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昧——国旗下讲话

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载体。自古以来,经史子集,社科伦理人文浩如烟海,一个人要想读尽人间书,那是一个笑话。可是一个人要是一本书也不读,甚至一个月也没有读过一本像样的书,却是存在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很正常——他们认为我又不考试,读书干什么?还不如找个什么朋什么友喝喝茶、饮饮酒、打打牌、跳跳舞……

诚然,读书有二用,其一功利性,就是敲门砖,专为考试而设,什么必读书目,选读书目,读书的方法不是寻章摘句,就是修辞分析,再深一点就是文法的特点,意境的阐释。这是语文老师的强项,我不是语文老师,所以对于这个方面不是很在行。

鄙人已过天命之年,自六岁半开始读书,每每手不释卷,至今已有40余年,深感读书之妙。妙处为三:

第一是不至于害人,尤其是不会害自己的好友。可能有人就奇怪了,不读书还会害人?你是危言耸听吧!相传远古时候,天地初开之时,在天地间有三神,北海之神名为倏,南海之神名为忽,中间有一块陆地,上面住着混沌,北海之神和南海之神经常在天地间游玩,累了就到陆地上歇息,混沌就拿出瓜果美食招待他们,一来二去,三人成为了好友,也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倏跟忽说:“我们都有七窍,眉目鼻眼端正好看,唯有混沌,就一张皮裹着团肉,与我们不一样。”忽说:“是啊,我们帮帮混沌吧,让他好呼吸,好吃饭,好观看东西。”于是他们拿来斧凿,就替混沌凿起七窍,混沌大叫,央求倏忽不要凿了,倏忽二人齐声说:“混沌啊,我们是为你好,你先忍着,过几天就好了。”过了七日,七窍凿出来了,混沌早已死了。

第二不至于明珠粪土。东晋时候,有个富商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字,他买了名贵的白木,请名匠制作了一扇屏风,许以重金,请王羲之给他题字,王羲之认为他是个俗人,不给他写。富商百方打听,终于知道王羲之喜欢鹅,于是跑遍远近四方,购得白鹅十八只,那些鹅长得那叫一个好,把鹅放在池塘里,然后请士人邀请王羲之赏鹅,王羲之见了很高兴,士人说,写几个字这鹅就是你的了,于是取出屏风,王羲之很高兴地写了几行字,拢着鹅回去了。富商欣喜异常,视为珍宝。后来富商不在家,他爹从乡下来,看见白白的屏风上被涂了几行墨汁,很不高兴,嘟囔着不干净,于是操起抹布沾上水全擦了!富商回来以后懊恼不已。

第三是明白很普通的东西其实极为不普通。就拿柳树来说,大家都见过,认为没有什么好,可你知道它曾经与帝王相连吗,不信你去运河上看看,闻明中外的第一运河,两岸是什么!如果说运河的柳尚且意味不足,不妨去西湖瞧瞧,那白堤,那苏堤,其实就是土坝子上栽几棵柳树而已,可是中外名人,古今墨客,无不徜徉其间,漫步其上,感受诗魔的韵味,体会东坡的豪情!就是现代诗人,也在那名闻遐迩的《再别康桥》中吟唱: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是的,再普通的事物,一旦与不朽的名篇有了关联,就不再普通。历史总是不断前进,四季总是不断更替,天空之所以高,在于能容万物,大海之所以广,在于能纳百川,一个人的贫穷与富有,不在于占有多少,而在于容纳多少,愿大家做一个知识丰富的人,做一个胸怀广阔的人,做一个能够利于万物的人,这样,生活才会有趣,有情,有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