年,而2-3年时间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将整个管辖地方相关人土风情、人情关系全部熟悉,都已是能力很强的人了,更何况大多仅仅就是为了钱去的。所有专业的"吏员"就营运而生。

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这些胥吏主要都是本地人,或在本地待的时间够长,非常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情关系,对地方政务更是了如指掌,所以这些胥吏就成了这些"迂腐"的文人上任后的得力帮手,很多不愿或没有能力管理的官员,甚至将整个府衙的运作交给了这些胥吏,官员之是象征性的。有些强势的胥吏甚至可以管控官员,为所欲为。

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基于上面实际情况,胥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治理情况,他们既可以办好事,为官员得到好的名声,升官发财;也可以不受掌控,做绝坏事不留把柄,对其无可奈何,任其胡作非为,使得官员身败名裂。

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因为为了给予这些文人能快送从一名"小白"成为合格的官员,宋朝也编制了大量的"工作手册",比如《州县提纲》提供该地方的"百科全书",《救荒活民书》提供救灾措施,《洗冤录》为官员提供司法参考,等等。但理论运用到实际还是视实际情况而定,所以成效并不大。

宋朝为何出现专业“吏员”?甚至出现“吏”管“官”,源于科举制度

宋朝的这种"官""吏"体制,其实与美国有很多相像之处,比如美国不论联邦政府、州政府甚至一个市政府,大量的行政、司法、财政、警察等等都是通过选举得到了部分负责人,但很多其实都没有政务管理经验,所以在美国一个现象就是,不论那些官员如何换来换去,政府运作基本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也导致大量政策失误。而中国目前的官员体制,就是通过基层层层锻炼选拔而来,不论做什么都有很强的管理经验,不论出现大的决策性失误,但关系比较复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