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濤濤今年10歲了,上四年級。他是個聰明懂事的男孩,可讓父母頭痛的是,他不太愛說話。特別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別人家的孩子能在大人面前大大方方、有條有理地說著學校裡發生的事,只有濤濤放不開,不是剛說沒幾句就卡殼了,就是扭扭捏捏不願開口。聽班主任老師反映,在班上濤濤話也不多,有時上臺讓他發言,他總是顛三倒四,不知所云,眼睛東張西望,臉憋得通紅,也擠不出幾個字來。父母不知道如何訓練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很是心急。”

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我經常接到父母關於孩子口頭表達能力方面的求助,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意識到訓練孩子口才的重要性。

口才和演講能力也作為對人才考察的標準之一,在現代社會被廣泛運用。同時演講是人類交流思想、闡述觀點、傳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傳的重要方式;也是演講者展示自我、推銷自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一個人70%的語言都是靠思維支撐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而思維才是語言的基礎,表達能力的高低取決於思維能力的強弱,但凡成功的演講都離不開思維、語言和知識,而思維是首要關鍵因素。

那麼我們如何來訓練孩子的口才呢?

首先,可以訓練孩子的感性思維。譬如,怎樣讓孩子感悟一堂課,將時間限定在一堂課裡,讓學生抽象出一種感受,用一個詞語概括。學生可能說到充實、快樂也可能是無趣。40分鐘的時間很短暫,所以學生髮自最真實的內心,有針對性地抽取感受相對容易,最能激發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力,並激活他們的感性思維。

感受是抽象的、模糊的,如何能在表述這種感受的時候激起聽眾的共鳴呢?

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音樂家會把這種感受具化成一個個悅動的音符,然後用演奏來表現;畫家會把這種感受具化成一種種炫目的色彩,然後用繪畫來表現。孩子要學會把這種感受具化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用語言來表現。實際上就是圍繞這孩子的感受所概括出的詞語,截取課堂中鮮活的畫面。

如果孩子的感受是快樂,那麼老師就引導孩子尋找課堂中快樂的畫面:

“‘同學們你最喜歡的小動物是什麼呢?’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之後,教室裡頓時熱鬧了起來,歡快的討論聲不絕於耳,一隻只小手高高舉起,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我也舉起了手,內心無限期待,用渴望的眼神望著老師。班長被點名回答問題了,同桌也發言了,怎麼還沒有到我呢?正在我翹首以盼之時,老師點到了我的名字,那一刻真的可以用心花怒放來表現我的心情了……”

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教孩子截取一個具體的、較短的時間段的畫面,他所獲得的感知是新鮮的,他用感悟到的畫面去表述,這樣就能讓他感知力得到提升。

  • 我們還可以將時間的範圍逐步擴大到一天。讓學生從一天中抽取感受,這樣的感受就不再是單一的了,可能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給孩子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就應該有所取捨,抽取最主要的感受,也就是孩子認為最有意義、最為深刻的感受。孩子的感性思維從單一發展到多角度的取捨,這個過程就是感悟力提升的過程。
  • 再將時間的範圍擴大到一年或者一個階段。讓學生從一年中抽取感受,用這樣的方法訓練孩子的感性思維,提升其生活的感悟力。這和成人的年終總結是一樣的道理,每每在寫總結的時候抓耳撓腮無法動筆,其實同樣是缺乏生活的感悟力。同樣的方法,列舉出自己的多種感受,從中選取最有意義最為深刻的感受,以此來截取鮮活的畫面支撐自己的感悟。

感性的東西是抽象的,記憶中的畫面也是支離破碎的。從紛繁的感受中選取有意義的,從凌亂的畫面中選取印象深刻的,再用畫面支撐感受,就是感性思維的提升。將孩子感性的畫面以時間軸貫穿,讓他在時間的漫漫長河中截取有意義的圖畫,這就是他感受成長的畫面。

孩子不願意開口,家長應該這樣引導才能提升口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