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文|醉美团队

1982年7月的一个午后,满头大汗的张忠培对一旁的人说,“开始吧,要不真的来不及了。”

彼时,张忠培所站的位置就是日后名扬考古界的杏花村遗址,而一同忙碌的,除了考古队的专家外,还有当地的老百姓,他们其实是来取土烧砖的,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大干快上”是一种习惯和性格。

所以,杏花村遗址的发掘其实是一场“抢救性”工作,也正是36年前的7月开始的考古发掘,为整个酒行业奠定了6000年酿酒文明的历史根基。

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杏花村遗址

1

小口尖底瓮

黄景略(曾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忠培(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王克林(曾任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同窗,同时毕业于1956年。

1982年,因为杏花村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三位“大师”相聚到了汾阳杏花村

这一年的7月,由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联合组织的、权威的“晋中考古队”在黄景略、张忠培、王克林的主持下,对山西晋中地区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古工作,这项野外工作一直到1987年后半年才结束。

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小口尖底瓮

这次考古中,出土了一批珍贵陶器:我国最早的酿酒器具和礼器——小口尖底瓮,据考古界证实,距今已经有6000多年的历史。

酿酒专家包启安在《从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看我国酒的起源》一文中指出:“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当是各地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瓮,在容器内进行制醪发酵,澄清、饮用,是用小口尖底瓮生产酒的一个特征,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酿酒工艺。”

能够想到这样一个美好画面:6000年前,杏花村的先人们用智慧和双手酿出了第一缕清香,此后,中国的酒开始有了文明的雏形和文化的种子。

2

杏花文化

提及杏花村遗址,绕不开一个灵魂人物,张忠培。

1998年,《晋中考古》一书的结语部分由张忠培执笔,2004年第7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发表了张忠培题为《杏花文化的侧装双鋬手陶鬲》的学术论文。

“杏花文化”便是张忠培提出来的,也是他,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文化的脉络和文明的支撑。

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张忠培

1996年,张忠培撰文将杏花村遗址命名为“杏花文化”,确立了杏花村遗址在中国考古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年后,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黄景略参与、张忠培任主编、王克林任副主编的《晋中考古》一书出版。该书用接近60%的篇幅,详尽地介绍了杏花村遗址。书中写到:“

以汾酒闻名于世的杏花村,分为东堡和西堡,位于汾酒西岸的吕梁山下,西南距汾阳县城15公里。1982年3、4月间,晋中考古队对杏花村的古代遗址进行了调查及试掘,认识到这处遗址绵延时代古久,内涵丰富”。

根据《晋中考古》一书的资料可以证明,杏花村先民至少从6000年前,就开始掌握了人工酿酒的初级技术。而且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随着蒸煮谷物炊具的不断进步,酿酒技术不断提高。

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在有着6000年历史的杏花村遗址点燃中国白酒“生命之火”

3

国酒之源

“我们这个地方(杏花村)是有文化底蕴的,有一个几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在这里。”张忠培说。

1982年抢救性发掘,1989年发表发掘报告,1998年出版《晋中考古》,2004年命名“杏花文化”,2012年召开“杏花村遗址发掘30周年纪念大会”……

36年前的7月,从杏花村遗址发掘开始,国酒之源得以解密

▲杏花村遗址考古发掘30周年纪念大会

张忠培与杏花村遗址相识了30多年,而正是这30多年的陪伴,让汾酒奠定了6000年的中国白酒史,也奠定了汾酒“国酒之源”的历史地位

“汾酒文化源远流长,和华夏文明、黄河文明、晋商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在2012年的杏花村遗址发掘30周年纪念大会上,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表示,过去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汾酒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是传承中华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国白酒酿造技艺的教科书,是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未来的实践还将证明,“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战略定位当之无愧,“中国酒魂”将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