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缅战争给大清朝带来了什么?

用户68738747


清缅战争只给乾隆带来了十年一朝贡的面子,花了大清900多万两白银,损兵折将,实际打了个平手。缅甸从西方引进的大炮和火枪已经比乾隆的先进了,但乾隆的榆木脑袋却不以为然,一个主要的教训也没买到。

1,缅甸贡榜王朝 (1752~1885)

1752年,缅族领袖雍籍牙建立了贡榜王朝。随后击败孟族和掸族人,基本统一了四分五裂的缅甸。

大航海时代来临,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相继在缅甸的沙帘建立商站,进行武装保护的贸易。

雍籍牙在攻打沙帘的孟族人时,俘虏了一批法国人。雍籍牙起用法国人训练缅甸人使用火炮和火枪,按近代军队训练。

雍籍牙还利用殖民者的矛盾和开放恒枝岛、勃生等贸易口岸,向英国人获取枪炮。

当时的缅甸成为东南亚乃至东亚武器最先进的国家。

有了先进武器撑腰,缅甸也四处开战,贡榜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孟驳,同时对阿拉干、印度曼尼普尔王国、老挝王国、泰国大城王朝开战。

2,乾隆的清缅战争(1762年—1769年)

缅甸贡榜王朝于1767年攻克暹罗大城王朝首都。

1765年,缅兵要从泰国北线的清迈进攻大城王朝,在清朝的西双版纳地区的车里土司处勒索钱粮和掳掠民众,给缅甸军队提供给养。

乾隆和清兵对缅甸非常轻视,从1765年开始连续打了3次战争,全部失败。第三次清缅战争,云贵总督明瑞率2.5万大军进讨,兵败自杀。

此时的缅甸还是与清朝、泰国两面作战。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乾隆再次派5万大军第四次进讨缅甸。但因为后勤困难,实际到达前线的不足3万。

但清军刚出国境不远,双方就在新街、老官屯一带顶牛了,缅甸的西式枪炮火力极猛。僵持了很久,双方将领都厌战,擅自决定议和了。

对议和的结果,双方的主子都不满,但也没力气再相互打下去了。

20年后,乾隆也没从清缅战争中获得哪怕一滴的教训。

1793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乾隆皇帝把他们打发走了,因为礼仪之争没答应英国人任何条件。

3,第一次英缅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可以看出晚清有多腐败无能。

1824年爆发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军(包括印度雇佣军)出动了4万兵力,被缅甸军队打死1.5万人,英国花费了1300万英镑的军费支出。缅甸虽然最终战败,但英国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人家缅甸是个小国,相当于中国一个省,还如此顽强。

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前后出动了近2万兵力,按英国人自己的报告是阵亡69人。

大清帝国以缅甸几十倍的体量,战绩如此不堪入目!

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一点也没从爷爷那里学点教训啊!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缅甸曾是明朝控制的领土之一,后来逐渐脱离成国。明英宗正统年间以后,由于明朝在北部边境被瓦剌重创(土木堡之变),再也无力管理遥远的西南地区,只能任由缅甸发展壮大。明朝灭亡后,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入缅甸,被缅甸东吁王朝扣押。1659年,吴三桂率领清军进入缅甸,向缅甸国王索要南明永历皇帝。从那以后,清朝虽然从缅甸撤军,但也断绝了与缅甸的官方来往。直到乾隆年间的清缅战争爆发。


从1762年(乾隆年间)开始,缅甸的贡榜王朝不断入侵到清朝云南境内,大肆掠夺清朝的财富和粮食。乾隆皇帝最初并不愿意出兵缅甸,他认为西南地区路途遥远,劳师远征只会得不偿失。后来,他查阅《明史·地理志》发现缅甸曾是明朝的领土,就想通过武力平定缅甸。志大才疏的乾隆皇帝对于缅甸的国内形势一无所知,一开始他只是认为缅甸不足为虑,传令让云贵总督刘藻赶快出兵消灭缅甸就可。

云贵总督刘藻只是一介文人,他对缅甸军队的进攻无能为力、屡战屡败,而且谎报军情,最终被乾隆治罪,自刎而死。清军四次更换主帅,多次出击缅甸,均没有改变清朝的被动局面。刘藻后面的第一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因为兵败被朝廷处死;第二任云贵总督杨宁也因为兵败被撤职;第三任云贵总督明瑞进攻缅甸失败,身负重伤,自缢而死。直到这时,乾隆皇帝才意识到缅甸并非弱国,需要正视其实力。在清朝与缅甸的4次战争中,清军意外发现缅甸军队的火器技术远高于国内,而且他们善于利用雨林伏击满洲的骑兵。缅甸军队知道八旗军善于野战,往往躲在林中用火枪伏击清军,从而造成巨大杀伤。



1769年,乾隆皇帝派遣傅恒、阿桂率领3万清军再次进攻缅甸(第四次清缅战争爆发)。清军水陆并进,步步为营,才稍微改变了以往的颓势。虽然清军的主力一直推进到缅甸中北部,但是奈何缅甸军队火器优良更兼军队数量众多,因此陷入僵持。清军毕竟因为远道而来的关系,导致将帅水土不服,士兵减员严重;缅甸军队亦遭到严重损失,不愿意继续再与清朝作战。双方的主帅最终都同意了议和,私下缔结条约,各自退兵。

清缅战争虽然是缅甸挑起的,但是清朝凭借国力雄厚,所以占据着主动进攻的位置;缅甸军队虽然骁勇善战,但毕竟自身的国力渐渐不支,所以最终选择了妥协。如果就战争结果而言,是清朝自己败了。清朝虽然用武力维持了名存实亡的藩国朝贡体系,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征服缅甸的效果。

前后4次清缅战争暴露了清军的真实作战能力:善于野战,弱于攻坚。全盛时期的大清王朝竟然遭到缅甸的重创,损兵折将不说,实际一无所得,直到18年后乾隆才得到缅甸王朝的一张所谓称臣纳贡的表。

在清甸战争中,清朝耗费了白银约一千万两、折损将士无数,其中不乏有名臣猛将,多位封疆大吏直接或者间接地因为这次战争而去世。就连第四次战争中的清军主帅傅恒本人也因为远征缅甸,水土不服而染病卧床,回国不久就猝死了。

另外,清军的劣势也在战争中充分暴露了出来,诸如战术僵硬、火器落后、军队腐朽等问题无一不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由于清朝最终在“赢得面子”的条件下宣布自己获胜,使得乾隆皇帝本人更加骄傲,反而加速了乾隆晚期的腐败统治。其实,如果清朝能够在乾隆时期进行一场类似于同时期的欧洲国家那样的军事变革,那么到了后来的鸦片战争时清军可能不会这么被动。


历史的荒野


清缅战争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缅战争的延续:1287年消灭了大理段氏政权的元兵自云南地区进攻缅甸蒲甘王朝,蒲甘国成为元朝的藩属,后被纳入元朝的缅中行省管辖,再后来又并入云南行省。1381年七月征南将军傅友德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同副将蓝玉、沐英一同远征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投滇池自杀,明军平定云南。此后明朝在继承延续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基础上又设立了车里宣慰使司、缅甸宣慰使司、木邦宣慰使司、八百大甸宣慰使司、孟养宣慰使司、老挝宣慰使司六大宣慰司,明朝全盛时期的领土几乎曾一度覆盖过整个缅甸并拥有印度洋出海口,不过即使在这一时期当地土司仍拥有相当的独立自主权限。

1531年原本隶属于明朝云南行省管辖的缅甸军民宣慰使司土官莽瑞体建立东吁王朝,以此为标志缅甸结束明朝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缅甸东吁王朝在莽瑞体和莽应龙两代君主的经营下攻克了邻国暹罗并不断蚕食北方臣服于明朝的孟养、孟密、木邦等土司。莽应龙在位末年缅甸的国土已空前辽阔:东到老挝的林城(即万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现中缅边境,占据了大半个中南半岛,是当之无愧的东南亚区域小霸。

这一时期的明朝却在内忧外患中正一步步走向覆灭:内有朝廷党争和农民起义的困扰,外有蒙古、日本、女真的威胁,分身乏力的明朝只能选择在西南地区和缅甸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最后双方的战线大致稳定在位于今天的中缅边境一线。然而缅甸方面并未就此满足:缅甸军队一度越过今天缅甸同中国云南的边界侵入到今天云南省境内并派人招诱当地土官。然而缅甸如此大规模的扩张行为也掏空了自己的国库,莽应龙死后东吁王朝陷入内乱,15年后暹罗复国并对东吁展开报复性打击。北方的掸族则在中国明、清两代宗主国的庇护下悄然,南部的孟人也复国成功,1752年东吁王朝被孟人所灭。占领了东吁城的孟人向驻守贡榜城(今瑞波)的缅人将领雍籍牙劝降,但雍籍牙拒不投降并击溃了孟族大军的进攻。1753年雍籍牙攻占阿瓦,1756~1757年又连续攻占卑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迫使掸邦各首领臣服于己。至此贡榜王朝(又称雍籍牙王朝)已大体统一缅甸。

贡榜王朝自建立伊始就以恢复东吁王朝的疆域为己任,同时和东吁王朝一样的是对中缅边境中方云南一侧的土司地区贡榜王朝是有所企图的。当中国发生明清易代之时恰逢缅甸也正处于战乱之中,各路势力忙于彼此征战,因此中缅边境出现了一段安宁的时光。随着贡榜王朝的崛起又重新将对外扩张提上议事日程:1762年冬缅甸入侵中国云南普洱地区,清军随即进行了自卫反击;另一方面缅甸对暹罗等周边国家的侵略也威胁到清王朝在东南亚的册封朝贡体系。此时在位的乾隆皇帝面对缅甸这个日益咄咄逼人的区域小霸有心为自己增添一件武功以成全自己十全老人的美名,时任云贵总督的刘藻对乾隆这一心思是有所了解的,与此同时他也清楚边境的危急形势,于是派兵追剿缅兵,结果只擒获5人。然而刘藻却以“缅人望风遁走,清兵大捷”上奏,可他这边刚一上书,那边缅甸就以数千人的军队入侵车里,占领了车里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榄坝,其兵锋甚至深入内地思茅,发文中国宣布车里(西双版纳)为缅甸领土。车里土司的军队一触即溃,刘藻调集3000绿营兵围剿,缅甸主动撤退并一路诱敌深入将一路援救猛阿的大约600人的清军击溃,愤怒的乾隆随即将刘藻革职。

将刘藻革职后乾隆又任命汉军八旗出身的杨应琚就任云贵总督并负责征缅一事。当时中缅边境上分布着若干掸族、傣族土司,有的臣服于中国,有的臣服于缅甸,如今杨应琚则多方招抚缅属土司。明清易代时南明王朝曾和这些西南土司组成反清联盟,清朝建立后欲切断内地与明朝旧属地之间的联系曾多次拒绝诸多属地的内附请求,因此当缅甸崛起后这些得不到中央支持的土司纷纷归附缅甸,如今乾隆为征讨缅甸又想起招抚这些土司,不过效果不佳。对于缅甸当时的内部局势、兵力情况以及缅甸与暹罗的战况等清朝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事实上当清缅战争爆发时缅甸正和暹罗交战,尽管如此缅甸一面围攻暹罗大城,一面令臣服于己的落卓土司攻击木邦土司,抵挡不住的木邦土司退往清兵驻扎的地区。1766年9月24日追击而来的3千缅兵攻击了清军驻守的新街,此时新街守军不足千人,清军在坚守坚持两日一夜后主动撤离。占领新街的缅兵分兵两路:主力沿东北方进入中国境内,在铁壁关外楞木驻扎;另一路二千余人沿伊落瓦底江北上,抵达戛鸠后东向攻入中国境内,再南下截断铁壁关清兵后路。对此毫不知情的云南提督李时升于1766年11月15日抵达铁壁关,结果双方交战4日,互有死伤,但清兵伤亡较大。1766年11月20日缅兵绕道戛鸠的北路兵二千余人由万仞关、巨石关间攻入守备薄弱的腾越境内,仅仅十天时间先后攻占盏达、铜壁关,清兵死伤数十,游击班第战死,战火蔓延至户撒、腊撒地带,严重威胁铁壁关后路。得知缅兵由万仞关攻入后,清兵开始手忙脚乱。提督李时升命游击马成龙带兵900名由户撒前进,又令驻南甸的临沅镇总兵刘德成率所部2100兵自后夹击。但刘德成到达木崖后迁延不前。马成龙率部徒涉渡江时水深没及腰,火药皆湿。缅兵伏兵突起冲杀,马成龙阵亡,除未来及渡江的70余人外八百余兵死伤殆尽。尽管历次交锋要么就是缅军获胜,要么就是战城相持状态,可前线清军一直以大捷向北京报告。纸终究包不住火——得知真相的乾隆将前线将领李时升、朱仑以及负责统筹调度的云贵总督杨应琚逮捕进京处死,清军第二次征缅再次以失利告终。

在第二次征缅过程中杨应琚上报兵部调兵14000,实际共调兵15000。战争中死、伤、病官兵不下三千人(其中战死1100百人,病故1500人),这实际上意味着单靠云南绿营兵已经完成不了对缅战争的任务。但乾隆帝、军机处以及新任云贵总督明瑞都对缅甸仍抱着极其轻视态度——认为杨应琚不谙军事,所以屡战屡败。而缅兵主力不过万人,只需要调集二、三万生力军就可征服缅甸。此时的乾隆甚至已在考虑征服缅甸后如何统治的问题,他还命令两广总督行文暹罗:如果缅王战败逃往暹罗,务必尽力追擒。然而事实上在清军第二次征缅的过程中同清军和暹罗南北两线作战的缅甸已攻克大城,灭亡暹罗。对此毫不知情的清朝大臣有的建议请暹罗出兵配合征缅,却被乾隆一口回绝,因为他认为请藩属出兵帮忙有损大清国威。随即新任云贵总督明瑞展开了第三次征缅行动。明瑞在此前平准噶尔和新疆大小和卓的战斗中立有军功,可这位悍将最终在缅甸战场折戟沉沙——他甚至比此前的刘藻和杨应琚败得更惨:刘藻和杨应琚虽没取得什么胜利,还不断被缅兵击溃,但主力部队尚在;而明瑞展开的第三次征缅行动几乎导致征缅大军全军覆没,连他本人也在重伤后自缢身亡。

第三次征缅的失败终于使乾隆认清了现实:如果说刘藻和杨应琚是失败是因为他们个人不通军事,那么曾屡受乾隆嘉奖并在新疆战事中立下功勋的明瑞败亡而且是几乎导致全军覆没的惨败。为了一雪丧师辱国之耻乾隆任命重臣傅恒为经略,阿里衮、阿桂为副将军,舒赫德为参赞大臣,鄂宁为云贵总督。与此同时增调1500满洲兵以及3000贵州兵入滇,后来又加派3000满洲兵2000福建水师。他还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考虑联系暹罗等国共同出兵,但却收到了暹罗已被缅甸所灭的消息。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二月傅恒率兵出征。尽管在此之前缅甸方面屡战屡胜,但毕竟两国国力相差悬殊,这次清军集中大军全力进剿,然而即使如此也没能势如破竹战胜缅军,最终双方陷入相持不下的状态。而对缅甸而言:作为老对手的暹罗在达信领导下复国成功并趁缅甸在北线同清军交锋之际对缅甸展开反攻。清军方面同样被这旷日持久的战争耗得精疲力尽。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缅甸国王孟云为应付来自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对华关系——派出使节奉表纳贡。已对征缅不抱任何指望的乾隆接受了缅甸的贡表,由此缅甸被重新纳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册封朝贡体系之中:中国得了面子,而缅甸则得了实惠。当然清缅战争间接导致了暹罗复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缅甸这个区域小霸,减轻了云南边境面临的威胁。清缅战争中缅甸曾大量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火器,目睹过缅甸火器的将领回国后纷纷上书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但乾隆满足于在名义上迫使缅甸称臣的虚名,又受制于“骑射为本”祖训,因此未能对火器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这种漠视间接导致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从此中国进入了多灾多难而又跌宕起伏的近代史。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老梁绝对有话说。想当年咱天朝上上国大清朝,蹲在龙椅上长的珠圆玉润满脸嘚瑟,一边挖着鼻屎,一边和大臣们吹牛逼的乾隆“大帝”:“历史上就没有俺这号人,俺是唯一的十全老人!”一帮狗腿子大臣,点着光脑壳,一脸敬仰的大声吆喝着:“牛!古往今来你最牛!”

扯到这里,有朋友就要问了:“老梁你干嘛呢?题主的问题还没有答,你就扯这么一段,混字数呢吧,江郎才尽了吧!”

老梁先呵呵一下,这十全老人的十全就包括这个清缅战争,这场战争绝对是丢人丢大发了,但居然为了凑那么个十全,被乾隆这个N世主给算到里面去了。

所以各位看官,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根上说道说道。

清缅战争的起因

想当年,

缅甸迈着小碎步也屁颠屁颠的进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历史这个赶车的臭不要脸的马夫,将大车赶到了1762年这个节骨眼上,巧了雍籍牙就是这个时期贡榜王朝的引领者。

这货用了10年时间,成为了东亚一小霸,拿着一对大棒槌,不是敲打这个,就是搞搞那个,回过头来就瞅着当时还叫暹罗泰国那肥硕的大屁股就来气,个不高长那么一屁股,占的地方到不小。

暹罗红着大脸蛋子,扭了扭肥硕的屁股,没有一点要离开自己地盘的意思。

“呦吼!胆肥了!你不知道俺的小名叫霸王吗?赶紧的滚开!”雍籍牙怒了。

“咋的啦!碍你什么事?”

这不借口有了,雍籍牙撸起袖子就和暹罗打起来,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本来这事,和咱天朝上上国大清朝真心没啥关系,和缅甸接壤的云南,一帮子大老爷们也准备拉个小板凳安心当个吃瓜群众看大戏。

大家伙都知道,缅甸吗人口不多,土地的产出也不多,仗一打起来战略物资就吃紧,眼跟前就咱大清朝物资还可以,这不回过头来,就派了一队人马,一顿打砸抢,坐板凳上的老爷们就被干翻了。

挨着缅甸的两吐司,被扒了精光,顺带着要求天朝上上国大清朝的其他吐司上缴“花马礼”,就这么的缅甸在前边和泰国干,后边就派人对这俩吐司抢劫,你说整整三年,咱天朝上上国大清朝也不当回事,认为自己毛挺多的,拔两根就拔两根。

不过这缅甸佬他也是一根筋,你他娘的就逮着一个地方薅好,三年下来再多的毛也被你薅没了。这缅甸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想要来把大的,开始大面积洗劫云南境内,搞得民不聊生。

咱乾隆皇帝也不下江南了,发了一张纸片子丢给了云贵总督刘藻,搞他。

这刘藻也就是一文人,你要问打仗他真心不在行,但你要问官场上欺上瞒下的把戏他门清啊。

这不带着3000八旗绿营去找场子,好吗,这场子没找出来,被人家伏击了,打的鼻青脸肿,顶着俩熊猫眼就回来了。

咱前边不是说了,这货欺上瞒下的本事那是炉火纯青,回头撸着袖子给乾隆发了一封烫了金边的大捷通知书。

这事能瞒得了吗?关键是人家缅甸不买账啊,不久这事就被捅破了,刘藻被降了职,也许是羞愧还是怎么了?自杀了!

好吗!清缅战争正式开启。

清缅战争

这第一次战争被人家缅甸干翻了,乾隆不服气,又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大臣杨应琚。这时间就到了1766年,14000清朝大头兵,扛着两大棒槌,腰里揣着俩小棒槌,扭着屁股就冲进了缅甸。

“我得意的笑!我得意的笑!”缅甸这叫国土防御,一个佛山无影脚,将清军踹了出去,剩下的战斗都是云南打的。

举个例子,3000人的八旗大兵愣是让2000人缅甸佬给压到了大营里不敢出来。

说道这里,有朋友就要问了:“为嘛呀这是,两千人就干爬下了。”

一是轻敌,在这杨大人的眼里,这就是一帮蛮夷小国而已,放个pi的功夫就可以把他们扫干净了。

这二是,两人棒槌不一样,清兵手里的棒槌叫火绳枪,对面缅甸用的是英制燧发枪。这两种枪都不是一辈的,咱大清朝落后了整整一代。还有就是这火绳枪还不是人手一支,大部分拿的是大刀片子和长矛,人家对面,你一开营门,一大片黑洞洞的枪口,玩个毛线啊。

有人说了,咱有弓箭啊!别提那玩意,云南是什么地方,空气抓一把都能抓出水来,这弓都发霉了,你还射箭,做梦呢吧。

这第二次又败了,这杨大人又一次发挥天朝上上国大清朝的优良作风,一次次的将烫金的大捷报就送了上去,说什么杀敌一万。

问题是他乾隆不是隔壁王老二家的二傻子,蹲金銮殿的办公桌山一瞅,这他娘的仗怎么都在自己地盘上打的,而且之前乾隆搞新疆的时候,大小上百次仗才干掉对方一万人,你就一个巴掌就能说的过来的次数,居然杀敌一万,玩呢?得!这事没瞒住,这货被乾隆拉到京城剁了脑袋。

这就到了第三次。

明瑞挂帅,这位脑袋不仅大,屁股也大。为嘛这么说呢,人家正牌的皇亲国戚,在刚刚的新疆战场上屡立奇功,是有军功的。

但这货还是轻敌,认为满人不过百,过百不可敌,之前那都是汉人的绿营干的事,汉人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行,还是我们满人牛!

这不提了满人正儿八经的三千满兵,外加一堆嘛事干不好的绿营共计两万五千余人,就冲到了缅甸。

你还别说,到底是干将出生,一股气就深入到了缅甸内部,打的缅甸佬找不到北了,把个乾隆爷爷乐的,一口气将明瑞升为一等公。

这一路胜仗打的那叫个顺利,这不明瑞更加的轻敌了,一不小心,自己冲的冒头了,而担任掩护的两翼跟不上来,一路被堵,另一路脑袋比较大的满人额尔登额带队,磨磨蹭蹭不愿意深入。

好吧明瑞被围了,突围之后无颜面对乾隆自缢身亡。

乾隆那个气啊!额尔登额直接被拉回了京城赏了个磔刑。磔刑嘛玩意?割肉离骨,断肢,再割喉。足以看出来乾隆真的有点疯了。

这不这就到了第四次

傅恒(明瑞的叔叔)出征。这个时候,缅甸方面已经把泰国放干了血,留了9000兵守着泰国,其他全部回国,要和天朝上上国大清朝来一场大仗(老梁都气死了,原来前三次人家都不是主力和你干,这回人家要认真了。)

这回双方撸胳膊都认真了,这一打好吗僵持住了,谁也奈何不了谁,得令,两方的将领都瞒着自己的头头,在战前签了停战协议,撤回!

好吧这第四次有头无尾,就这么结束了。缅甸佬的统领回去之后,被自己的头头安排在门外顶着清兵给的礼物跪了三天三夜。

而乾隆憋着一肚子气瞅着傅恒,没说话,但看到缅甸方面居然没有送来贡表,当场就发飙了(咱大清朝的面子是很重要得!)

当然也仅仅是发飙了,傅恒毕竟是亲戚,没拿他怎么样,但傅恒不久病死了。

傅恒在这一仗知道了火器的重要性,给乾隆上了一封奏章,但乾隆认为,满人不过百,过百不可敌,那是大刀片子打下来的,祖宗的手艺不能丢,什么狗屁火器,让傅恒安心养伤。好吧,这一次清廷对世界的了解,在这一刻又被自大的乾隆给关上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我们主动的退了出来。后来就被小日本按在地上狠狠的杠了半天。

好了,就写到这里了,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注意到上面几个答案多在强调清缅战争中清朝的军事失利,对问题“清政府从中获得了什么”的回答稍显不足。

清朝和缅甸的军事战争结束于1769年,两国关系的最终确定却要等到1790年,缅甸王孟陨上标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双方约定十年一贡,这标志着缅甸加入清朝的封贡体系。固然,对于清朝而言,这确实是面子的问题,但也通过这种方式有一些实际的收获(当时并未划定边界)。在此引用一份19世纪英国驻华外交官的记录作为说明。

这位外交官名叫庄延龄(E. H. Parker),他同时还是一位致力于中国语言、宗教和文化研究的汉学家。1888年起,庄延龄游历于东南亚各地,并于1891年赴缅甸担任“缅甸对华关系国家顾问”。

我们都知道,1886年英国发动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导致缅甸彻底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这一行动随即引发清朝和英国关于中缅边境的外交纷争。庄延龄在缅甸的职责,就是协助英国官方处理缅甸与清朝的关系。

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庄延龄认为清缅战争的失败尽管在乾隆皇帝的辉煌一生中是个瑕疵,但他凭借娴熟的外交获得了最终胜利(but in the end his diplomatic adroitness prevailed.),缅甸对清朝的“十年一贡”,使英国在处理缅甸事务时,必须兼顾封贡体系约束下的外交问题,给其吞并缅甸的计划实施带来了麻烦,这个麻烦正是指中英滇缅边界谈判。

早在英军吞并缅甸前,云南巡抚唐炯就察觉到英国占领八莫之地(蛮莫土司属地)后,势必要对中缅边境的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曾纪泽、薛福成等人很早就开始计划与英国展开谈判划界。至于边界谈判的效果,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HuiNanHistory


这场战争大清耗费了1100万两白银,几乎相当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给英国人赔款的一半,不得不说乾隆做事手笔真大!

但是,和赔款不同的是,作为军费,这笔巨额开支让大清能够对缅甸拥有军事上的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量政治资本,这个好处让大清享用了100年。

(清缅战争清朝一方的领导人乾隆皇帝像)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这个朝代槽点真是数不胜数。有清一代仅文字狱就达数百起,到乾隆时期将文字狱发展到顶峰,乾隆一朝文字狱达130多起。高压的结果就是文明出现了倒退,老百姓由于长期受到精神的摧残,到清朝后期已经变得麻木不仁,看列强揍清军竟然比看耍猴还有兴趣。

(鸦片战争)

同时,清朝闭关锁国让他失去了与列强争雄世界的最后机会。然后,还不让老百姓出海、出关谋生,致使数亿人挤在中原一带,一到灾荒年间就会有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惨不忍睹!!!

直到19世纪70年代之后,清政府才改变这一政策,不过这个时候早晚了,新世界已经被瓜分完毕,清朝人再往海外移民比登天还难,只好到东南亚一代给殖民者打工,做当地土著不屑于干的工作。可以说19世纪后期华人的海外移民史就是一部血泪史,但这也比待在家里饿死强!!

(在东南亚种植园干活的华人)

不过,清朝能挺200多年身上也还是有些优点的。比如他对国家的控制做的比明朝好的多,这让清朝有能力在前期平定周边的叛乱。比如和准噶尔部的百年战争,让清朝最终获得了对新疆一带的绝对控制权。

清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也是如此。西南地区由于气候和地理的特殊性,让中原王朝很难对这里有效控制。一直到明朝开始执行改土归流之后,才改变这一现状,但由于明朝本身的原因,对这里的兴趣不大,所以推进较慢,清朝继续了明朝的政策,对这里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而与此同时,另一头的贡榜王朝正处于国力顶峰时期,这个国家一直对西南地区垂涎,不断攻打归顺大清的土司。

到乾隆年间,缅甸再次发动了侵略战争,于是著名的清缅战争爆发了。

一开始清军打的并不好,这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潮湿多雨,北方人待长了很容易生病,所以患病而死的清军比战死的要多的多。

乾隆不想就此罢手,只好在这一带持续派兵,最终依靠自己强大的综合国力,让缅甸认输。而清朝先后也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仅阵亡就打1.1万人。可以说,这场战争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场战争还是有所收获的,如果后继者们给力,一定会创造不一样的结果。(可惜后来的清朝皇帝不给力)

此战结束后,缅甸认大清为宗主国。同时,这一成果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所以,到1880年代,当英国试图吞并缅甸,将这里变成自己殖民地的时候,于1886年与清朝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逼迫清朝放弃对缅甸的宗主国地位。

也就是说,从法理上讲,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必须要得到清朝的认可才具有合法性。在列强殖民世界的19世纪,这个条约代表着大清对缅甸的丢失,也说明如果当时大清实力强大,完全可以代替英国实现对缅甸的合法统治,将这里打造成前往印度洋的桥头堡。并且,大清的行为会被国际主流认为合理、合法。


这就是清缅战争的财产,再往前走一步,就能让清朝获得印度洋出海口。然而,后继者不给力让乾隆的努力最终化为乌有,可惜了。


历史风暴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与缅甸在历史上是朝贡关系,并非隶属关系,彼此之间的战争大多因领土冲突且都是缅甸主动挑起,我们的战争是正义性、反侵略性质的。

(▲ 缅甸美女)

明初强大时曾在云南极边之地设立六宣慰使司,明朝廷授予当地势力首领(土司)以宣慰使的头衔,这些土司接受明朝的封号,也要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管理,管辖范围大致涵盖了云南西双版纳和如今的缅甸、泰国、老挝北部等地区。

这六宣慰使司名义上是属于明朝领土,但明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是比较松散的,远不如传统汉人聚集区掌控的牢固,因此到明朝后期,缅甸东吁王朝不断扩张,经常主动进攻,侵夺六宣慰使司地盘,明朝一开始不怎么重视,直到后来被逼急了,才正式开战。

这场明缅战争从嘉靖朝一直打到万历年间,断断续续打了半个世纪,明朝后期国力衰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缅甸在军事上没占多少便宜,但明朝内部面临统治危机,对西南极边地区缺乏足够重视,导致丧失了孟养、木邦两个宣慰司的统治权,此后再未收回。

与明缅战争类似,清缅战争也是缅甸主动挑起,我们自卫反击的。

(▲ 清缅战争示意图)

贡榜王朝是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于1752年, 明灭清兴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朝的不断开疆拓土,清朝版图不断扩大,俨然形成一个强大帝国,而这个时候的贡榜王朝跟之前的东吁王朝一个德性,不满足于自己的地盘,经常派兵骚扰属于清朝云南总督管辖的孟定、耿马两内地土司,烧杀抢掠,强迫纳贡。

一开始,清朝受制于新疆准格尔叛乱,没空搭理骚扰的缅甸,但后来缅甸登鼻子上脸,愈发嚣张,等乾隆解决了新疆问题后,终于把目光转向大西南,下令坚决反击缅甸。

但缅甸和越南人一样很不好打,相比清军,他们更熟悉缅北云南一带地形,更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和环境气候,前三次战役,双方各有胜负,但清军胜少负多,尤其第三次战役中伤亡惨重,大将明瑞身受重伤,自杀身亡,让乾隆大为恼火。

经过前三次战役,乾隆已经发现缅甸不像自己想象那么好打,而缅甸撑不起持久战争,也派人前来求和,但乾隆面子上过不去啊,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

战役详细过程不说了,大家可以参照美国和越南的战争,最后清缅双方都精疲力尽,产生厌战情绪,清军主帅傅恒、副将阿桂向乾隆汇报说,前线将士伤兵太多,不宜再打。

乾隆的面子也差不多了,知道很难实现自己“穷力追擒,捣其巢穴”的目标,也就顺坡下毛驴,同意了停战议和,这场历时7年、花900多万两白银的战争终于落下帷幕。

按照议和协定,缅甸对清朝称臣纳贡,名义上臣服,且承诺永不犯天朝边境;清朝则要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这样看来,清朝赢得了面子,缅甸获得了实惠。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地点:中缅边境 时间:1762年–1769年

清朝兵力:63000 缅军:52000

清伤亡:11000 缅军:19000

结果:缅甸贡榜王朝胜,但向大清朝贡,大清得面子


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缅甸贡榜王朝让中国云南境内的土司进贡,在遭到拒绝后出兵攻打云南,清政府才派兵回击。这场战争耗死了清朝四位大臣,花费1100万白银,最后仍旧失败了,乾隆帝晚年也说过“五十多年8桩战事,就征缅甸这桩不算成功”,清缅战争也是乾隆“十全老人”中争议最大的。

乾隆估计都不知道这场战争给中南半岛的格局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清朝进攻缅甸的时候,缅甸正和它的老冤家暹罗王朝(泰国)死磕,刚刚打败暹罗就赶上清朝的进攻,不得已只能留下几千人驻扎,匆忙回军防御清军。郑信(现在泰王室的元婴期老祖)就利用了这个大好时机,打败国内其他势力,击败缅甸军队,掌握了暹罗,造就了东南亚一个强大的王朝。

至于得到了什么,这个怎么说呢,清朝毕竟在军事了失败了,不过缅甸国立弱小,打不起持久战,只能议和,清朝得到了表面的胜利,缅甸又回到东亚朝贡体系,清朝有了面子,缅甸得了好处。其实我觉得清朝得到的是战后南方边境百年的安宁,这个局面一直到现在,这种局面对两国人民和政府是异常宝贵的。

“诸位啊诸位,想看更多优质回答,关注一下呗,求你,哈哈😄,开玩笑哈”


伊犁之南


五十多年八桩战事,就征缅这桩不算成功。——乾隆


清朝和缅甸的战争虽然是一场大败,但是乾 隆皇帝却仍然把它记在十全武功当中。当时的缅甸可谓是鼎盛时期,与清朝作战的同时,还在入侵当时的泰国。一度把大军打到泰国首都,清缅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拯救了泰国,改变了东南亚的局势。


当时作为缅甸最强的时期,正在不断的对周边国家惹是生非。当时他们正在和暹罗(泰国)作战,还不忘去骚扰云南边境。他强迫中国境内的土司向他们交纳“花马礼”(纳贡),因此惹了清政府不满。

一开始出兵的是云南地区的驻军,但是效果并不好。当时乾隆皇帝刚刚平定准噶尔,暂时还不想对外战争,前期主要采取的绥靖政策。后来由于缅甸的得寸进尺,乾隆皇帝在翻阅《明史》时发现,在明朝时期缅甸属于明朝的管辖范围内,每年需要交纳税贡。

因此乾隆皇帝好战之心升起,开始有了轻视的心思。他认为既然明朝时期是“臣”,那么他清朝时期为何不能收服他们?当时缅甸的主力仍然在暹罗作战,所以在第二第三次作战时期,虽然取得的效果不大,但是相对来说占据优势。


等到了第四次作战时期,由于缅甸已经把泰国的军队撤回来,只留下了9000人用来驻守,一时间整个战况逆转。由于清军丛林作战水土不服等原因,以及武器装备落后,火药出现潮湿,最后以缅甸胜利结束。整场战争清军出兵6.3人,缅甸出军5.2人。结果清政府伤亡3.2万人,缅甸伤亡1.5万人,可谓是惨败。

其实就连双方停战都是自行决定的,当时他们根本没有经过双方最高统治者的同意。是在作战七年时间之后,缅甸军的14名将军清军的12名将领分别作为代表谈判,最后签字画押互赠礼物表示战争结束。一者是因为打到这个地步,清军不想打了。二者缅甸也知道如此下去也撑不下去,暹罗内部出现反抗,要回去擦屁股。

但是当时临时合约签订,并没有文本留下来。而且根据历史查看,双方将领向各国君主禀报的内容也不一样。中国方面记载:一、缅甸遵照古礼奉表进贡;二、缅甸永不犯天朝边境;三、缅甸将所有清朝战俘释放。


至于缅甸方面:一、逃往云南的所有缅属土司,清朝都要交还给缅甸,并承认缅甸对所属土司的主权;二、所有战俘一律释放;三、商道重开,准许两国商贩自由贸易;四、每隔十年两国君主交换使节,互通友善书信,并致送礼物。

相对来说还是缅甸比较靠谱一点,清朝的更多的是为了糊弄乾隆。但是就算是这样一份条约,其实双方的君主都不满意。缅王孟驳惩罚统帅在外面跪了三天三夜,而乾隆皇帝因为缅甸没有送供表,只释放了一部分被抓人员,缅甸方面也是很有脾气的扣押了一部分人。

双方挺战之后,仍然保持之前互不相犯的局面。一直到了战后十年,由于缅甸经常与暹罗作战,之前中缅被削弱太严重,于是开始缓和中缅关系。缅甸要求主动纳贡,并且协商十年为一次,重新被纳入东亚朝贡体系,给足了乾隆面子。


这场战争总共给清朝带来两点,一点清政府没有抓住,二点清政府没有意识到。

当时清政府之所以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水土问题,还有缅甸先进的武器。当时作战人员曾经向乾隆建议向西方进购枪支。但是乾隆认为骑射乃建州之根本的祖训,认为如此行径会让本来就依赖火炮的八旗军,更加进一步的“颓废”。因此这件事情作罢,也为后来清朝被欺负埋下伏笔。

第二点由于中缅战争极大的削弱了缅甸的战力,造成缅甸与暹罗摆在了同一水平之上,也让缅甸重新评估了中国的实力。中缅战争这一“无意间的举动”,重新平衡了东亚的局势。如果此次缅甸成功的吞并了暹罗,那么后来挑起战争的可能就不是日本了。


史之策


乾隆帝一生杀伐决断,号称“十全武功”,可在这十全武功里,唯一掺水较多的就是清缅战争,清朝看似赢了,实际上每次战役都输了,赢只不过赢在虚名上,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很多人都认为清缅战争,清朝军队赢了,其实几次主动进攻,清朝没一次全身而退,基本的战略目的都没有达到,反而因为用人失当屡次失败。

1762年,缅甸军队主动发动进攻,进兵今天的云南普洱地区,清军被迫反击,当时的缅军采取游击策略,打了就跑,负责清缅前线战事的云贵总督刘藻,连缅军的毛都没抓着一根,却凑着缅军劫掠收获颇丰,退往国内之际,向乾隆帝具奏清军取得重大胜利的捷报,搞得清廷上下自我良好不已。

但这种事显然经不起时间推敲,来年缅军就卷土重来,刘藻进兵迎敌,却铩羽而归,刘藻并不反省自己,反而责怪下属贪功冒进,致损失惨重,乾隆帝不是傻子,直接把刘藻撸到了湖北巡抚的位子。

总督到巡抚,那是降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乾隆帝对刘藻不满意,刘藻也是胆小怕事,不待赴湖北任上,自杀死了。


继任的是杨应琚,历任督抚要职,按说政治经验丰富成熟,等他到前线的时候,缅军已经主动撤退,杨应琚觉得无聊,反而向缅甸下战书。

说自己带了陆军多少,水军对少,实际上当时清军仅有陆军2万余人,水军就是吓唬人乱说的,可把缅甸吓坏了,举国应战,迅速组织起3万精兵。

这就麻烦了,清缅军队一接触清军就漏了底,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缅军不但追着清军打,还再次入境劫掠了一番,杨应琚也不是实在人,向乾隆帝报告杀敌数万。

乾隆帝一对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直接让杨应琚自杀谢罪,接下来是明瑞,乾陵帝的小舅子,可明瑞这小子比较倒霉,乾隆帝让他好好教训教训缅甸军队,明瑞就带人孤军深入缅境两千多公里。

最后都没来得及开打,三万士兵由于疾病瘴气,就剩下了不到一半,明瑞不久也病亡。

这时候地大物博的优势显现了出来,缅甸是小国,虽然在军事上不吃亏,但却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熬不住,因此主动求和。


打架嘛,谁先认怂谁输,这就是缅甸战败的由来,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但要说给清朝带来点什么?肯定是面子啊!

被人打了脸别人能认错,这也是奇功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