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公元1901年,歲次辛丑。這一年,時局動盪,整個中國大地風雨飄搖。

為了尋找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失蹤的弟弟馬福德,意大利旅行冒險家保羅·迪馬克以文化考察的名義來到了中國。

這位意大利人崇敬他的前輩馬可·波羅,並對中國及運河有著特殊的情感,故自名“小波羅”。

主人公之一謝平遙作為翻譯陪同小波羅走訪,並先後召集起挑夫邵常來、船老大夏氏師徒、義和拳民孫氏兄弟等中國社會的各種底層人士一路相隨。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他們從杭州、無錫出發,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北上。這一路,既是他們的學術考察之旅,也是他們對於知識分子身份和命運的反思之旅,同時,更是他們的尋根之旅。

當他們最終抵達大運河的最北端——通州時,小波羅因意外離世。同時,清政府下令停止漕運,運河的實質性衰落由此開始……

一百年後的2014年左右,中國各界重新展開了對於運河功能與價值的文化討論。當謝平遙的後人謝望和與當年先輩們的後代陰差陽錯重新相聚時,各個運河人之間原來孤立的故事片段,最終拼接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卷。

這一年,大運河申遺成功。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上面這個故事,來自著名作家徐則臣潛心四年創作完成的長篇新作《北上》。

12月22日,徐則臣攜這部新作來到西西弗書店杭州國大城市廣場店舉行新書分享會。

闊大開展,氣韻沉雄,以歷史與當下兩條線索,《北上》講述了發生在京杭大運河之上幾個家族之間的百年“秘史”。

運河不只是條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還是個指南針,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認識世界的排頭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著你的一輩子。

在作者看來,“北”是地理之北,亦是文脈、精神之北。大水湯湯,溯流北上,徐則臣創作本書,力圖跨越運河的歷史時空,探究普通國人與中國的關係、知識分子與中國的關係、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探討大運河對於中國政治、經濟、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變遷的重要影響,書寫出一百年來大運河的精神圖譜和一個民族的舊邦新命。

在這個意義上,大運河是中國的一面鏡子。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這幾年有意識地把京杭大運河從南到北斷斷續續走了一遍,這一路曠日持久的田野調查改變了我對運河的很多想法。確是‘絕知此事要躬行’。之前對運河也不可謂不熟悉。從小生活在河邊,初中時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來水管凍住,我們就端著牙缸、臉盆往校門口跑。”

在和記者聊天時,徐則臣回憶起自己與運河的難忘過往。

“我記得校門前是江蘇最大的一條人工運河,石安運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氳,河水暖人。後來在淮安生活過幾年,每天在穿城而過的大運河兩岸穿梭,一天看一點,一天聽一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對運河也知道了不少。在1797公里的大運河上,淮安素有‘運河之都’的美譽。”

儘管有各樣的瞭解與熟悉,落筆寫運河,再走過幾遍後,對運河的認識也已經完全超過了最初的模樣。

“因為對運河淮安段的見識與理解,成就了我的運河之緣,二十年來,綿延千里的大運河成了我小說寫作不可或缺的背景。二十年來,我一點點地把運河放進了小說裡。我也因此培養出了對運河的專門興趣,但凡涉及運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聽途說,都要認真地收集和揣摩。也正是基於多年的專注,在泛泛地以運河為故事背景的寫作之後,決意這一次傾囊而出,把大運河作為主角推到小說的前臺來,就有了耗時四年的《北上》的寫作。”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寫運河,不僅要寫它的歷史,更要寫它的當下。小說起至漕運廢止的1901年,結尾在2014年大運河申遺成功。這於大運河是極有意味的兩個時間節點。

辛丑年的七月初二日,光緒帝下旨廢止漕運,意味著運河作為國家層面上的運輸功能到此結束。

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首都多哈的大運河申遺成功,貌似只是一個偏文化的事件,於大運河而言,卻意義別具,它意味著漕運廢止一百年後,我們該如何重新看待大運河。

作為中國地理南北貫通的大動脈,大運河千百年來是如何營養著一個古老的國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獨特的中國人,在這部運河史詩般的小說作品中,相信讀者能到更為深刻的文化思索與藝術表達。


用文化這把鑰匙“喚醒”大運河,這該是徐則臣寫《北上》的使命感


徐則臣,著名作家。1978年生於江蘇東海,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現為《人民文學》副主編。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過中關村》《青雲谷童話》等。曾獲莊重文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獎、馮牧文學獎,被《南方人物週刊》評為“2015年度中國青年領袖”。《如果大雪封門》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同名短篇小說集獲“2016中國好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獲第五屆老舍文學獎、第六屆香港“紅樓夢獎”決審團獎。長篇小說《王城如海》被香港《亞洲週刊》評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說”、被臺灣《鏡週刊》評為“2017年度華文十大好書”。部分作品被翻譯成德、英、日、韓、意、蒙、荷、俄、阿、西等十餘種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