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入门(六)

学易入门(六)

观形察势原则。

清代的《阳宅十书》指出:“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其来脉气势最大,关系人祸福最为切要。”风水学重视山形地势,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

中国的地理形势,每隔8度左右就有一条大的纬向构造,如天山-阴山纬向构造;昆仑山-秦岭纬向构造,南岭纬向构造。《考工记》云:“天下之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禹贡》把中国山脉划为四列九山。风水学把绵延的山脉称为龙脉。龙脉源于西北的昆仑山,向东南延伸出三条龙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原,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入关中,至秦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每条大龙脉都有干龙、支龙、真龙、假龙、飞龙、潜龙、闪龙、勘测风水首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顺应龙脉的走向。

龙脉的形与势有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是远景,形是近观。势是形之崇,形是势之积。有势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势,势住于外,形住于内。势如城郭墙垣,形似楼台门弟。势是起伏的群峰,形是单座的山头。认势惟难,观形则易。势为来龙,若马之驰,若水之波,欲其大而强,异而专,行而顺。形要厚实、积聚、藏气。

在龙脉集结处有朝案之山为佳。朝山案山是好似于朝拱伏案之形的山,就象臣僚簇拥着君主。朝案之山可以挡风,并且很有曲趣之情。如《朱子语类》论北京的大环境云:“冀都山脉从云中发来,前则黄河环绕,泰山耸左为龙,华山耸右为虎,嵩山为前案,淮南诸山为第二案,江南五岭诸山为第三案,故古今建都之地莫过于冀,所谓无风以散之,有水以界之。”这是北京城为中心,以全国山脉为朝案,来说明北京地理环境之优越。

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有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

《绘图地理五诀》这本书,该书由清代堪舆大家赵玉材(字九峰)所著,它系堪舆典籍中的扛鼎之作。此书在纷乱繁复的堪舆典籍中,化繁为简,总括出龙、穴、砂、水、向五大原则。此书立论准确,讲解深入浅出,所以,此书一出,即在堪舆界引起地震般的震撼效应。并被后人例为堪舆界的典型教材,而广为流传。

地理五诀 ,哪五诀?就是龙、穴、砂、水、向。相应的活动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这几种概念,是中国古代风水中最为基本的范畴,其它都是从中发展衍化出来的。

1. 龙就是山的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寻龙首先应该先寻祖宗父母山脉,审气脉别生气,分阴阳。所谓祖宗山,就是山脉的出处,群山起源之处,父母山就是山脉的入首处,审气脉即指审祝山脉是否曲伏有致,山脉分脊合脊是否有轮晕,有轮有晕为吉,否则为凶。还有寻龙需分九势,九中龙势中有:回龙、出洋龙、降龙、生龙、巨龙、针龙、腾龙、领群龙。来龙就要山势曲折婉转,奔驰远赴。判断山形还有五星说、九星说等。五星就是金、木、水、火、土。九星就是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曲武、破军、左辅、右弼。

2. 砂就是主龙周围的小山,左边的砂叫青龙,右边的砂就叫白虎,前面的砂叫朱雀,后面的砂叫玄武;若根据风向又可分为上风砂和下风砂。主龙前面的砂山若近前便是案山,若远向,便是朝山。

3. 伴随山脉而行的河流便是水,“水随山行,山界水而止。”观水首要一条是观水口,水口本身有水流之处和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要封闭。接下来便是观察水的具体形态,要求“方圆平正”。

4. 穴分为阴穴阳穴,阳穴是指住宅所立地基。阴穴则是死者墓地。“穴”实际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官,这是中国古代的生殖崇拜观念的典型反映。

5. 龙、穴、砂、水虽然在堪舆学问中很重要,但这些都是建筑材料,能把这些建筑材料按图纸建成宏伟的建筑,最终则有“向”来决定。由于“向”在堪舆学中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掌握立向的学问至关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