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我省文教衛體事業發展迅猛

11月23日,“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雲南省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二場文教衛體專題發佈會在昆舉行。改革開放40年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文化、教育、衛生、體育領域,出臺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推出一批改革試點,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新突破,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40年,我省文教衛體事業發展迅猛

發佈會現場

昆明市成為全國首批對外文化出口基地

近年來我省文化改革發展成績顯著,全省文化創意業、文化信息業等得到持續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39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17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10%提高到3.16%,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亮點。

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理順了文化管理體制。4年多來,雲南完成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與省廣播電視局的機構重組。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補短板”行動計劃。開展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改革試點和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試點改革。加強文藝創作,實施了文藝評獎制度改革。集中推出了100餘部文藝精品佳作。文化場館建設、廣播電視建設、文化遺產保護、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群眾公共文化活動等得到加強,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建成。

深化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優化了文化產業結構佈局,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推動了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改革,全省文化產業結構日趨完善,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傳統產業鞏固壯大,文化創意業、文化信息業等持續發展;文化企業數量顯著增長,從2014年不到14200戶增加到目前的29197戶,重點文化企業數量從344戶增加到743戶;國有文化企業穩定發展,4戶省屬文化企業實現連續多年盈利;文化產業增加值持續增長,從2014年的396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17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3.10%提高到3.16%,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亮點。

同時,健全文化走出去體制機制。就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人文交流中心、加強和改進中華文化走出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等進行了系列改革,完善了文化交流合作、國際文化傳播、對外文化貿易等體制機制,昆明市成為全國首批對外文化出口基地,圖書、報刊、演藝、廣播電視等走出去成為我省文化改革發展的亮點。

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宣宇才介紹,2014年確定的117項改革任務,總體上推進良好,主要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文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中央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省(區、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綜合考核評價中,我省位列全國第13位,西部第2位。

下一步,將著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著力推動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著力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著力健全文化改革發展工作推進機制,通過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雲南文化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靚麗名片

 雲南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厚重,是公認的民族文物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和世界遺產大省。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文化建設始終與改革開放同行同向,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取得顯著成效。

四十年來雲南藝術創作持續繁榮發展,在全國舞臺上不斷綻放雲南風采。各個藝術門類百花競放、異彩紛呈,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戲劇“梅花獎”、舞蹈“荷花獎”、雜技“金菊獎”、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等國家級重要文藝賽事中不斷獲得重要獎項,在全國性重要藝術活動和項目中參與性、入選率處於先進行列。自2014年設立國家藝術基金以來,雲南已累計獲得資助項目115個、資助金額6983萬元,項目數量位居西部第三。

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楊德聰介紹,雲南已形成省、州(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實現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覆蓋到村。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服務能力和水平明顯提升。

目前,全省建有公共圖書館149個、文化館148個、美術館6個、博物館8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434個、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985個,圖書館、文化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達標率分別為94.6%、75%和82.7%,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0.6%。

此外,“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文藝惠民演出、“大家樂”文化廣場、農民工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品牌已深入人心。近幾年來,全省各級文藝院團送戲下鄉演出每年都在1萬場以上。

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省擁有世界遺產5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與四川省一道並列全國第二位;有中國傳統村落615個,佔全國總數的15%,位居全國第一;有各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街區)84處,位居全國前列。

我省與文化和旅遊部先後共建柬埔寨金邊中國文化中心、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數量與江蘇省一道並列全國第一。連續4年分別與埃及開羅、墨西哥、馬耳他、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和10個非洲國家的我駐外使館開展年度合作。著力打造瀾湄國際文化品牌,與周邊國家文化交流合作日益緊密。持續開展“文化中國·七彩雲南”“七彩雲南·文化周邊行”等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擴大了雲南民族文化的影響力,展示了雲南良好形象。

楊德聰說,雲南文化影響不斷擴大,成為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靚麗名片。

雲南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 40年來翻了620倍

改革開放以來,雲南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加。全省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總投入從1978年的1.86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152.94億元,翻了619.86倍。

雲南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正廳級)、新聞發言人朱華山說,經過40年的努力,雲南全省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民族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發展水平均大幅提升。

學前教育,1978年,全省僅有幼兒園371所,在園幼兒人數4.8萬人,到2017年底,全省共有幼兒園8286所,在園人數139.43萬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1.15%。

義務教育,2017年底,全省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2854所,在校生562.49萬人,專任教師35.62萬人。小學毛入學率107.91%,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6.8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3.6%。改革開放以來,2000年,全省基本普及了六年義務教育;2010年全省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2017年全省有97個縣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今年又有23個縣將迎接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到2019年,全省將全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並逐漸向優質均衡邁進。

特殊教育,1978年,全省只有1所昆明盲啞學校。2017年,全省共有特殊教育學校64所,專任教師1605人,在校生34075人;其中特殊教育學校學生9070人,在普通小學、初中隨班就讀、送教上門和附設特教班殘疾學生25005人。全省已建設特殊教育資源中心146個,實現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全覆蓋;建設隨班就讀資源教室350個。全省殘疾兒童入學率95.3%。

  普通高中教育,2017年,全省普通高中共有509所,在校生83.4萬人,專任教師5.66萬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76.05%。其中,一級高完中143所,在校生45.39萬人,佔普通高中在校生總數的54.4%。

職業教育,雲南1978年僅有中等職業學校、農職業中學和成人中專共123所,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數32178人。2017年,全省有中等職業學校413所,高職院校45所,中高職院校在校生為93.38萬人,比1978年翻了29倍。全省區域性職教園區規劃建設13個,組建職業教育集團42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11個,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39個。

  高等教育,1978年,全省有高等學校72所,在校生21221人。其中普通高校15所,在校生15915人;成人高等學校57所,在校生5306人;有4個研究生培養單位,但未招收學生。2017年,全省有高等學校79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專科學校45所、成人高等學校2所,博士學位授予學校8所,碩士學位授予學校11所。在校生人數105.8萬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721人、碩士研究生33888人、本科生41.38萬人、專科生29.20萬人、成人高等學校在校生20.3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比1978年翻了近50倍。2016年新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併成功招生;2017年雲南大學被列入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行列。

此外,伴隨改革開放起步的雲南教育對外開放,經過40年的發展,水平已走在全國的前列。在境外舉辦孔子學院15所,在辦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9項,境外辦學項目15項,在建國別區域研究中心38個。全省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18778人,其中南亞東南亞國家學生15773人,對外國留學生通過中國政府獎學金、雲南省政府獎學金給予資助。每年通過國家公派與地方公派留學渠道選派600餘人出國學習。

城鄉義務教育方面,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體系全面建立,至2017年雲南省建立了城鄉一體化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政策,覆蓋全省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近10年來,全省中小學共新建改擴建校舍3360.4萬平方米,資金投入總量超過了前幾十年的總和。助學貸款政策不斷完善,每年落實資助資金100多億元,做到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等。

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支持力度,全省興辦民族中小學近500所,少數民族在校學生由1978年的141.71萬人增長至2017年的473.41萬人,各民族的文化素質都有了顯著提高。

尊師重教氛圍得到普遍重視,1978年,全省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23.23萬人,到2017年底,全省有各級各類專任教師共有54.45萬人。經過40年的發展,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得到根本改善,2018年,全省高校擁有兩院院士8人(含雙聘、特聘和外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2人、萬人計劃領軍人才14人、國家千人計劃6人,全省擁有48個國家級卓越人才培養項目等。

超過三分之一的群眾有了家庭醫生

改革開放以來,修復健全了千瘡百孔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全民醫保體系,群眾健康水平也同步得到了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居民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72%。超過三分之一的群眾有了家庭醫生,90%的群眾有了個人健康檔案。全省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連續13年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預期壽命顯著提高。

截止2017年底,全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24688個,比改革開放初期1982年的6293個增長2.9倍,並且實現了鄉、村和社區全覆蓋;醫療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27.48萬張,比1982年的6.85萬張增長3倍;衛生技術人員36.92萬人,比1982年的7.96萬人增長3.6倍;社會力量辦醫加快發展,民營醫院佔到全省醫院總數的66.05%,床位總數的29.45%,全省醫療服務供需矛盾得到明顯緩解。2017年雲南省在城市初步形成以三級公立醫院為龍頭的58家醫療聯合體;在縣域建成醫共體201個、專科聯盟192個,遠程醫療協作網覆蓋182家省市縣鄉醫療機構,在全國率先出臺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標準,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已基本形成。

疾病防控機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雲南將傳染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了艾滋病、血吸蟲病、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徵、登革熱等疾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加大對重大疾病尤其是重大傳染病的防控力度,雲南已從艾滋病重災區轉變為全國綜合防治示範區,有效防範境外傳染病輸入,消除瘧疾工作加快推進,及時有效處置非典、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等重大傳染病疫情,積極開展盈江、彝良、魯甸、景谷等地震和洪澇泥石流自然災害衛生防病,實現大災之後無大疫。

婦幼健康管理體制不斷健全。我省連續將“婦幼健康計劃”和“關愛婦女兒童健康行動”列入省政府十件惠民實事。2017年全省助產機構出生人口70.5萬達到歷史新高,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創造了歷史新低,艾滋病母嬰傳播率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制度加快完善。我省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作為一項長期制度安排持續推進,人均補助標準從2010年的15元增長到2018年的55元,服務項目由9項增加到14項。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建立。2003年全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啟動,2007年新農合制度覆蓋全省農村居民。2017年,我省主動適應新時代醫保制度建設形勢任務,加快整合城鄉醫保、完善大病保險、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病有所醫”的基本需求。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

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保,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0.26%,年內實現因病致貧返貧人口脫貧8.3萬戶、32.2萬人,對全省脫貧攻堅貢獻率達27.9%。群眾沒錢“小病拖、大病扛”已經成為歷史。

 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楊洋說,去年有20所縣級醫院達到國家標準,今年有40所醫院實現達標,到2020年有望實現90%的縣醫院達到國家標準,可實現群眾的小病、常見病和多發病就可在家門口得到有效診治。此外,今年全省16個州市已經有14個州市都有了三甲醫院。從明年開始,我們將在全省三甲醫院建設23個臨床醫學中心,建設一批具有區域競爭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能夠輻射帶動全省疾病診療水平提高的重點專科。在省級三甲醫院建設層面上打造一批優勢學科,能夠讓群眾更多留在省內,減少外出就醫。

雲南成為國家奧運戰略的重要人才輸送基地

雲南省體育發展取得了豐碩的發展,近五年來,全省註冊青少年運動員從6000多人增加到2.2萬人,增長率達228%。全省各級體校等業餘訓練單位從29家增加到83家。

雲南省體育局副局長李正寧介紹,自1984年中國恢復參加奧運會以來的連續9屆奧運會,雲南共有56名運動員和教練員入選中國奧運體育代表團,獲得金牌3枚、銀牌3枚、銅牌1枚。特別是今年的雅加達亞運會,雲南20名健兒入選中國體育代表團,勇奪3金2銀4銅,創造了雲南運動員參加亞運會參賽人數最多、參賽項目最多、取得獎牌數最多的歷史。

在運動成績不斷突破的同時,雲南厚植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基礎,今年省運會從單一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選拔拓展至青少年組、學校組、職工組和大眾組4大組別,競賽項目增加近3倍,參與人數擴大7倍。通過推行運動員註冊制度,加強青少年競技體育後備人才梯隊管理。圍繞備戰2022年冬奧會的國家“北冰南展”計劃,雲南加大冬季運動跨越界選材力度,前後共組織1552名運動員參與選拔,83名運動員成功入選冬季項目國家集訓隊。越來越多的雲南體育健兒從基層走向全國和國際舞臺,雲南成為國家奧運戰略的重要人才輸送基地。還每年支持200多個全民健身體育活動,廣泛開展射箭、龍舟等雲南特色傳統體育運動,通過集比賽、表演、觀賞於一體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吸引眾多國內外遊客,助推少數民族地區的旅遊和經濟發展。在全國首創“一馬跑兩國”馬拉松等賽事活動,促進了雲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在文化、教育、旅遊、商貿等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

梁田五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