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上的湖泊

在梅花生活了很多年,熟悉了梅花的人和事,觉得梅花的人非常淳朴,非常敬业,自有一股梅花的精神

——孤傲!

早来梅花之前,闻说有言:“归仁不仁,梅花无花!”然而传言未必为真,就像我,身居河湾,喝的甜甜的井水,吃的田野里长的绿色食品,每到瓜熟蒂落之时,这家园子里吃一个西红柿,那家菜地里摘一个黄瓜,不知不觉,就长大了,走出了村庄,来到了梅花的宝地,并没有觉得归仁不仁在哪里,倒是觉得还是老家的人厚道,于是一看到西红柿和黄瓜,就想起归仁的仁来。

归仁其实还是仁的,孔子云: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所谓归仁就是这么来的,就是到现在,归人街西北边往潘山的途中尚有一座桥——克复桥,传言孔子曾在那儿传授儒学经典,一直灵气不断,终于在2500年后的一天,灵气随着河流传到河湾的井里,被一个常姓的人吸取,于是酸酸甜甜很多天。

初来梅花,倒是觉得与归仁并无区别,只是整个街道,就那么几家人,逢年过节,集市上热闹一阵子,转眼就没了人影。有一次来了一个同学,我们闲扯了几句,之后到集市买菜,准备小酙一番,岂料满地菜叶,集市早散了。

当然,现在的梅花与以前大不相同,早早晚晚,还是能够买到可心的食品,大超市也有了三四家,有朋友来小酙——不过现在一般不斟了,血压高了,就是血压不高,也是到饭店里吆五喝六的,很少有先前的温馨。

后来,少时的一个光屁股的老兄到梅花做了校长,栽了几棵梅花树,搞了一个假山,挖了两个小池,于是冬去春来,暗香浮动,春末夏初,青莲出水,心下十分欢喜。老兄说:“这个园子还是不错的,听说你得了夫子的灵气,能否来一个雅致的名字呢?”我毫不谦虚地说:“就叫‘梅园’吧。”自那以后,我就自称“梅园主人”。

园子其实还是不错的,也曾吸引新婚的夫妇来拍照,安徽的作协还曾组织一批作家专程到梅花中学采风。然而我的艺名,却颇受人诟病,先是有个梅花的当地人就曾对老兄说:“他称‘梅园主人’,有没有把你放在眼里!”这句话后来又说了一遍,不过是对另一位校长说的,后来还有一位当地人,又对新来的校长说了一回。我不清楚校长们是否耿耿于我的艺名,我忽然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来:每个青年都要争做新中国的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毛主席老人家不会就成了客人吧?

客人成了主人,并不是鸠占鹊巢,只是觉得这一方水土还有点亲切,有第二故乡的感觉。何况自古以来,为人者皆为客,有谁生来就是主人的吗?只是在一个地方住久了,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主人。美国好像还有个规定,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居住了15年以上,那个地方就属于他私人的了。虽说我大中华是公有制为主体,毕竟也还有私人的空间,在这个地方工作了

20多年,为自己取个名号,也仅仅是名号而已,从没有把这个地方据为己有的打算,也没有带走半根树枝的想法,然而有的人就不自在了,莫非希望有人把这个地方来个天翻地覆才能慨而慷吗?还是觉得把地皮刮走三尺才合意呢?

人行道上的湖泊

人行道上的湖泊

人行道上的湖泊

今天上街去逛了一回,细雨绵绵,好几处地方需要集中精力,得有一定的弹跳力才能过去的,为此皮鞋上也沾了些泥,裤脚上溅了点渍,不觉得环顾四面,新整的人行道上有几处湖泊,倒映出路上的车影和路边的楼房,显出时代的进步来。不过我并没有感到怎样的惊喜,只是钦佩有些人的创造力,竟然能在新修的水泥路面上整出湖泊来,为此也曾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每个晚自习后回家的学生都需要一个高筒水靴,让人不得不叹服!

梅花的人实在是好,有着克服一切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人行道上有湖泊,趟趟就过去了,再说了,又不是天天下雨,晴天总是多的,再说,有那么多的事需要做,何况又不是天天走人行道,大不了走机动车道绕几步,就解决问题了,哪里像我这样的自以为是的人,偏要生活得舒心幸福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