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為何同為帝王身份,有的帝王雄才大略,而有的卻軟弱無能?

漢初,高祖立太子劉盈。後寵幸定陶人戚妃,愛屋及烏,欲改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為太子。高祖劉邦以太子劉盈仁弱,不似自己,又懼怕呂氏家族勢力過於龐大,所以想在有生之年削弱呂氏,以防日後有變。劉邦這麼想有一定的道理,日後也證實了他的想法。劉邦死後,劉盈繼位為漢惠帝,皇太后呂后垂簾聽政。因痛恨戚夫人欲爭寵奪嫡,將其砍去雙手雙腳,挖去雙眼,以香燭燻聾耳朵,藥酒灌啞喉嚨,扔入廁所,曰“人彘”。劉盈天性善良,無意中見到人彘,問左右得知是戚夫人,受不住驚嚇,遂終日飲酒,一蹶不振。後其母呂后又毒死劉如意,劉盈悲痛萬分,最後鬱鬱而終。呂后又立劉據為太子,繼續把持朝政,前後統治15年,劉氏宗族被驅逐殆盡,呂氏宗親紛紛執掌朝政。

揭秘為何同為帝王身份,有的帝王雄才大略,而有的卻軟弱無能?

羅晉飾演的漢惠帝眼神有幾分憂鬱

心理學家發現,情感上的脆弱可以使一個人失去採取必要行動甚至是做出正確判斷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是一個領袖所必需的。這種情感上的脆弱會使領導者產生一種儘量避免衝突,延遲決策或者責任不明的心理,因為他們總是不希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這當中的漢惠帝劉盈,作為劉氏宗族執掌皇權的核心人物,在權力之爭中,沒有做出決斷,任有呂后胡作非為,只會憂鬱悲傷,沒有做出像其父親劉邦那樣的決斷力,缺乏帝王的勇氣,與其母呂雉做出抗爭。當初漢高祖欲改立劉如意為太子,一則是寵幸戚夫人,防止日後其受到呂后的報復。二是看到了相對於殘忍無情的呂雉來說,其子劉盈過於軟弱仁厚,將來定畏懼其母威嚴,終成其傀儡。劉盈雖然沒有一味的順從呂后,在保護趙王劉如意,齊王劉肥的事情上表現出其仁厚忠勇的一面,但他為維護母親呂氏,以及恪守忠孝禮儀,終生沒有起來反對呂雉的專權跋扈,最終使得劉漢政權險些斷送。

揭秘為何同為帝王身份,有的帝王雄才大略,而有的卻軟弱無能?

雄才大略的劉邦和運籌帷幄的賢臣張良

一個領導能夠長期管理國家還是企業,一般都有一套自己的倫理標準。這正是他擁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甚至是最艱難任務的源泉所在。從古至今,所有的領導者或許能夠暫時地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點,但這絕對不意味著自己已經解決了情感強度的問題,因為他們終究無法長時間地掩蓋自己固有的缺點,而這些人又不得不時刻面對來自情感方面的挑戰。而如果一個人缺乏情感方面的強度,無論對自己還是對於別人而言,都無法積極面對組織中存在的問題,怎麼能夠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戰略計劃。譬如漢惠帝劉盈,面對強勢的母親,懾於其過於專權跋扈,不必正面於其對抗。作為漢王室正統繼承人,只要自己勵精圖治,完全可以獲得朝野各方的支持。即使呂后再怎麼強勢,也不可能廢了親生兒子的帝位,縱使其母手段殘忍地對付政敵,但也並未傷到漢朝的國本,劉盈只需要選擇隱忍待變,歷練自己,等待呂后死去,一舉奪回朝政所有權力,成為事實上的統治者。可惜劉盈卻受不了母親在施政上陰暗的一面,恪守於仁義道德,為戚夫人和劉如意的事件鬱郁傷懷,自暴自棄,缺乏該有的堅忍和理智。而事實上,呂后確確實實是一個理性的統治者。在漢朝統治初期,呂后選擇了休養生息,與匈奴“和親”的政策。

領導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情感強度才能夠擁有權威,量才適用。對錶現不佳者,姑息縱容幾乎是領導者的通病。通常情況下,一個缺乏情感強度的領導者很難聘請到人才。因為他們不希望有一位更加強幹的下屬來威脅自己的權力。為了保護自己脆弱的權威性,這些領導者往往會請一些他認為比較忠誠的人,而排斥那些敢於提出異議,對其形成挑戰的人。但實際上,這種情感上的脆弱終究將使這位領導者的前途和整個組織的命運毀於一旦。東漢靈帝時,寵幸張讓,趙忠等十常侍,他們掌管宮中文書,傳達皇帝詔令,執掌要權。他們利用靈帝貪色重財的心理,為其在宮中建商市,讓宮女宦官扮商賈,討價還價做買買。又廣收天下珍玩,進獻靈帝。他們賣官鬻爵,阿諛奉承,取悅皇帝,把靈帝玩弄於鼓掌之間。而靈帝則甘願被傀儡操縱,甚至認僕作父。漢靈帝的昏聵使得天下大亂,紛紛起義造反。許多城池府邸相繼失陷,靈帝驚慌失措,匆忙命大將軍何進據兵鎮守。同為宦官的呂強為人正直,屢次進諫漢靈帝遠離諂媚小人,收斂貪慾。靈帝昏聵,對其勸諫置之不理,未及時處置十常侍,改弦更張,撥亂反正。十常侍嫉恨呂強吃裡扒外,誣告其密謀造反,將其關入大牢,將其誅殺。

東漢末年的天下大亂,歸根到底是因為統治者親信一味諂媚,毫無治世之能的宦官庸才,對於敢於直言勸諫,善於革新弊政的能人卻百般猜忌,肆意殺戮(黨錮之禍)。

揭秘為何同為帝王身份,有的帝王雄才大略,而有的卻軟弱無能?

能對抗士族外戚集團的東漢宦官集團,在東漢歷史上劣跡斑斑

不過如果情感強度發展為另一個極端,那很可能會出現侮辱他人,榨乾組織能量,並使整個群體產生一種互不信任的氣氛。

在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活裡,最缺乏的是積極坦誠和開放的溝通。作為臣子的優秀知識分子,對於君主的暴虐和無道都只能選擇接受和逃避。否則起來反抗,變成了亂臣賊子。成功者如漢末的曹操,東晉的劉裕等,失敗者如唐朝黃巢,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等。就連選賢任能的漢高祖劉邦,在其晚年,對於韓信,樊噲等軍事將領的打壓也是毫不留情的。著名的《史記》中,劉邦和韓信有一次載入史冊的深入的對話:劉邦和韓信一起討論開國諸將的優劣,韓信自恃功高能謀,對於諸將不足橫加批評,竟無人可稱良將。劉邦不快地問,“如我能將幾何?”(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張口便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劉邦追問,“於君何如?”(那麼你怎麼樣),韓信不假思索,說:“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輕蔑地笑笑說;"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韓信不無難堪地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這段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的精彩對白,可以看出韓信在複雜的政治和人際關係下的態度。這次對話算是比較坦誠和開放的,不過也將為韓信送上不歸路留下了隱患。

揭秘為何同為帝王身份,有的帝王雄才大略,而有的卻軟弱無能?

中國歷史上最有故事的名將韓信,30多個成語與他有關

後世許多人都對於韓信在軍事上高能,政治上情商低能唏噓不已。但韓信所說的話,何嘗不是實話?一個領導者,在組織上並不需要事必躬親,而只需要駕馭好直接下屬,掌控全局便可以。不然,即便是自己全能,事事親力親為,卻是對組織和團隊的極大傷害,因為無意間斷送了人才的輸送渠道和歷練機會,使得最後無人可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