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创新评论|崛起的“T2B2C”,数字技术正在深度渗透全行业

北大创新评论|崛起的“T2B2C”,数字技术正在深度渗透全行业

未来十年,我们将迎来一个数字技术深度渗透全行业的发展期,科技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TMT、金融、零售、医疗及交通运输等。

2018年上半年,蚂蚁金服与京东金融相继宣布新一轮融资,它们的最新估值均大幅飙涨。

其中,蚂蚁金服C轮融资总金额140亿美元,投后估值超过1500亿美金;京东金融B轮融资金额约为130亿元人民币,投后估值约1330亿元人民币。

有意思的是,这两家公司去年以来先后确立了“不做金融”的定位,将重心全面转向科技服务,并且不再局限于金融领域。

中国互联网的前后20年

过去20年,是属于中国互联网的to C 时代,未来20年,T2B2C正全面来袭。

普华永道在最近发布的报告中提出了“T2B2C”的概念,并将之视为未来的主流商业模式,而无论蚂蚁金服还是京东金融,正是那个“T端”。

我们所熟知的科技巨头,从腾讯、阿里、百度,到京东、网易和新浪,再到小米、美团和滴滴,几乎都是以C端服务为主的公司。

原因并不复杂。中国直到90年代才正式向市场经济转轨,计划经济时代的稀缺与闭塞并不遥远,因此在过去很多年里,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

这就是说,C端人太多,普遍饥饿,不挑剔;B端相对弱,粗糙点没关系,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自己成为B端,全力去占据C端市场,才是王道。

换句话说,遍地都是黄金,开采难度又小,当然是自个去淘金,而不是卖水、卖工具给淘金者。

可是,如果有一天,淘金者变得很多,黄金又越来越难开采,如何为淘金者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开采效率,就会成为一门很重要的生意。

B端服务的兴起,是社会经济走向精细化、集约化的必然。

只有在C端升级倒逼B端升级的情况下,面向B端的服务市场才会迎来爆发。

翻译过来就是,C端越来越难伺候,容易糊弄的C端越来越少,于是获客成本高企、用户黏性偏低,导致B端压力山大,再这么糙下去要亡。

这里隐含了一个重要事实: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在增量有限的情况下,B端更多面临的是存量博弈。

大水漫灌、红利均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时候,谁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体验更好,谁就更有胜算。

T2B2C将成未来主流商业模式

普华永道最近发布了一本题为《科技赋能B端新趋势》白皮书,对B端服务市场做了一次全面梳理。

白皮书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在C端的创新空间不断缩小并随之细化,商业模式已呈现出由C端创新逐渐向B端创新转变的态势。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称:“随着C端获客成本攀升、场景重复、客户粘性下降,C端科技企业的创新空间已逐渐饱和。同时,与美国相比,中国虽然同样有数千万B端中小企业需要科技服务,但缺乏像甲骨文、SAP、微软这样重量级企业端科技提供商。未来B端市场蕴藏巨大商机。”

根据最新数据,对比中美传统企业级服务公司,国内的用友、东软、金蝶合计市值不到200亿美元,与美国巨头Oracle、SAP、Salesforce合计超过4000亿美元市值差距巨大。

中美同样拥有3000万家需要信息化服务的中小企业,但美国SaaS企业市值突破17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约45亿美金,体量悬殊。

在云服务领域,亚马逊与微软的企业业务利润贡献分别高达74%、70%;中国除了阿里和腾讯有部分云业务以外,没有主流互联网企业的主营业务是B端服务。

北大创新评论|崛起的“T2B2C”,数字技术正在深度渗透全行业

普华永道提出了“T端”的概念,指的是科技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T2B2C”,也就是T端赋能B端、服务C端。

白皮书认为,T2B2C将成为未来主流商业模式,以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百度等为代表的平台生态体系已初具格局。

北大创新评论|崛起的“T2B2C”,数字技术正在深度渗透全行业

具体来说,T端具有整合C端资源的能力,能围绕C端客户特征识别有效场景及相匹配的产品与服务,T端向B端开放融合消费者洞察、自身技术能力及产品服务的平台,由B端调用T端的技术、服务及渠道资源,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进而提升C端体验及粘性。

白皮书预计,中国科技企业在2025年市值将达到40万亿至50万亿元人民币,T2B2C模式将成为科技行业服务B端的利器。

在普华永道看来,未来十年将迎来一个技术渗透全行业的深度发展期,科技渗透率最高的行业为TMT、金融、零售、医疗及交通运输等。

金融领域T2B2C

在金融领域,T2B2C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近年来金融科技概念兴起,随之诞生了专门的金融科技服务商,它们致力于向金融机构提供从获客、运营到风控等方面的科技服务,这就是不折不扣的T2B2C。

其实,无论是蚂蚁金服曾力推的“赋能”,还是腾讯金融一直强调的“连接”,都是希望突出它们作为T端的角色。

除了这两大巨头,平安旗下金融壹账通定位于中小金融机构的T端,众安保险定位于普惠金融领域的T端,向美国SEC提交IPO申请的品钛则定位于消费金融和智能投顾等市场的T端。

这些T端的迅速崛起,原因在于,这波互联网金融浪潮席卷过后,金融科技作为金融行业新动能的地位得到确立,所有玩家都被教育到了。

2017年以来,科技巨头与银行巨头纷纷联姻,并深入推进战略合作,充分体现了时代风向的变化。

其背后的逻辑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以及金融改革的推进,当前金融行业的竞争焦点正在从以往的大中型企业转向小微和个人,零售业务的表现,逐渐成为决定金融机构兴衰的关键。

与此同时,传统的金融服务方法和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时代C端的需求。如果不能因时而变,金融机构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这是因为金融消费同样需要升级。诸如人们希望能不去网点就不去网点,希望手机端的流程可以更简洁、高效,当需要借钱的时候马上可以匹配合适的贷款产品,当打算理财的时候很快可以推荐符合个人偏好的组合。

由此需要更多优秀的T端,去服务好B端,帮助B端更好地服务C端,最终C端更满意、B端更挣钱、T端跟着获益。

这就是金融领域T2B2C。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的数千家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都是需要T端服务的B端。尤其中小金融机构,留给它们的时间并不多。

根据普华永道的评估,目前B端科技服务在金融行业渗透程度仅为5.5%,未来十年有望提升到8.2%。

一个百分点的提升,就是万亿级的市场。

看似很微小的增幅背后,意味着庞大的市场空间。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134.81万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78.34万亿元。

远程客服、线上客服等全方位的智能客服体系将全面铺开,通过智慧柜员机等的推广应用,实现业务流程精简和再造,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人员潜能进一步挖掘。同时,进一步丰富线上服务模式,引导客户便捷使用线上渠道,降低金融服务对有形渠道的依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