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

自食其果


毫无疑问就是它,没有其他任何武器可以超越捷克式。

抗战国军的火力支柱--捷克式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是抗战名枪,该枪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影片的网友,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

和其他的抗战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轻机枪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

从反围剿时期开始,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其中在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其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

历史

一战之前,捷克是强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在奥匈帝国中,捷克的地位非常重要。捷克贵族充斥着奥匈帝国的贵族阶层,捷克的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奥地利文化。二国程度之亲密,甚至连希特勒在自传中也怒斥奥匈帝国是捷克化的帝国。

当时的捷克军队是奥匈帝国的装备,总体是比较精良的。

但是好景不长,一战中奥匈帝国惨败,哈布斯堡家族彻底衰败,帝国也宣布解体。捷克也在法国的帮助下脱离了奥匈帝国的控制,宣布独立。

之后捷克很快和英法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是在大陆上有重要利益关系的法国。法国很快对捷克进行全面的援助,其中援助的重点必然是军事援助。

但是法国人很快感觉到了难处,此时捷克刚刚独立不久,由于军事底子薄弱,捷克军队的现有武器五花八门。除了大量一战时期遗留的德奥军队的制式装备,还有相当数量的英法援助装备,除了这些装备以外,还有从美国甚至从日本进口的部分步枪和各种弹药,几乎称得上世界军火博览会。

这些武器不但口径各不相同,之间零件无法互用,捷克本国也缺乏这些维护这些武器的相关军工企业。捷克军方认为,武器本土化是必然的趋势。

捷克在当时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的帮助下,在二十年得时间内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其中捷克式轻机枪就是其中得一个经典之作。

在1920年, 捷克枪械设计师 哈力克在捷克著名的布拉格军械厂开始设计一种全新的轻机枪。 哈力克是一个出色的设计大师,他以自己得天才思维造出一把样枪,取名为布拉格一式。这把样枪 的特点是和重机枪一样,使用马克沁机枪的帆布弹带供弹。当时轻机枪得概念还没有成熟,这种设计也是可以理解得。

不过捷克国防部对这把机枪并没有太好的影响,也没有过多得重视。但是出于他们意外的是,布拉格一式在测试中得成绩和当时著名的白朗宁,麦迪生和维克斯都不相上下,部分性能甚至超过这些已经大名鼎鼎得枪械。

捷克国防部立即要求布拉格军械厂继续在布拉格一式的基础上研发出正式款,哈力克随即在样枪得基础上继续研发。

1923年, 捷克国防部向国内国外军工企业征集 自动步枪或轻机枪,以供未来捷克陆军使用,各国得轻机枪都参与了这次竞标。

布拉格一式的改进型布拉格二式也参加了此项测试, 结果成绩仅次于当时大名鼎鼎的麦迪生轻机枪。 哈力克继续改进他的设计, 终于研制出了布拉格I-23型轻机枪, 这个型号采用伸缩式枪托,并且可以迅速更换的枪管,二脚架等功能,已经具备了现代轻机枪的全部要素。其性能极为优秀,不但射击精确,而且具有非常优良的持 续射击性能,曾经在测试中连续射击数千发后,其精度没有大的变化,让各国得枪械大师大为震惊。加上又是捷克本土设计,很快被捷克国防部选中,成为捷克军队 的制式武器。

不过此时布拉格军械厂的经营出现了严重问题,无力大量生产这款武器,所以 1925年11月, 布拉格军械厂与国营兵工厂 勃诺合作生产。产生出来的产品就是布拉格26型轻机枪(lehky kulomet praga vzor 26), 该枪在1926年4月为捷克国防部验收合格, 同年开始正式大量生产,并且定名为国营勃诺兵工厂26型(zbrojovka brno vzor 26 - zb-26),建成ZB-26。

值得一说得是,由于捷克国内经济并不发达,维持军工企业得正常运作较为困难。所以ZB-26除了装备捷克军队以外,还大量出口到国外换取外汇。整个 三十年代,捷克式一共出口12万挺 ,除了出口到中国之外, 还大量出口到伊朗、 伊拉克、 埃及、 智利、 瑞典、 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

性能特点

结构简单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捷克式是比较复杂的武器,其部件较多,而且部分部件需要较细致的加工。

它比起二战时期苏联的转盘枪和后来轻机枪,结构要复杂的多。

但是,如果从三十年代的眼光来看,捷克式的结构非常简单,而且加工也不需要高深的工艺,只要有相关得详细图纸,一般的受过基本训练的技工利用较少得机器就可以制造。

最好的例子就是捷克式在中国的大量仿制。

三十年代的中国几乎没有什么工业,能够大量生产的武器也都是简单和容易制造的武器。

八年抗战前,捷克式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超过12万挺(和捷克外销总量相等),其中八年抗战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

不但老蒋的中央军大量仿制,地方军阀控制的军工厂也仿制了不少,甚至抗战时期的中共土制兵工厂也仿制过不少。

同时,聪明得中国人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原来结构简单的捷克式的基础上又做了简化,使得其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并且缩短了制造工时,改进了捷克式的一些缺陷,甚至还出现侧面供弹的捷克式。

使用维护方便

捷克式是非常坚固的武器,即使在激烈的战争中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很难损坏,二战期间日军甚至为他们仿造得类似捷克式机枪上安上刺刀,作为拼刺得武器,可见其枪体得坚固。

不容易损坏,自然对维护的要求就要小得多。

而抗战战场的日军歪把子机枪则没有捷克式得这个铁电,它结构复杂,非常容易卡壳或者损坏。抗战期间,日军曾经大量使用缴获的捷克式机枪,看来日军和国军对捷克式的满意度都是狠高的。

中国自从 1927年开始仿制和进口捷克式以来,制造时间到抗战时期已经超过十年。军工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制造修理该枪的经验和相关人才。生产过捷克式轻机枪的兵工厂 或者修理所, 远远超过三十所,至于能够维修的工厂更是十倍于前者。连中共的敌后游击部队的简陋军工厂也可以熟练修理该机枪。

至于维护所需的零件,除了中国自己生产的以外,从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末期的十年时间,中国从捷克进口了大量的零件。这些零件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尺寸相同,能够满足中国方面得需要。

优秀的射击性能

可以说,捷克式和它的同胞兄弟布伦机枪,在二战中绝对是射击最为精确的轻机枪。

捷克式具有极为精确的精度,根据当时的国军老兵回忆,捷克式在有效射程内(900米),基本做到瞄准哪儿打到哪儿。国军老兵经常进行一些捷克式机枪 射击得比试,一些国军老兵可以击中数百米外的电线杆上的瓷壶,一枪击落远处得飞鸟。由于捷克式得弹道极佳,练成一个出色得射手并不困难。

在东史郎的回忆录中,对捷克式一直心有余悸。东史郎的目睹的战友死于捷克式的人数就超过二十人,其中一次对国军占领得一个小山得冲锋中,捷克式一个20发弹夹得射击,就击毙了数个冲锋得日军士兵。东史郎由于及时躲进一个弹坑保住了性命!

除了射击精确以外,捷克式还具有令人惊叹的持续射击性能。

由于捷克式可以迅速更换枪管,实战中捷克式只要更换枪管就可以持续不停的射击。

而且即使持续射击一二个小时,也很难出现卡壳和炸膛等现象。

和美军不同,美军装备得伯朗宁轻机枪由单兵佩戴,而捷克式为了有效保持火力得延续性,一般有一个射手和一个射击副手(弹药手)。

实战中,捷克式得弹药日消耗量大约1000发左右。而捷克式机枪本身重量有二十斤,射手不可能再携带多少弹药,大量弹药和备用枪管都有射击副手携带。二人机枪组,大大提高了机枪实战性能。

在东史郎的回忆中,在从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战斗中,经常彻夜不停的遭遇捷克式的扫射,一般二挺机枪交替射击就可以保持持续不断的火力。

这些都是缺乏重武器的国军所需要的。在没有重机枪的情况下,捷克式勉强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

不错的杀伤力

捷克式使用7.92MM弹药,该弹药有着非常不错的杀伤力。

实战中,中弹者非死既是重伤,尤其是该枪射击以二三发连射为主,中弹者基本都是身中数弹,基本做到枪响人倒,中弹部位会是一个大的可怕的伤口,很难治疗。

捷克式的杀伤力比起日军5毫米口径的歪把子机枪要强的太多,日军在实战中吃尽了捷克式的苦头,在一线士兵的强烈不满和要求下,日军很快模仿捷克式其 造出了自己的7.7MM口径的96式和99式轻机枪,它的外形基本和捷克式一样,性能则要相差一些。它逐步淘汰了莫名其妙的歪把子机枪,成为太平洋上和美 军作战的主要武器。

可以速成的射击训练

捷克式的射击训练十分简单,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机枪射击训练的士兵,只需要简单的接受几个小时的指导,就可以使用该枪作战(当然实际作战效果就比较差了)。

抗战中的桂军川军等士兵都是战前仓促领导捷克式,在短短数日的培训后就上阵杀敌。而这些士兵使用机枪的战绩却非常不差,很好的说明了捷克式的特点。

相反,日军的歪把子机枪,由于其极为怪异的漏斗式供弹方式,没有受过长练的士兵,根本无法做连发射击。

在实战中,一个国军机枪手中弹牺牲,很快会有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继续射击。而日军歪把子机枪手如果中弹毙命,往往无人能够接替他射击,造成步兵班的火力的大为减弱,这在战斗中是极为致命的。

更换枪管的快捷性

对于轻机枪来说,更换枪管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捷克式更换枪管的步骤极为简单, 只要将枪管上的固定环向上转, 脱离闭锁的凹槽, 即可向前脱出。 之后反操作把新枪管换入,固定即可。

熟练的射手在射击副手的帮助下,整个步骤只需要不到十秒钟的时间,和同类机枪上这个也是极短的。

一般每射击200发,需要更换一次枪管。如果射击频率慢,这个数字可以达到250发。

如此迅速的更换枪管,使得枪火力中断的时间要短的多。

缺陷

现在看来,捷克式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他的装弹量过小

二十发直弹夹对于机枪来说显然过小。二十发的装弹量就意味着,即使是二三发短点射,七八次点射就会射光弹夹,而更换时候必然造成火力的中断。在激烈得战斗中,作为主力支柱得机枪火力是不能中断得。即使必须中断,中断时间也要越短越好。

客观来说,当时各国主力的轻机枪装弹量也并不大。美国的伯朗宁是二十发的装弹,德国伞兵的FG42也是二十发,苏联的转盘枪虽然是四十七发装弹,但是枪的重量要重的多,不利用机动作战。

轻机枪的设计思路也并不是长期持续射击,而是通过短点射和长点射来杀伤敌人有生力量,或者对敌人轻机枪进行压制。

至于持续不断的射击,或者对集团敌军进行火力压制都是重机枪的事情(水冷式重机枪可以持续射击数小时)。

装弹量小在当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由于捷克式更换弹夹过于频繁,造成火力的中断次数显然过高。有经验的老兵往往会乘机冲锋用手榴弹等武器打掉机枪。针对这点,有经验的机枪射手经常在还有三四发子弹时,突然更换弹夹,让日军无法估计更换弹夹的时间。

不过作为机枪来说,装弹量自然是越大越好,英军后期根据捷克式改进的布伦机枪就采用了三十发弯弹夹供弹,火力的持续性强了很多。当然,代价是整枪重量大了很多。

采用上方装弹

主要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我使用过捷克式的改进型布伦机枪。

其瞄准装置不同于一般的枪械,而是斜出枪体的瞄准方式。

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终究影响了射手的视线。

对于机枪手来说,射击视线是非常重要得,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射击得范围。

实战中,机枪的主要威胁除了迫击炮和掷弹筒以外,主要就是对手机枪的压制和隐藏的狙击手。

良好的视线对于轻机枪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的使用

自从中国二十年代开始购买和仿制捷克式以后,捷克式很快成为从中央军到各派军阀的制式装备,中国步兵班中的捷克式都是绝对的火力支柱。

国军的甲种师,一个师一般装备捷克式274挺,平均每团60多挺。

而精锐部队,比如中央军部队德械88师,张自忠将军的老虎师三十八师,他们的 编制是一连三排九班, 一个班一挺轻机枪。一个整编师装备近700挺捷克式,不过这样的部队在国军中屈指可数。

一般来说,地方杂牌军一个排甚至一个连才有一挺捷克式。

而八路军一般配置还要更差一些。

如此大量得装备并不是偶然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除了自身军工实力极差以外(只能勉强造一些老式步枪和手榴弹),由于军阀混战,还受到西方世界长期的军事制裁和禁运(1919年美国为推动和平解决中国内战,故倡议对中国武器与军火禁运,自1919 年开始直至1929年长达十年之久)。

二战期间的普遍观点是,只有多人操纵的武器才是基层步兵火力的支柱,所谓多人操纵的武器就是重机枪或者通用机枪。

这些机枪使用数百发的弹链或者近百发的弹箱供弹,加上多使用水冷或者气冷,一般可以持续射击数个小时。在一战中,重机枪有过一天击毙数万人的记录(索姆河)。在非洲,殖民地几十个警察,使用二挺重机枪击毙了三千祖鲁土著武士。火力支柱可见一斑。

而对于中国来说,重机枪是极少的。

当时国军主力师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二千多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只有六十挺,其中重机枪一般只有不到五挺(一个重机枪连)。

如果是杂牌师或者新编师,甚至连一挺重机枪也没有。

由于武器禁运,步枪手枪这些可以通过奸商走私,重机枪火炮之类国外小的兵工厂无法生产,而大的兵工厂考虑到国际公约,是不会参与走私的。

如果自己制造,当时的中国可以勉强产生一些步枪和手枪,而对于重机枪等武器的生产,中国的军工企业是无能为力的。现代作战不同于一战以前,单靠步枪和少量自动手枪形成的火力是根本无法满足实战的需要的。

至于重机枪的机构复杂,与其说是枪,不如说是一台精密的机器,中国落后的工业是无力大量仿造的。

捷克式轻机枪一诞生,立即就被目光敏锐的中国人发现。捷克式的可靠性极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也可以从容使用。加上只要及时更换枪管,可以保持射击的连续性,几乎可以作为重机枪使用。

而它的价格较低(比重机枪低多了),仿制比较容易,弹药又可以通用,可以大量生产,有效的弥补了中国军队对火力的极端需求。

在实战中,防守时,捷克式是中国步兵班排的绝对火力支柱。中国军队有句老话,叫做老兵怕机枪。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捷克式而言,一般的重机枪的扫射, 老兵并不在乎,因为是重机枪概略射击,老兵凭借经验有躲闪的余地。但是对于捷克式精准的二三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论有多高的军事素质也无法躲闪。

进攻时,捷克式可以随着步兵迅速前进,不断提供及时火力支援。实战中,机枪还可以由射手平端着一边冲锋一边射击。

它是进攻和防守难得的利器。

加上捷克式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弹药方面也不成问题。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简直是完美的武器。

各派军阀和中央军八路军都把其视为珍宝,一把捷克式经常使用很多年,即使枪身和二脚架损坏,也舍不得丢弃。

在抗日战场,由于国军在重武器方面和日军有着天壤之别,几乎可以说是装备炮兵的西部牛仔和手持弓箭印第安人的战争。

国军虽然也装备少量重机枪,但是日军配有很多步兵炮和掷弹筒等轻型火炮,一般国军的少量重机枪在战斗中很快就会被日军摧毁。

而国军轻便可以迅速转移阵地的捷克式就成为中国士兵手中的法宝。

在实战中,捷克式在和日军歪把子机枪对射中占尽上风。即使是装备差劲的八路军或者国军敌后游击队的捷克式,也让日军十分提防。如果不能确定将国军的轻机枪摧毁,日军一般是不会冲锋的,因为如果此时冲锋,会承受重大的伤亡。

可笑的是,日军士兵在实战中,很快认识到捷克式的优势。日军基层部队很多士兵都使用缴获的捷克式。

东史郎在日记中,有一次在夜里执勤,由于兵力不足,他们就使用了二挺缴获的捷克式机枪,但是由于国军缴获的战术。东史郎班里的士兵不但没有制止国军的夜袭,还误伤了自己的一名士兵(此人还是日军著名大学的学生)。


萨沙


若要在武器上非要加个“最”字的话,就有些难答了,士兵对待武器跟对待美人一样,用的顺手才叫最好。

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我军的装备在东方战场上相对日本而言,无疑是处于劣势的,武器老旧问题先放在一边,生产能力低下导致大量武器需要进口,而进口来的“万国造”又不能做到人手一支,正规军还好一些,杂牌军就别提了。因此从最初的“老套筒”(原始汉阳造),到改进后的“汉阳造”,到相对精良的“中正式”等等,总之,能用的武器全部用上,虽然老旧一些,起码比没有强。(图为二战时期,日本单兵装备,三八式步枪,刺刀,南部十四式手枪)

笔者查过一些关于二战时期的资料,在受欢迎的武器方面,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捷克式轻机枪、毛瑟96C手枪、木柄手榴弹等都是战士们非常喜欢的武器,当然,捷克式轻机枪并不是任何士兵都能操作,操作这种机枪要提前经过训练,抗日神剧中演的那种打没了子弹随便捡起枪就可以熟练操作的画面纯粹是故事需要,这种画面还出现在经典游戏《荣誉勋章》和《使命召唤》中,不管什么国家的武器,也不管手枪、步枪、冲锋枪还是重机枪、火箭炮等等武器,捡起来就可以用,要真这样,抗战就不用打八年了。(下图为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下级士兵)

三八式步枪为何受欢迎的呢?无非是便捷好用,而且做工精良,笔者当年在某一线城市的军事博物馆中亲自操作过这种枪,当然没有子弹供我射击用,虽然历经这么多年,但依旧良好,只要有子弹,上膛就可以发射。听使用过这种枪的一位老人说过,当年他距离一颗大柳树大约60米作用,用这三八式步枪开枪射击大柳树,竟能将树打穿,可见其威力。三八式之所以受到战士们青睐,是因为这是常规性武器,手枪只有长官才能配备,而机枪需有专门的机枪手操作,普通战士手中能有一杆好枪,便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三八式步枪的故障率低,做工精良,射击精准等优点受到喜爱。不要总说三八式不如汉阳造的威力大,那都是瞎说,首先在后坐力和射程方面,三八式就占据优势,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家的三八式能打500米,你的汉阳造能打三百米,而双方战场距离为400米,那么请问就算你威力大,有啥用?不要听信什么三八式打在身上只有一个小洞,真实威力可以找视频来看,吓死你。因此能缴获一直好的三八式步枪对于一个普通战士来说,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下图为两名国军士兵在操作捷克式轻机枪)

另外捷克式借枪(又称:ZB26式轻型机关枪)也备受青睐,整个二战期间,在中国战场上,大约出现过14万挺捷克式机枪,当然其中有一些是国民征服的军工厂仿造制作的,但就算是仿造,性能依旧良好。该枪可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发射,标尺射程为1500米,每分钟射速可达550发。另外这种枪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弹药与中正式步枪相同,为7.92×57公厘毛瑟尖弹,除了可以单兵手持灵活作战外,子弹可以在500尺内击倒任何目标。这挺机枪在二战事情发挥很大的作用,枪口之下没少死日军和伪军。不过日本人也采购过捷克式机枪,这要比他们的歪把子好的多。

(下图为日本士兵操作捷克式轻机枪)

当然,被德国人“遗弃”的毛瑟96C手枪也备受我军青睐,这款枪太有名了,当然名字也很多,我们习惯称其为驳壳枪、盒子炮、大镜面等等,双枪李向阳知道不?用的就是这款枪。德国自1895年至1939年,前后共生产了一百多万支毛瑟96C,在淘汰后大量出口到我国,各地军阀纷纷采购。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款可以半自动发射也可以全自动发射的手枪成为抗日主力。可以说这款枪见证了晚清到抗战胜利的整个过程。(天津老演员郭振清在老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饰演令鬼子闻风丧胆的双枪李向阳)

至于木柄手榴弹,这个不需要说太多,易操作、威力大、便于携带成为主流,经典连续剧《亮剑》第一集就出现了一筐一筐的手榴弹炸鬼子的画面,那家伙,老牛X了!


大狮


有网友问: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从我阅读过的抗战老兵回忆录和50年代出版的各种抗战小说,比如《吕梁英雄传》等书来看,抗战时期敌后游击队最喜欢的日本武器是38式马枪。

从1934年到1945年间,单单出自沈阳兵工厂的38式马枪数目估计就达到45000支。38式马枪做工非常精细,枪托上下木材结合紧密几乎看不出任何拼凑的痕迹。

日军从1934年开始在沈阳生产步兵武器,也就是所谓的奉天造。首先是生产38式马枪,随后生产99式7.7毫米马枪,在1944年月产量达到了6000支,还生产11年式歪把子机枪,96式轻机枪和92式重机枪。

同时生产38式野炮、41式山炮、94式山炮、92式步炮、88式高炮、94式平射炮、81式迫击炮等武器,子弹最高月产900万发,炮弹5万发,手榴弹15万颗等。可以说日军在我国战场45%的武器产自沈阳,70%的弹药产自沈阳,造成百万抗日军队伤亡。

日本控制的沈阳兵工厂标志是大圆套小圆,里面三个分叉,子弹盒上有康德多少年的字样。我们继续说38式马枪,因为38式马枪做工精致,枪支长度相对比较短,方便携带,精度较高,非常受游击队的欢迎,大家都以科研背上一支38式马枪为荣。

当时的通信员和警卫员,最喜欢的武器就是盒子枪和38式马枪,如果可以再有一马,系上武装带,带上军帽,那就更加威风了。


深度军事


首先感谢提问

要说最受欢的话其实是一个很难分清的话题,首先最受欢迎不一定是最常用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实用的。就抗日战争来说中国士兵们就很喜欢使用缴获的三八式步枪也就是三八大盖,尤其是共产党这边,生产能力低的可怜.这个时候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就成了个很好的选择.并且三八式步枪也是日军的制式步枪装备数量庞大,易于缴获的到数量可观的弹药。也算是撑起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小半片天。


该枪从以明治天皇年号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为三八式步枪 1907开始制式装备日军属于栓动式步枪,发射6.5x50mm步枪弹,弹仓容量5发

三八式步枪作为一款被日军装备了40余年的步枪有着诸多的优点,首先三八式步枪拥有极强的远射能力,其密位标尺最高有2400m的刻度,实际作战的射程也能达到450米-600米的距离,并且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更加重视对士兵的训练.这也间接的让三八式步枪更加适合精确打击,且弹道平滑穿透力强。其次三八式步枪的栓机结构简单可靠耐用故障率低,并且在安装了刺刀后超过了1.6米,这也使得三八式步枪非常适合于拼刺肉搏让我军战士吃了不少苦头!



但是有优点必然伴随着缺点,三八式不钱的缺点也十分的明显,首先就是其枪身实在是太长了.对于矮个子的日本士兵来说装了刺刀搞不好比自己还高,这也必然的导致了该枪的战场机动性差非常不适合近距离作战,由于日本没有制式冲锋枪这也让日本士兵在太平洋战场上拿着三八大盖在战壕里面对美军士兵各式自动武器的火力倾斜付出了血的代价!

其次该枪的第二个诟病就是穿透能力过强的问题,像在很多抗战的影视作品中我们都有见到过日军士兵在拼刺刀前往往会退掉弹仓中的子弹。因为三八式步枪的高穿透力往往会导致子弹打穿了敌人然后又对后面的另外一个人造成了更严重的二次杀伤(搞不好就误伤了友军)而且子弹通过第一个人后不是击中要害也很难毙命,但也不会像抗日神剧里的一样被打中了还屹立不倒的感人场景。



所谓的三八大盖也就是三十式步枪改进的同时在枪机表面增加了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这也使得改进后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军队有了三八大盖这个响亮的称号.陪着中国军队击退了日寇并且在朝鲜战争中痛击了美国侵略者的爪牙!


NekoDesu




ZB-26轻机枪

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是抗战名枪,该枪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影片的网友,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 和其他的抗战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轻机枪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 从反围剿时期开始,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其中在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装备国家众多,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其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该枪初速83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




92式重机枪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图,推出了此枪,该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枪弹,射速每分钟500发,战场上威力极大。

92式重量为空枪27.6 公斤,枪架27.7 公斤,合55.3 公斤,对比二四式重机枪(仿自德国MG08重机枪)为空枪20 公斤,枪架29 公斤,92式比原型-法国哈奇开斯机枪加重的部分主要是散热片以便加强持续作战能力,以及为了提高精度而加重枪机使得射速降低同时重心稳定,这也无可责怪,日军试射时射手在二百米上上靶率为七成[1],而且民24要使用需加水数公斤,无水时便不能使用。

日本军队为了加大杀伤力,将三年式重机枪进行改进,口径7.7mm,精度更高的7.7MM枪弹,比三年式重机枪更进一步加重重量竟然高达63公斤,主要是为了增加散热片以利持续射击。另外将握把从框式改为折叠式,将扳机从扣动式改为压铁式。它的子弹威力为3712焦耳,与中正式步骑枪发射的7.90毫米子弹威力相同。盟军给它起了外号啄木鸟

参数

世界范围内气冷取代水冷都是趋势。射速方面92式理论射速450 发/分钟、实际射速200 发/分钟,民24式也在450 - 600 发/分钟之间,实际射速不明,不过从战斗中一般射速都在100 发/分钟,最多不过150 发/分钟来看,射程800米。


炎黄子民雄霸天下


因为中国军队武器不足,火力不足,后勤保障不够,所以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能够人手一把枪和获得足够的子弹已经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了,除了装备精锐的中央军和比较富有的地方军,像八路军、川军、西北军的装备简陋不说,还缺乏枪支弹药。

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相比,装备落后的中国军人最希望得到的是能够在火力上压制住日军的轻武器(重武器不敢奢望,就那么点家当还在淞沪会战中打得差不多了),捷克式轻机枪ZB-26是最受中国士兵欢迎的轻武器,使用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和中正式步枪、汉阳造通用,可以很好的解决供弹问题(弹药不通用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

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年-1939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ZB-26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

毛瑟军用手枪,俗称盒子炮、驳壳枪,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重1.24千克,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称之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

这款在德国并没有受到重用的手枪,却在中国深受广大官兵的喜欢,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在武器方面的缺乏,不管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有手枪队,用的就是盒子炮。

全部装备毛瑟手枪的中央军手枪队,相比步枪,容弹量更大,射击速度快,可半自动射击(也有全自动的,快慢机),适合突击。

女兵也配备毛瑟手枪,加上枪托,使用起来比步枪方便许多。行军过程中,携带也要方便许多。

三八式步枪,同样很受中国军人欢迎,由于步枪的缺乏,在正规战中,步枪、轻重机枪、迫击炮的使用是最多的,中国缺炮,迫击炮就算是重武器,日本的山炮数量比国军多,要说受欢迎,最受欢迎的应该是重武器,但还是那句话,太过奢侈,相对来说,轻武器更受欢迎,这里面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后勤保障,有炮没炮弹等于累赘,运输也是个问题,中国军队的转移、行军基本靠走,机械化程度低,步枪携带方便。

三八式步枪的优势:射程远,精度高,容易训练新兵,制造简单,善于白刃战。这是一款很适合中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缺点也有,但对于还大量使用汉阳造的中国军队来说,这款步枪还是很好用的。


又见叶飘零的飘零驿站


在抗战的时候中国的武器弹药十分的缺乏,火力很差,并且后勤的保证也供不上。所以说在那个年代一款有利的武器不但能够提高战斗力,同时对于士兵伤亡的减少都具有非凡的意义。那么在抗战时期最受欢迎的武器是什么那?其实主要涉及三种武器,分别是手榴弹,毛瑟手枪以及ZB_26轻机枪,这些武器共同构成了中国士兵抵抗外国侵略者有利的屏障。

手榴弹作为抗战时主要的消耗品,它弥补了枪支火力的不足,同时因为它的原料易于获取,加工手法不复杂,因此被广泛的作用。而且它的杀伤力足够的强,一发手榴弹就可以炸伤三个士兵左右。有的新兵因为射击技术不佳,发放手榴弹进行攻击就具有很大的意义。毛瑟手枪也被称为盒子炮,该手枪有两种不同的枪套用来满足不同的作战环境。木柄套把可以连接在枪的尾部,用来减少枪在发射时候的后坐力,同时这样的构造也利于冲锋时使用。在中国武器普遍落后的情况下,这样的武器可以说是士兵们的喜爱,毕竟武器的杀伤力也大,作战时候的性能是有保障的。

最后一个就是ZB_26轻机枪,这种枪的优点是易于携带,零件构造简单,易于保养和平常的维护。而且作为轻机枪该枪的火力密集,杀伤力强,所以在作战中被广泛应用。甚至在后来的作战中根据该枪的枪声密集程度就可以判断出有多少作战人员,可见ZB_26在中国战场上运用的广泛。这三种武器是在抗战时候中国士兵最喜欢的武器,毕竟在缺少武器装备的年代,能够做到克敌制胜的武器才是士兵们最喜爱的。


霹雳火军事


中国军人当然喜欢中正式步枪了,除了射程和精度以外,其余指标均优于日军三八大盖,但是产量实在太低,所以只好选择汉阳造,再加上缴获来的三八大盖。

捷克式轻机枪和马克沁重机枪在性能上远超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和鸡脖子重机枪,也深受中国士兵喜爱。这两种步枪由于工艺简单,重庆的几家兵工厂的产量不仅能满足战争消耗,还有能力支援朝鲜等盟友。

其实中国军队可以任意造,使劲用的只有手榴弹和炸药包,从所以使用量上来看,中国军队最喜欢就是这两项。

日本军人最喜欢他们的三八大盖,这是日军装备最大的闪光点。日军的轻重机枪在设计上有重大bug,日军士兵对他们不仅没有喜爱,甚至还是深恶痛绝。

因为机枪上经常遭受中国军队的压制,日军大量装备“掷弹筒”,我将其称为“穷国神器”。这种炮比迫击炮发射简单,火力还不太弱,是克制中国机枪手的利器。

在火炮上,日军喜欢他们的“九二式步兵炮”,这种炮非常便携,适用于中国泥泞的道路,而且能直射能曲射,中国军队也非常喜欢。


史料不辑


就中国军队而言,因武器弹药的匮乏,有三种武器被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且给日军造成重大的杀伤和心理阴影,因此也就广受中国军人欢迎。

排名第一:手榴弹。

抗战时,中国政府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枪支产能低下,不足以补充战时巨大的消耗,而手榴弹因装置简单,原材料加工简易快捷等优点被大量生产,又因其优秀的杀伤力而被中国军人广泛欢迎,有的新兵很长时间领不到枪支,但手榴弹却是配发必备品。


排名第二:毛瑟手枪。

在中国,大众叫法为驳壳枪,也因为大容弹量称为盒子炮、二十响,又因为枪身乌黑油亮而被昵称镜面匣子。有皮质和木柄两种枪套,其中木柄枪套可以连接在枪支握柄尾部,木柄顶在肩部射击,一是可以抵消一部分后坐力,二是可以当作冲锋枪扫射。在缺乏先进武器的情况下,毛瑟手枪被中国军人最大限度的使用且予敌以重创,广受中国军人喜爱。

排名第三:ZB-26轻机枪。

因产自捷克,所以捷克机枪是它在中国的名字。此机枪因便于携带、零件简易、易于维修、精准度高、火力强劲等优点被中国大量仿造,日军甚至能从和其对抗部队的捷克机枪的声音听出机枪的大致数量从而判断出是何种等级或单位编制的作战部队。ZB-26轻机枪在抗战中被中国军队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它的优异性能,因此也成为最受欢迎的武器之一。

以上三种武器不但在抗战当时最受中国军队的欢迎,就连现在的抗战影视剧里也是抗战将士的标配,其当时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铲史倌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兵源远大于日本,而且中国又是在本土作战,但是中国的伤亡却远大于日本的伤亡,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的封闭,武器装备远不如其他国家的发展,中国本土能制造的武器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于是良好性能的武器装备特别受官兵们的青睐。

在抗战时期的装备中,其中最常见的武器便是三八大盖步枪,三八大盖步枪从设计出来到停止生产总共生产了三百万余支,在战斗中,大量的三八大盖步枪落入了民兵和新四军手中,成为了抗日部队的主要武器。

其次,在抗战时期武器弹药紧缺,在一次作战中,每个新四军战士有时候只有超不过五颗子弹,很做到持续的火力输出,因此在很多弹药用尽的时候,都会与敌方展开冷兵器搏斗,刺刀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武器,刺刀是冲锋和突破敌军战壕阵地的重要装备,每个战士都会配备刺刀,在子弹打光的时候,一把刺刀才是最实用的东西。

我方军队在抗战时的武器有很大一部分是从敌军手中缴获的,没有枪没有炮,有敌军给我们造!其中日军的大正十一式机枪就十分受欢迎,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歪把子轻机枪,歪把子机枪的漏斗形弹匣一次能填装30发子弹,在当时能提供可靠的火力支援。

最不能忽略的便是捷克式轻机枪,据统计,中国是捷克式机枪使用最多的国家,也是中国抗战时期的主要火力机枪,捷克式性能优良,改造性强,能连发能点射,质量轻,一个人便能轻松使用,在影视剧中继承了中国军队的象征性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