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如果造反称帝,他会统一天下吗?

北斗星NO1


1864年7月19日,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攻陷太平天国都城天京,这意味着规模遍及16省,历时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正式宣告失败。曾国藩和他所领导的湘军立下了不世功勋,挽救了清朝提前结束的命运。

曾国藩对此感慨良多,历经12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将长毛剿灭,数次遇险,近乎丧命。书生从戎,建此大功。古往今来,寥寥无几。除了对胜利的喜悦之情,做为湘军的最高统帅,曾国藩想得更多的是湘军未来的出路问题。湘军是曾国藩于1853年奉旨在湖南建立的地方团练,原本是负责保境安民,征剿土匪的地方部队。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廷的正规军绿营征剿失利,不得以之下,才让不属于正规军编制的地方团练出省与太平军作战。

现太平天国都城已被攻陷,湘军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与价值,必须妥善安排出路,避免成为朝廷心腹大患。为此,湘军诸多将领,包括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水师提督杨岳斌等人私下向他建议,乘胜挥师北上,重整汉族河山,将鞑子赶出中原。

曾国藩对他们所提出的建议淡然处之,不置可否。实际上,早在天京攻陷前,朝廷已经对湘军有所防备,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明显的例子是,天京被重重围困时,朝廷命李鸿章率淮军赶赴天京,与湘军一起攻城。明面上是增加攻城胜算,实际上是不想让湘军独立大功,以此来制衡湘军一家独大。只不过由于李鸿章借故拖延,不愿与有师生之谊的曾国藩争此大功。

那么,如果曾国藩的攻占天京之后造反称帝,湘军能够一统天下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曾国藩虽是湘军统帅,节制四省军务,连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都归他指挥。但假如他造反称帝,真正能够指挥的军队人数并不算多。只有九弟曾国荃的吉字营五万余人、鲍超的霆字营三万余人和湘军水师三万余人是他真正的核心力量,合计约十一万人左右。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都不会听他调遣。此外,朝廷用来制衡湘军的军队也不少,南面有驻守和州的德兴阿,防备湘军南下;北面,僧格林沁重兵集结安徽一带,防备湘军北窜;西面有湖广总督官文扼守武昌,防备湘军西进;东面有绿营冯子材部驻守镇江。

东南西北四方钳制,湘军被困在南京一隅,无法动弹。当然如果曾国藩造反称帝,这几支部队只能围困一时,湘军肯定是能够冲破封锁,挥师远征的。可问题在于,湘军将士真的愿意为了曾国藩的称帝野心而浴血奋战吗?湘军经过12年的征战,暮气已生,军纪败坏,战斗力大不如前。只是因为太平军腐化堕落的更加迅速,才被湘军处处击败。退一步来说,即便湘军能够击败朝廷的调兵遣将,曾国藩妄想称帝,还要与同属湘军一脉的李鸿章淮军和左宗棠楚军一决高下,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曾国藩身受三朝厚恩,平生以理学名臣自居,最注重一生名节。剿灭长毛使他立下不世功勋,创开国二百年未有之伟绩。放着好好的朝廷柱石重臣不做,反以乱臣贼子的身份起兵兴乱,而且极有可能步吴三桂的后尘,曾国藩当然不会选择走这样一条道路。

因此,他主动提出裁撤湘军,自剪羽翼,又请停解各省厘金,以示决无拥兵自重之意,成为历史上少数功高盖主而得善终之人,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谥号“文正”,后世称为“曾文正公”。


历史茶坊


曾国藩造反失败的可能性大。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此时湘军虽然号称有40万,但是要造反还是会失败的。

首先,这40万湘军其实真的曾国藩能直接管辖的,不过10多万,其他的都是左宗棠等人控制下,而这些人和曾国藩关系并不好,如果要造反,未必会跟从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淮军,虽然此时淮军数量只有6、7万人,比湘军少的多,但是李鸿章注意引进西方新式武器,淮军的洋枪洋炮装备数量大大高于湘军,战斗力并不弱。

其次,在消灭太平天国以后,湘军也步入了迟暮阶段。曾国藩当初支持李鸿章自立门户,就是觉得湘军连年征战之下,已经失去了当初的朝气。假如说还有太平天国这个对手,湘军在掠夺战利品这个欲望的趋势下还能一战,那么等到打下天京,湘军上下很多人满足于已经获得的财富,都希望回家享福,军心已散,此时造反,湘军自己内部也会有很多人不愿意参与。

第三,湘军虽然剿灭太平天国立下的大功,但是长期征战,湘军需要的粮饷大多来自就地征募和周边省份的支援,地方上对此都视为负担,所以湘军和地方上的关系并不好。比如江西巡抚沈葆桢就多次希望可以减少对湘军粮饷的供应,一度还说要断了湘军的粮饷供应。得不到地方督抚的支持,湘军也是难以长期支持的。

清政府还有一定的军事力量。此时僧格林沁等人还活着,清政府手里还有一定的机动部队,加上中央政府的权威,还是能拼凑出一支起码数量上比较客观的军队,在湘军内部不稳,外援缺乏的情况下,并不好对付。

所以如果曾国藩真的造反的话,估计失败的可能性大。







不沉的经远


不可能造反、1左有楚军李有淮军、就这两人就够曾国藩喝一壶的,在说湘军,军心已经乱了,打了那么多年仗,该发财的都发了、都想着回去置地盖楼纳妾享福。在说慈禧是傻逼吗?不是慈禧是女强人、就在湘军合围天京之时,清廷就以种种借口调动其他军事力量,在长江中下游屯着兵看曾国藩的动作了:僧格林沁屯兵皖鄂交界之处,冯子材、富明啊把守镇江、扬州,官文驻扎武昌。这样的阵势意图昭然若揭,慈禧想针对的不是太平军,而是曾国藩。一旦曾国藩有造反的倾向,马上就会遭到早就准备好的清军的围攻。2自身原因、曾国藩严以律己、做事谨慎立志要做圣贤、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试问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造反。再者,信奉孔孟的人,都讲求做忠诚孝子,他们看重身后名声,像反叛朝廷这样的大事,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一旦不能成功,一世英名也就毁了。如果曾国藩造反首先要拉拢左宗棠和李鸿章。然后可以直接北伐,领兵北上进入两淮、山东西部。那里民风彪悍,进去后可以一呼百应。随后直接攻占北京一统天下。但我个人认为综合以上两点曾国藩是绝对不会造反的.即使造反也会有人平乱、国家再次限于战乱百姓再次限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曾国藩不愿看到的、也是他坚决不会做的事。





老张头zh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晚清人物。(约570字,阅读需时3分)

曾国藩如果造反,结局可能就是一败涂地,更别谈一统天下了。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也是被后人认为是力挽狂澜拯救清政府的人,骂他的人称其为“曾剃头”、“伪君子”,夸他的人称其为“圣人”。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他造反称帝会不会统一天下呢?笔者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曾国藩敢造反,等待他的结局很有可能就是被打败。

曾国藩势力最强盛的时候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过后的头几年,这也是大家认为的曾国藩最有资本造反的时刻。但是,那个时候曾国藩虽然为湘军统帅,但真正能掌控的兵马只有自己的亲弟弟曾国荃统帅的五万人,至于左宗棠等人的湘军,曾国藩不见得指挥得动,如果曾国藩造反,这部分人可能是坐山观虎斗,至少不会马上听令于曾国藩。另外,当时李鸿章的淮军也壮大起来了,当初进入上海时,淮军才6500人,如今已经壮大到数万人,而且武器装备上比湘军好,这支部队由李鸿章控制,根本就不会听令于曾国藩。如果天下要换一个人来当皇帝,凭啥是曾国藩?李鸿章跟着曾国藩造反风险太大,而且就算是成功了,李鸿章也不过是一个臣,而现在李鸿章也是满清的臣,何必冒此风险呢,李鸿章不傻。


另外,当时捻军和太平军余部结合在一起,气势汹汹,连清军中最能打的增格林沁都丢了吃饭家伙。西北又有回民起义,且愈演愈烈,曾国藩无论是造反当皇帝还是当满清的臣子都要面临这些敌对势力,所以他就算是造反也很难统一天下。


两分钟进入历史现场,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曾国藩倘若想称帝,在我看来简直易如反掌。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有二:其一,太平天国被灭之时他已经大权在握,而清政府的八旗军早已损失殆尽,唯一剩下僧格林庆尚有一点战斗力,但绝不是湘军的对手,其他镶黄旗等部队财于太平军,而太平军又败给湘军就是直接的理由依据。其二,清政府腐朽无能不光天下百姓恨之入骨,其清朝官员都对其失去信心,连左宗棠这等大臣都劝他称帝,倘若从之,淮军李鸿章铁定又是曾国藩的嫡系部队。晚清四大重臣三个都倒戈了,剩下同为汉人的张之洞必然跟随。天下汉人恨满族欺压久矣,曾国藩若旗号一打,必定誓死追随,天下哪有不得之理?


携一壶浊酒伴君归


曾国藩如果造反是有机会成功的,但必须克服他的性格弱点。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造反的优势和可能性。


造反,他可以的!

曾国藩的哲学思想自成体系,影响深远,可以说,他的思想就是一个“小王国”。然而,要从“思想王国”的“智者”走向“离经叛道”的“叛国者”,他必须改变格局。


从忠君爱国的角度,曾国藩可谓是“低调奢华有内涵”。但要造反成事,必须放弃他“圣人”的姿态,创立“曾氏学派”,并诞生自己的“建国思想”和“理论体系”。他可以融会贯通当时兴起的各种学说和西方思潮,曾国藩完全可以做到独立的“治国思想”和政治主张。


从他留给后世的《曾国藩全集》和《曾国藩家书》足以证明,这些理论阐述已经为他成事储备了意识形态的财富,并具有“建国思想”的雏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评价概括性地说明,他已经具备了另立山头的“政治智慧”。

胆小,他难成事!

很多人惊讶于他的理论高度,不能不说,他是满清一朝300年中最出色的汉官,无人可及,被满清推崇为“圣人”,成为儒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令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没能让他跳出传统儒家“忠君思想”的磕绊束缚,如同牢笼一般把他包围着,他根本“逃”不出这个窠臼,自然也就无法腾挪跌宕地大展拳脚,大干一场!而他最终也没能完成他的“创世学说”,从这一点来说,他完全没有达到对手洪秀全的胆识和高度。


不得不说,其人在思想造诣、学识上,是技高一筹的,甚至于有清无人可与其比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被他融会贯通,他的学生李鸿章更是对他顶礼膜拜,并深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必须注意,他只是把传统儒家的“平天下”抱负发挥到了极致,却不敢“越雷池一步”,升腾出“治天下”的“野心”。

他深知自己不是君王,他不敢那样做,即便有那么一闪而过的想法,他也必须把这种“欺师灭祖”的“异想天开”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这一点来说,他的奴性过早地暴露了出来。不仅仅是对太平天国的革命者们“狠”,对自己也算“狠”,这也应了那句话,“性格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他的胆小性格,害了他!

心虚,他杀错人!

他渊博的知识和极具深度的涵养,就是对手也望尘莫及,这也正是太平军统帅李秀成即便在已然成为其阶下囚的不利处境下,仍然寄希望于他能造反,并从骨子里愿意跟随他打天下重要原因。

在《李秀成供述状》中,全文五万多字,竟然有两万字劝说他如何成就霸业,一统天下。

这些洞穿曾国藩内心的文字,从曾国藩的成就、学识、影响力和军队战力、规模、人心等各种影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把一番蓝图伟业为其清晰地勾画出来。李秀成为其描绘的愿景竟然是那样的真实,栩栩如生,令人身临其境,以至于他的幕僚们也无不佩服李秀成的远见卓识,对其过硬的军事素质和思想肃然起敬。

也正是李秀成的这番高谈阔论,令曾国藩毛骨悚然。自己的对手都能这么透彻地看穿自己内心,朝廷还不能看明白吗?老佛爷慈禧是那么好忽悠的吗?一想到自己身陷囹圄,灭门九族的下场,曾国藩浑身都是冒着凉气。

他以李秀成供述文字凌乱无序、需要重新誊写为由,将其中不利于自己的接近两万字内容的李秀成供述果断删除,只留下了今天我们还能从中窥斑推豹的李秀成对太平天国失败的分析等三万多字,里面也刻意保留了李秀成对曾国藩的“恭维”,这绝不是溜须拍马,而是李循循善诱地“请君入瓮”引子罢了!如同一副良药还需要药引子一样,李秀成是拿捏得恰如其分的。

如果曾国藩有野心,但凡有一点点曹操的政治抱负,效仿赵匡胤黄袍加身,就不会草率地杀掉李秀成!而李秀成也试图效仿姜维,妄想策反曾国藩,可惜他失算了!而曾国藩把一个帅才、难得的军事人才除掉,其实也就是断掉了自己举事的可能性!

晚年的曾国藩已经嗅到了满清落幕的宿命,他既惧怕未来新兴势力的“清算”,又怕守旧势力的发难,甩锅找替罪羊,临终前叮嘱家人,对李秀成自述中涉及“策反”的内容守口如瓶,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卓尔艾米


曾国藩造反称帝,唉,只要看过曾国藩家书的人无不感慨曾国藩的人品实属罕见。

古人最主要的事,第一立品,第二扬名,第三著书立说。

至于当皇帝,只能仰望天命。

曾国藩确实是有实力称帝,不仅是他这么认为,而且清廷也是这么认为,如此明显,清廷会漠视甚至无视?

不可能的,所以曾国藩的家书阅读对象不是家人,而是清廷。

利用家书管道表明心迹。

尽管如此,清廷依然不会放松对曾国藩的戒备,因此曾国藩只要动了称帝歪脑筋,或者有点小动作,恐怕立马遭到虎视眈眈的清廷攻击,哪怕当时已经属于清朝末年,但解决曾国藩还是有把握的,否则革命也不会那么坎坷。

见好就收,曾国藩便是这样决定了自已的人生道路,成为一代名臣,著书立说。

再比对一下和曾国藩处境差不多,但至少称帝的袁世凯。

呵呵,想象一下,二人位置对换,曾国藩是甘于当总统呢?还是走袁世凯的道路?

我认为曾国藩是会乐于当总统,决不会去称帝,毕竟袁世凯选择的后果就足以证明,即使清廷完蛋了,但贸然称帝,哪怕手中大权在握都是失败的。

曾国藩的智商理应在袁世凯之上。


鸿哥iouyh福小铺


造反不是嘴一张就成了,首先要有武官班底,唐太宗有凌烟阁,朱元璋有常遇春徐达等,共和国还有十大元帅十大将呢,曾国藩有啥?除了一支屡败屡战的湘军,老曾自己都差点跳河,别人啥水准一目了然。

其次要有文官集团,真没听说曾国藩手底下有哪个是文采出众堪做首辅的人物。

第三就是民众支持,曾国藩外号“曾剃头”,就这外号就明白老百姓对他的态度了。

武将不成器,文官没成形,老百姓又不支持,他造个屁的反!更何况内部还不稳。所以他最好的结局就是被“卸磨杀驴”,功高震主啊,能有几个有好下场的?死后谥“文正”,那是跟范仲淹,欧阳修这类大牛齐名的,足见清廷对他的态度:“死了啥都能给,活着,呵呵,削他!”


老夏说


我觉得曾国蕃能成功。我不大赞同曾国藩直接掌握的兵无多少就不能成事想法。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只身逃走。身边不过后结识的陈宫一人。后不满意曹操滥杀无辜,宁吾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言行,也逃走了。但曹操只身回到乡里,散尽家财,振臂一呼。竞聚各路诸侯对董卓群起而攻之。最后终于取得统一北方几乎平定天下大业。假如天如人愿。曹操不早死去,以曹操才能一统天下还轮不到司马氏。所以人多寡不是成功主要因素。曹操起兵举事是生动例子。刘备当初兵不过千,将不过刘,关张。但不也创造帝业了。所以得民心得天下。当时洪秀全振臂一呼,集所有汉人跟着反清。当时天下人汉族占多数,人心向汉,都想驱逐满清势力,恢复大汉天下。实现富国强兵梦想,有识之士大有人在。而曾国藩有利条件是汉族大地主出身。必定汉人。如举义举不愁没有军源,况自己也直接掌握部分铁杆兵力。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只要举事汉人定会风起云涌支持他。但可惜。他丰建忠君思想太重,只能受制于人。因为当时满清王朝起义风起云涌,外患不段,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了。不难成功。只可惜曾国藩忠君勤王思想太重。宁为牛后,不愿鸡头。虽成功攻灭太平天国。加官进爵,但终受制于人,可见成功与否与兵力多少无关。倒与有没有雄心壮志,心怀天下百姓有关。如有壮志,即使陈胜,吴广贫民出身,也能干番事业。而曾国藩正缺少那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一心维护丰建剥削阶级利益。走向反人民一面。反对大汉民族,助纣为虐,坐失良机,可见曾国藩并不是特别另人佩服。


北侠之女


既然是如果,我们就假设他起兵称帝造反。再看一下当时主要的敌我态势。

国内情况:

支持者:湘军。

反对者: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清廷的其它队伍。

此时的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后,经过不断的兵员补充、装备更新已经不是当年那支叫花军了。绝对实力已经超过了湘军。经太平天国叛乱后,全国损失了三分之一人口,谁再叛乱必然引起众怒,共同讨伐。参考黄巾之乱、董卓乱政之后的袁术称帝。

国际情况:

洋人感念李鸿章拼死维护上海租界安全,对淮军的支持格外卖力。加上前面被太平天国忽悠了一把。曾国藩称帝吹的再好,饼画的再大,洋人在前期也只会观望,不会给太多支持。

综述:称帝有机会,但很渺茫,风险巨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