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息,危及楼市?这都哪跟哪啊!

节后开工第一天,央行就通过货币政策打出了一张牌。

2月3日,央行进行200亿7天、100亿14天和200亿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为2.35%、2.5%和2.65%,均较上期上调10个基点。同时,媒体报道称,中国央行上调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隔夜品种上调35个基点至3.1%,7天和1个月品种均上调10个基点,分别至3.35%和3.7%。

而在之前的1月24日,央行就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BP。这是MLF操作历史上的首次利率上调,亦是央行近6年来政策利率的首次上调。

央行节前节后这些举措被部分人解读为加息的紧箍咒来了,并且得出“楼市危矣”的结论。但事实上是这样子吗?在弄清楚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懂央妈加的是什么样的“息”!

央行此次上调逆回购、SLF和MLF利率,与传统的提高存贷款利率不同,这是一种定向的结构性加息,而非全面加息,这一轮加息的政策目标是防风险去杠杆而不是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调控对象是针对金融市场的“脱实向虚”、“以钱炒钱”以及不合理的加杠杆行为而非实体经济,政策工具是提高货币市场利率而非存贷款利率,影响最直接的是债市和中小商业银行而不是股市房市和实体经济。

为什么这样讲?对股市房市影响比较大的其实是基准利率的变动,而基准利率的上调恰恰是央行现在非常讳忌的。中国的企业债规模(135万亿)决定了基准利率的上调意味着国企改革的成本会大幅提高,在“稳”字当头的中国当下央行绝不敢贸然去尝试加息(基准利率上调)。

一方面尽量推迟基准利率上调式的加息,为国企改革和化解地方债赢得时间与空间;一方面金融内部的高杠杆又如悬河一般威胁着整个经济全局,去杠杆是短期内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说白了,哪儿都是痛,头痛先医头、脚痛先医脚吧,这就是中国经济决策者当下要面对的尴尬局面。

从2012年至今,住房抵押贷款在新增贷款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住房贷款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更高。而真正受到基准利率影响的,其实是这部分贷款,而这些贷款的持有人(普通居民)其实对于利率的敏感度并不高。

从这个角度来说,央行调高银行间市场利率,其实真正想影响的,是依靠这些资金吃饭的机构。

早在去年10月底就传出央行关于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调控要求,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广义信贷”测算,将更多金融活动和资产扩张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从资本和杠杆、资产负债、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业务风险、信贷政策执行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多维度引导。

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一直在个位数左右的水平上,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近些年资产扩张速度则较快。一般而言,中小型商业银行持有的普通存款数量较少,因此其资产扩张肯定是与其他的资金来源相关,这些资金最终都会需要从银行间市场(或者说同业市场)获取,央行提高市场利率,事实上正是让这些机构痛苦不堪。多数的“风险信贷”来自于中小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较慢,且多投向住房贷款市场,而这部分贷款投向目前来看还是没有太大风险的。

可以预见,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子会越发难过,资产荒慢慢会演进为资金荒。虽然此次央行变相加息没有伤及股市房市,但市场面资金趋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还有一点要明确的是,房市的内在隐患在与房地产抵押相关的各类债务及其衍生品上,资金荒加剧与变相加息的推出对于房地产市场也谈不上什么好消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真正难关恐怕会在二季度末美国加息之后(概率达80%以上),上半年至少还能凑合着对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