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2萬“自降”8000,這樣的相親潛規則羞辱了誰

版權聲明:我們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新浪微博:四川新聞妹

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處理,謝謝!

更多資訊或新聞爆料 VX ceodaily1988

月薪2萬暴露相親潛規則

人最大的羞辱來自自己

來源 | 談心社 | ID:txs163

作者 | 談心社社長


1

選擇湊合

以匹配大多數人


對於相親,人們除了關注收入,學歷同樣備受重視。

學歷太高,可能讓低學歷的人怯步,但高學歷的匹配度又太低。

有人抱怨,自己家的姑娘上學“上壞了”。

在一相親市場中,一位紅娘也說:

有的女生學歷是碩士,男生覺得高了些,不敢打電話來找。

很多人因此把學歷改成本科,效果不錯。

網友評論:相親像是一場交易,兩方擺出自己的籌碼。只有當籌碼相當時,婚姻才有可能。

如果一個人的籌碼過高,那麼意味著ta在這個市場上的潛在對象變少——畢竟數量最多的還是中間群體。

由北到南,這樣的情況也沒好多少。

廣東一名大叔就表示,女兒學歷太高,不是件好事。

因為一般學歷的女生,更好嫁人。

女兒25歲,一個班的同學都已結婚,只有她還默默單身。

“供女兒讀書讀的學歷太高,也害了她。”

為了與圈子相融,寧願削平自己,與大多數“中間群體”一致,不願意讓自己本身更優秀的一面展露出來。

“泯然眾人”,似乎成為了一個褒義詞。

2

沉沒在大多數人中

有天也就真成了大多數


主動或被動自降條件,是為了增加尋求另一半的機會。

只是太多人,把這用法也放到了人生當中。

記得那部經典的《鐵齒銅牙紀曉嵐》嗎?

和珅明明有極高的學識和本領,卻不願顯露;

在皇上面前常以“粗淺”出醜。

可他說,這是故意不顯露自己的優秀。

像紀曉嵐這樣的“才子”,每天展露本領,被人敬仰;

卻也因此不合群、不得皇上心意,遲遲沒有升官機會。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在不少現代人眼裡,依舊是金科玉律。

人都是社會性動物。

沒有人希望自己被孤立,被排斥,被別人看作“不一樣”。

而人們往往也在群體之中,才能尋找到對自己的認同感。

所以,即使自己比別人更出色,也不希望被看做另類。

恰好的是,群體中最大多數的,是那些“中間部分”。

於是砍掉多餘的能力,把自己貶低成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只為匹配群體中的大多數人。

哪怕這樣的生活,只是湊合。

卻忘了,合著合著,可能你就真成了“眾人”。

Gustave Le Bon 的理論,放在這裡或許能給人些啟發。

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智力就嚴重下降。為了獲得所謂的認同,願意拋棄是非觀念,用智商去換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


“跳蚤效應”也側面印證這點。

生物學家曾將跳蚤放在地上,它可以跳一米多高;當在一米的地方放個蓋子,多次被撞的跳蚤,在拿掉蓋子之後,卻再也沒跳到一米多高了。

但當人主動成為那隻“跳蚤”,人生毫無疑問會受限。

因為優秀帶來的責任極為沉重;

或者說,優秀太難了、太辛苦……寧可隨大流、混日子,成為平庸之輩。


3

你可以匹配別人的步調

但不用降低姿態去迎合


那到底要不要降低自己?

答案是:不要。

出於被社會接納的渴望,不管在生活中還是感情裡,很多人會壓抑真實的自己。

《現在就告白》裡有一個瘦到皮包骨的女生。

男友說她瘦了好看,她就拼命節食,把自己變成男友喜歡的樣子。

這樣“低到塵埃裡”的委曲求全,卻沒有換來男友的愛慕。

有的時候,一味隱藏,降低姿態,並不一定會得償所願。

倒不如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真實做自己。

龔琳娜以神曲《忐忑》為人熟知。

然而大學剛畢業的龔琳娜,並沒有多“與眾不同”。

她和許多音樂學院的學生一樣,翻唱著經典的民歌,參加比賽、工作、商演。

想真正深入研究民族音樂的龔琳娜壓抑著自己的願望,日復一日。

2002年,遇到現在的丈夫,成了她醒悟的契機。

她藝術創新的想法得到作曲家丈夫的支持,

於是開始“放飛自我”。

於是,有了之後的《小河淌水》等歌曲。

她的風格從剛開始的備受質疑,到現在逐漸為大家所接受。

紐約時報這樣評價她。

“她的歌聲將傳統與當代的風格融合,扣人心絃,極富感染力。無論是激昂的高音、低聲哀慟、喃喃低吟、迂迴婉轉還是表現少女情懷,她的演繹精彩絕倫。”

劉嘉玲演講的一段話讓社長印象深刻:

千萬不要盲目地去照抄別人的活法;去相信別人的話就是真理。


你要在你獨立的人生世界當中,去思考。

所以,有多少人喜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喜歡的是真實的你。

委屈求全,真的沒有必要。

參考:

[1]柴民權,管健.從個體認同到國家認同:一個社會心理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76-81+87.

[2]張瑩瑞,佐斌.社會認同理論及其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2006(03):475-480.

—THE END—


本文轉自公眾號 談心社(txs163),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我們為你一個提供聚集地,為你呈現年輕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們倡導年輕人應該在追求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