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汉灵帝执政末年,因愈加看中少子刘协,便欲图废黜太子刘辩,另立刘协为继承人。但又畏惧何进权势,唯恐其趁机作乱,扰乱朝政,因此迟迟未下定决心。只是搞了个所谓的加强中央军事力量的“西园八校尉”,以宦官蹇硕为元帅,统领其他七方校尉,其中就有何进。汉灵帝玩的这一手,就是要借此来削弱何家势力,好相对安稳地废长立幼。

做完这件事情没多久,汉灵帝就撒手人寰了。临死前,终于狠下心来雄起了一把,趁最后一口气还没结束时,对蹇硕留下遗诏——改立少子刘协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这可难倒了我们的蹇大太监,源于他是真的打心底里害怕何进,同时他又很忧愁,担心如果刘辩顺利即位,何进势力会更上一层楼,到那时,宦官一派可就彻底失势,再无出头之日了,如若还加上那些名士重新登上政治舞台,恐怕小命都不保喽。至于那个什么狗屁的先帝遗命,在如今这个混乱不堪的社会,顶个毛用。

思来想去,蹇硕决定趁何进进宫为先皇哭丧之际将他斩于皇宫,再辅助孤儿刘协登上帝位,继续作威作福。可惜天公不作美,何进来是来了,可只到了皇宫门口,就急匆匆地原路返回了,最后还来了个假装称病不入宫。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宫门外有人用眼神加动作示暗示何进其中有诈,何进会意后便风驰电掣般急忙跑了回去。过了良久,他才定住心神,暗恨道:“好你个蹇硕,你给我记住,等我小外甥登基之日,便是你命丧黄泉之时。”这时的蹇硕呢?也被吓坏了!就急忙把灵帝临终前交待给自己的那番话永远地烂在肚子里,转去迎合何家,极力拥戴刘辩登基,以此来减轻何进的怨恨之情,好让他饶自己一天猪命(何进原来是个屠户)。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就这样,汉少帝成功坐上宝座,何进也终于完全掌握朝廷大权。他可是个记仇的人,更何况宦官乱政良久,深为天下人所痛恨,人民都眼巴巴地期望着这位新的当权派的表现呢!不过当时蹇硕统领禁兵,考虑到这一点,何进有所顾忌,不敢轻举妄动,只是悄悄地在暗中有所动作。

是时候轮到我们今天故事的另一主角——袁绍上场了。袁绍身为显赫世家之人,为人乐于助人,深受天下士人的敬仰,世代饱食刘家俸禄,对宦官无法无天,扰乱朝纲,祸害百姓这等做法,他一直都是深感痛恨,不为别的,就单纯论感恩,他也不能束手旁观。可是,宦官太牛了,和他们硬干,只能是自寻死路,前朝窦武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嘛!因此先前他只能是筹筹满志地胡乱叹息一番罢了!不过现在不同了,风水轮流转,何进大老爷占了上风,更重要的是,他和宦官有不共戴天之仇啊!心动不如行动,打铁还需趁热,得赶紧投靠何进去。可是这何进出身低微,原先只是个杀猪卖肉的市井之人,我袁家四世三公,面对这个暴发户,万一他不认可我,岂不是会丢脸丢到姥姥家!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于是,袁绍就派了个人,先去试探何进的口风,建议他为人民服务,举贤任贤,刷新吏治,整顿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斩除宦官。何进杀个猪还行,若要他动脑子,那可真如同是对牛弹琴,幸好,他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在有些事情上还真得借用别人的脑瓜子。于是何进广泛地招揽谋士,袁绍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成功地成为何进手下第一心腹之士。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必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这袁绍的智商实在是不咋地,因此,在这场何进与宦官的斗争之中,结果可想而知。

何进这边的小动作全被蹇硕一一掌握在手中,他是越看越害怕啊,不肯束手就擒的他赶紧写信给其他中常侍。不过,张让、赵忠等人也不敢得罪何进啊,都担心何进日后也会对他们动手呢!俗话说:“兄弟是拿来出卖的。”正苦于没有机会去讨好何进的张让等人随即把这封信当做了敲门砖,交给何进。何进收到后,终是彻底下了狠心,命令黄门令逮捕蹇硕,将其诛杀。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见此,袁绍又冒了出来,建议何进应顺应民心,乘势将宦官诛杀殆尽、一个不留,并让他不要随意出入宫廷,以免被害。这时的何进接连经过两次谋杀事件,虽未遂,但也已被吓得够呛,只好整日躲在军营里,不敢出大门半步,就连灵帝的丧事都不敢去处理了。何进心想:“先前得罪一个小小的蹇硕,都差点让我丢了命,现在袁绍让我去把所有宦官都得罪,那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可现在所有人都在注意着我的一举一动,不做点样子看来是不行的,算了,还是硬着头皮去拔掉几颗硬钉子吧!”不过现在的他是个很没安全感的人,他需要寻找一个有力的帮手,这帮手自然是他的妹妹何太后。出乎意料的是,何太后她们这一家子人(何进与何太后同父异母)早就被宦官给收买了,此时的何进已经成为了她们眼中的外人,而宦官反倒成为了她们可以十分信任的家人。因此,何进去请求了好几次均无一例外地遭到何太后义正言辞的拒绝。

想想这何进还真不是个干大事的人,先前蹇硕统领禁兵,只派了个黄门令就把他给干了,现在面对失去了兵权,手无缚鸡之力的宦官们,反而心怀畏惧。对待一群遭天下人所共愤且无多少反抗能力的宦官,还加之混乱不堪的社会背景,杀一人与杀万人,有什么区别!再来说袁绍也是,你说宦官是能被全部杀光的吗?搞掉几个典型的,杀一儆百就好了!所以,后来的故事也佐证,袁绍虽然有资格当领导,但段然不是一个好领导。

经过此等乌龙事件,袁绍的脑子也有点不好使了,黔驴技穷而又不肯善罢甘休的他就给何进提了个馊主意,让何进命令天下各路军阀率兵入京,以“清君侧”为名义,借此胁迫何太后让步。这真的是个馊主意,要知道当初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打得可就是这个“清君侧”的口号。这也难怪当时曹操听闻此事后,表示轻蔑一笑。所以接下来,宦官那边求饶的手段一套接着一套,何太后那家子人的说辞层出不穷,而何进这边则左右摇摆,迟疑不决,袁绍则因为智商有限,只能在旁边干瞪眼,顺便时不时耍点傻手段,推波助澜。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再后来的事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何进最终被“狗急跳墙”的宦官给设计诛杀,被愤怒给冲昏头脑,失去理智的袁绍率军杀入皇宫,烧毁宫门,并如愿以偿地将宦官全部诛戮。

故事说到这,就该轮到本文的最后一位主人公——董卓登台亮相了。董卓是个很有野心且政治嗅觉极度敏锐的大军阀,在如今这个暗无天日的时代,他一直都渴望有朝一日能鲤跃龙门,前往京城,大显身手。因为他无比清楚:为官之人,若未去过京都,那么就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做的官到底有多小。凑巧,他的治所离洛阳最近,因此他被率先征召,并奉命驻守于离京都不远之处。兴高采烈的董卓率领部众快马加鞭地驰往目的地,他一到,洛阳那边的“太极片”正式开拍,从而收到的命令一会是火速进京、一会又是原地待命、一会又是速速退去的。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看到这种状况,聪明的董卓知道,这回京城应该要变天了。于是,他也跟着打起太极拳,索性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没过多久,皇宫那边就火光四起,熊熊烈火渲染了半边天。见此,董卓察觉到浑水摸鱼的机会来了,不管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自己都肯定是要尽快领兵前往的,能捞一点是一点。在路上,他得知汉少帝被宦官挟持着逃出宫外了。哈哈!真是天助我也!想不到,我董卓也有今天,这次,谁也不能阻挡我称王称霸的步伐。善于抓住机会的董卓当即下令全军:“现在京城没必要去了,当务之急,是去给老子搜寻皇帝小儿的下落。”最后,威风凛凛的董卓以护主有功、第一功臣的身份强势入京。

当时的洛阳虽然胆小怕事、愚蠢不堪的人居多,但总归还是有明白人的。鲍信就是这类为数不多的聪明人,一看到董卓这番无比得意的丑态,他知道,此人不安好心,如果放任下去,汉朝绝对会比宦官乱政更加糟糕。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鲍信就去找到那个要一心为公、为民除害且势力最盛的袁绍,劝他趁董卓还未在京城彻底站稳脚跟、羽翼未丰之时,将危机扼杀于摇篮,以绝后患。可惜,鲍信看错了人,他袁绍不敢。

董卓进京,搅动风云,终是何进泡了汤,袁绍遂了愿

袁绍这个人就是这么矛盾,让人哭笑不得。一方面,面对在京城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的宦官们,他是最为积极地去鼓动何进为人民服务的,简直就是一副不怕死的表情,最后竟还敢冒天下之大不讳,率军在皇宫内大杀特杀。另一方面,面对这个出身于西凉、充满匪气而又是个乡巴佬的董卓,他胆怯了,他畏惧了,在别人劝谏他的情况下,他却显得畏首畏尾,无动于衷。有了袁绍的冷眼旁观,董卓自是无所顾忌地开启那独属于他的时代……

唉!何进啊何进!你以牺牲为代价,助袁绍了却心愿。袁绍啊袁绍!你以有限的能力与无限的矛盾为魔杖,造就了董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