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一個大雪紛飛日子,乘高鐵一路南下,去拜訪婺源一座古老的園子。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更像一次預約了幾個世紀的研學之旅。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在我的記憶裡,婺源是黃色的油菜花和紅色的曬秋,沒想到還有朱子的故里。這讓此地陡然瀰漫濃濃學養氣息。

朱子的學問既然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座豐碑,自詡文人的次仁當然有足夠的理由到此頂禮膜拜一番。即便只為沾一點兒朱子的才氣。更讓人感慨的是,朱子雖早已遠離我們而去,可是當朗聲讀出他的那些名言名句,依然會感到胸中像被點燃了什麼的蕩氣迴腸,之後是滿滿的正能量。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一直佩服兩種人。一是醫生,改造人的身體。另一種是老師,改造人大腦。朱子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師,他所倡導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引導著國人的價值觀近千年。如果你也承認明朝、清朝相比前幾個朝代更有秩序的話,這裡面肯定有朱子的功勞。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朱熹為整個社會設計了一套準則,裡面有人與天地(大自然)、社會、家庭如何相處。以人父角度,我總覺得品格比技能珍貴。如何做到高貴品格?朱子也說了很多。即便我不認為自己是守舊派,也不得不承認,在21世紀,“做人”仍然是教育根本核心。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雨中熹園,回憶一場盛大告別會

北方的雪到了江西化成了冷雨,打在白牆灰瓦飛簷,落在半畝方塘,激盪著淡淡憂傷。

穿著古裝,哈著白氣,一手撐著油紙傘,一手端著相機,捕捉來往行人走入絕佳意境的浮光。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朱熹最後一次離開故里47歲,之後再也沒有回來。842年後,人們坐著大巴,排著隊在他老家的紫陽書院朗聲讀他寫下的家訓,除了一種緬懷特質的精神滿足,或多或少還會期待被賦予朱子那般的驚世才華。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南宋慶元六年春(公元1200年),大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去世,享年71歲。南宋著名愛國詩人辛棄疾不遠千里趕到建陽大為朱熹送葬。他在祭文中哭訴道:“所不朽者,垂萬世名。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愛國詩人陸游得知朱熹去世,很難過,但八十歲的陸游年老體衰,沒辦法趕來,於是在家設案祭拜。陸游在祭文中寫表達:“用捐出一百次我的生命以圖恢復中原的志願,我有像黃河一樣傾注大海中的淚,然而我年紀大了,力不從心。我的神智已經跟先生去了,先生在天之靈一定會感受到我對您的哀思……”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朱熹的千人告別儀式,以及這兩位知己催人淚下的祭文,想必朱熹的在天之靈已經沒有什麼遺憾的了。他們的祭文無論是對朱熹的人品還是思想都是公正的評價。在朱熹走後,隨著人們對朱熹思想的傳播,開始對朱熹越肅然起敬。尤其是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驚奇的發現朱熹倡導的思想是社會秩序安定的靈丹妙藥,最終將朱子的人格神聖化。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寧宗皇帝趙擴,賜朱熹諡號曰:文,從此朱熹被尊為文公。

嘉定五年,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被列為國學教材。

寶慶三年(1227),朱熹被贈太師頭銜追封信國公,三年後改封徽國公。

淳祐元年(1241年),宋理宗下詔將朱熹從祀孔廟,朱熹成為與孔子一樣的聖人。從此朱子與孔子同時受到封建統治者的頂禮與膜拜。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國際學術界認為:朱熹是孔子、孟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是新儒學的集大成者,“朱子學”從14世紀開始產生廣泛影響,15世紀影響朝鮮,16世紀影響日本,17世紀開始引起歐洲的注意,1714年,在歐洲翻譯出版了《朱子全書》。

朱子與故鄉

朱子一生回過兩次婺源老家。

18歲那年秋天,他考取了貢生。翌年春,朱熹進京(臨安,今杭州)考取了進士。在等待官員選拔考試之前,他來到徽州婺源縣祭祀祖先。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朱熹回到老家的不光是錦衣還鄉,更重要的是贖回當年父親典賣的百畝家產。

婺源朱氏一族曾經非常富有,到了朱熹爺爺朱森這一代已經敗落。父親朱松出生的時候,朱家已經經濟危機,朱松曾描述:“家裡貧困,贍養老人,照顧弟弟,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政和八年(1118年),朱松被任命為福建建州府政和縣縣尉。同年,父親與母親(祝五娘)完婚。可是家裡拿不出錢供朱松上路,而且朱松還要把父母、兩個弟弟、妻子小舅子,一家七口都帶出婺源,這是一筆相當大開支。百般無奈,只好將婺源祖業近百畝土地抵押給鄰村大戶張敦頤。

時隔30年(朱熹父親在朱熹14歲那年病逝,葬在福建建寧府崇安縣),朱熹代父親回到婺源,翌日便帶著銀子,由三叔朱槔帶著,前往鄰村張敦頤家贖回父親當年典當出去的田產。之後當即把田契交給了三叔。

朱熹贖回祖業,然後修葺祖墳,祭祀祖先,探望宗族長老、拜家廟,憑弔了父親故居,遊覽婺源城外父親曾經讀過書的紫陽山。最後又到徽州歙縣,拜見了外祖父和母親孃家的親戚……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朱熹迴歸故里,內心想必有很大的滿足感。祭祀祖先是國人特有的信仰,是對自己血脈和根的追溯,因此婺源祖籍地也是朱熹宗族情懷的重要根源。為了維繫朱氏血脈根源,朱熹後來將長子朱塾送到婺源生活,至今,婺源仍有朱熹的嫡傳血脈。

雨紛紛,舊故里草木深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雨仍然淅淅瀝瀝下個不停,坐在紫陽書院廊下,回憶起這些斷斷續續的一幕幕,彷彿還是昨天的事情。

熹園並不大,灰瓦馬頭牆外一邊是星江河,另一側是鬧市,然而熹園背後的意義卻是一個標尺節點,那是作為一個完人的高度。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熹園的存在也表現出人們對精神的珍視與追求,它好似一盞黑夜中的明燈,指印著來來往往的人。此刻,還彷彿還看見朱子站在家門口,用眼神鼓勵疲憊不堪的青年將腰桿挺直。

千年熹園:不談物質,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我想我還會再來一次,帶著我的孩子。在熹園,我們不談物質,我們只關心人生的輕重與高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