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市:漫談古瀧州-羅定與龍的淵源

一說起龍,大家似乎都很熟悉,但又感覺很陌生。中國人對龍十分崇拜,自古以來自稱“龍的傳人”。人稱“廣東大西關”的羅定市,自古至今就稱“龍城”,簡稱“瀧”(讀shūang音)。羅定市城雕就是“雙龍戲珠”。一條几乎貫穿羅定全境的羅定江,又名端溪、瀧江、瀧水、南江。

一直以來,我心存很多不解的疑惑。羅定為何稱“龍城”?為何簡稱“瀧”?且羅定的“瀧”字為什麼不按常規漢字的讀法——有邊讀邊,讀“lǒng”,而讀“shūang”音呢?為解開心中的疑惑,多年來筆者翻閱大量的史料,走訪羅定很多地方,深入瞭解當地風土人情、民風民俗,打探民間有關“龍”的傳說故事。

羅定到底和龍有什麼淵源?

晉永和五年(344),羅定地屬廣州蒼梧郡端溪縣。當年,析端溪置龍鄉、夫阮兩縣。

自始,羅定始有龍鄉縣。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羅定人開始與龍結下淵源。在羅定民間,關於龍的傳說多不勝數,有些頗為神奇。

相傳,晉朝年間,羅定遭受百年不遇的三年大旱,民不聊生,百病滋生。當地的官員率各地的族長,帶上祭品,乘舟順南江而下,經大灣、河口、連灘至南江口,再橫渡西江到達今德慶悅城“龍母廟”附近祭拜龍母墳(據說當時還沒有“龍母廟”),祈求龍母護佑羅定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境泰民安。

羅定市:漫談古瀧州-羅定與龍的淵源

龍母得知羅定的情況,就派五龍中的大太子青龍和二太子烏龍到羅定施雨抗旱,治病救災。二龍領命後,逆流而上往羅定去到了今羅城文塔一帶,見羅定地域甚廣,為儘快完成母命,便商量分開走。青龍到南江西岸今羅鏡、太平、分界、泗綸、黎少、生江等一帶,烏龍到南江東岸今雙東、素龍、圍底、蘋塘、金雞、華石等一帶。二龍相約七天後午時在羅城文塔會合後再回去向龍母覆命。二龍每到一個地方都遇旱施雨,開汶(汶,這裡特指有水滲出的泉眼)挖渠,治病救人,老百姓無不感其大恩大德。

話說烏龍經素龍、圍底到了蘋塘一帶,見當地風景秀麗、石峰林立、民風淳樸,十分喜愛。可惜沒有大的江河,水源十分缺乏,老百姓都要靠天吃飯。烏龍便在今蘋塘聚龍洞、龍龕巖一帶開了很多汶泉,引出地下水供百姓作飲食、灌溉之用。這就是今天蘋塘茶容、周沙、墩仔、談禮一帶汶泉奇多的原因。當地百姓十分感謝(注:改為感激)烏龍,紛紛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招待烏龍。晚上還搭臺唱唱出歌(注改為:唱山歌)讚美烏龍,跳“禾樓舞”給烏龍欣賞。第二天,烏龍發現有一條叫妥村的村子在四面石山包圍之中,村民出入都要翻過高高的危險的石山,很不方便。烏龍覺得奇怪,便問族長。族長便將一直以來困擾著蘋塘老百姓的賊患和虎患告訴了烏龍。原來,蘋塘東面鎮安的雲霧大山山深林密,有(注:改為常有)老虎等野獸出沒,還有土匪和造反的瑤民藏身其中。周圍百姓深受其害而無計可施。部分百姓為了安全逼於無奈才躲到裡面居住。烏龍見此,便用自己堅硬的龍角、龍爪,使出渾身法術,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終於用自己的身體硬是鑽出了幾個石山洞。如聚龍洞,龍龕巖洞、狀元洞等。這些洞至今還有烏龍穿過時留下的痕跡。特別是被稱為“龍龕脫骨”的龍龕巖洞,更是神似。烏龍囑咐族長,平時可以把糧食等貴重的物資藏於洞中。必要時村民也可藏身洞中,派壯丁把守洞口即可。隨後,烏龍又在妥村四面石山中選一面開了一個小門,方便百姓出入。百姓為了感激烏龍的恩德,很多地名便以龍字命名,並在附近建了烏龍廟紀念它。

由於在蘋塘鑽石洞花了很多時間,很快就到了第七天。烏龍想,今天午時就要在羅城文塔和青龍會合。可是還有蘋塘瑞平、道村等一帶地方還沒有去,不知情況怎樣。怎麼辦呢?烏龍騰空而起,察看了一下地形,見道村離羅城只有四十里路,離南江的河口直線距離也不過十多里。烏龍對族長說:“你派人快馬趕到羅城文塔告知青龍太子,就說我從旱路經瑞平、道村、南龍等地直接往河口,在申時與它會合。”吩咐完畢,烏龍便往道村方向去了。道村處於羅定、雲浮(今雲安)、鬱南三地交界的地方。烏龍太子到了道村,見當地沒有什麼河流,老百姓也是靠天吃飯且適逢大旱,民不聊生。烏龍心想,如果在三地都開汶泉,恐怕來不及了,便叫來三地族長告知實情,並要他們告知各地有多少土地,多少人口。烏龍對他們說,“我開個大一點的汶泉,足以保證你們三地的用水。你們三地百姓要和睦相處,共用一泉。”說完,烏龍便在道村境內找了個合適位置,用龍爪一抓一拉,清澈的泉水便噴湧而出。烏龍根據泉水的出水量和三地地域大小、人口多寡扒開了各地出水口的寬度,其中羅定出水口一尺一寸,雲浮出水口七寸,鬱南出水口九寸,三個出水口均在同一水平線上。烏龍對三地族長說,出水口的尺寸,非三地協商同意不得更改,否則泉水就會乾涸。三地族長見烏龍幫助他們解決了水源問題,十分高興。他們向烏龍保證,一定遵照他的囑咐去做,讓三地百姓世代友好,和睦相處,共用一泉。烏龍隨後在鬱南河口與青龍會合,順南江而下回德慶悅城向龍母覆命去了。直到現在,各個水口用紅漆標上的羅定、雲浮、鬱南等字還清晰可見。千百年來,三地和睦相處。至今道村古汶還常年有清泉噴湧而出,大旱之年也從不間斷。“一泉潤三縣”的故事也廣為流傳,成為和諧的典範。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烏龍太子,紛紛把烏龍回河口途中經過的地方以龍字命名。在道村寨,有一條衝叫烏龍衝,有一山脈叫過龍脈。過龍脈北面數里,有南龍(南面來的龍),南龍往北數里有回龍(回家的龍),鬱南河口有龍歸(青龍和烏龍逆江而上去羅定時,和從河口回德慶悅城時均經過此地)。

至於龍鄉縣後來建州為什麼改稱瀧州?“瀧”字為什麼不按常規漢字的讀法——有邊讀邊,而讀“shūang”音呢?這裡也有一段故事。羅定當年屬百越多民族聚居之地。且常常發生瑤民叛亂,嚴重影響中央政權的穩定。有個大臣為討好皇帝,說龍鄉地“生龍活虎,內藏大地,水且有情,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所以容易發生叛亂,皇上不如下旨改其名,不準龍鄉再用龍字。歷代皇帝都自稱是“真龍天子”,當時皇帝也一樣。他認為大臣說得有理,便當即下旨要龍鄉改名,並派欽差大臣到龍鄉宣旨並監督執行。龍鄉當地的官員和民眾知道後,十分氣憤又無可奈何。派來的欽差大臣是個有名的美食家,喜歡品嚐各地美食。為了爭取時間商量對策,並讓欽差大臣在改名一事上將就一下。官員們便用龍鄉出名的美食——“皺紗魚腐”、“豆豉雞”、“氹仔魚”、“芋頭扣肉”、“腐竹”等等來招待他。欽差大臣天天只顧品嚐龍鄉的美食,龍鄉要改名的事差不多都忘記了。當地的官員和文人墨客、名門望族抓緊時間商量,想找到一個兩全之策。大家都想保留這個龍字而又不有違聖旨。有個道村的鄉紳就說,龍鄉水源缺乏。當年烏龍太子曾在道村開有一汶。此汶正好三分水口,不如在龍字左邊加三點水為“瀧”字。大家認為龍也是喜歡水的,聽後覺得很好。於是對欽差大臣說了。欽差大臣還在回味著龍鄉的美食,心情十分舒暢,很快就同意了。但他想了想又說,字是改了,但是讀音還是“lōng”啊要改。(注改為:還是“lōng”音啊,也要改。)大家覺得“瀧”字能保留有“龍”就很不錯了。至於讀音,可以改。但是改什麼好呢?又有人說,龍一般是喜歡結對出去遊玩的,我們當初叫龍鄉也是為了紀念青龍和烏龍這兩條龍的,就讀“shūang”吧。大家覺得“瀧”和“雙”同音,而“雙龍戲珠”、“雙龍出海”等詞語都有好意頭,都同意了。定下來後,欽差大臣也就回朝復皇命去了。其實字典裡“瀧”字可以讀“lōng”,就是這個原因。

現在的羅定,很多地方都有龍的痕跡,帶有龍字的地名甚多。如羅定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蔡廷鍇的故居羅鏡有龍巖,船步鎮有龍清巖,在信宜與羅定交界處有龍鬚頂,羅鏡水擺附近有“瀧龍鎖喉”,羅城附近有素龍(鎮內有烏龍衝)和雙東(雙東舊稱瀧東,取瀧水之東之意。雙東內還有雙豆,雙豆舊亦稱瀧豆),舊人委那裡風水大師稱其為“午龍返祖”。此外,還有會龍、烏龍圍、龍鱗、龍塘、龍骨、龍利等等。解放後,羅定也有很多地方以龍字命名,如龍城樂園、龍鄉樓、龍華車站、新龍宮、龍灣鎮等等。羅定人出去“走三行”(到外地靠手藝賺錢),也都稱作是“龍游”。

有些到過羅定的文人也提到過羅定的“龍”。當代文學名家熊育群的散文“青山斷處是瀧州”一文中就提到“清末蘭皋主人所寫的《綺樓重夢》,作為《紅樓夢》續篇,是一本風花雪月的章回小說,屬禁燬小說。他寫的是賈寶玉、林黛玉轉世投胎,仍在賈府重續前緣的事。如此虛幻的一本書,卻有極多的實事,書中就有龍龕巖洞的故事。這麼小這麼偏的一個洞,卻入得這部書中?書中也提到是一個叫龍飛的瑤民成立了一個烏龍黨,自稱烏龍太子。他竟然帶著幾萬人馬打進了肇慶府,打到省城。……羅定小小一個地方這一回竟然傳得這麼遠了!”小說《綺樓重夢》雖然大部分情節都是虛構,但當中所提到的羅定的地名,卻都真實存在。

羅定自古至今時時處處都有龍的影子,羅定人對龍一直都有很深厚的感情。這些都在暗示、提醒著人們,羅定與龍有著很深的淵源。

既然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晉朝人,都知道把羅定喻為龍的故鄉(龍鄉),那麼,作為現代的羅定人,就應該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把龍的故鄉建設得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