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凉薄丶轻叹世间多变145537084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些原本都曾是当世名将,却都在安史之乱期间白白丢了性命,搭上了自己的一世英名。说到底,三位名将的惨死,也并非安禄山有多么彪悍,主要是唐玄宗在背后瞎掺和,最终自毁长城。

封、高二将,虽然起初轻敌,平叛受挫,但实为被冤杀。

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也很震惊。这个安逸许久的老皇帝,多少有些慌了手脚。当时,封常清口气很大,对唐玄宗说平叛易如反掌。结果,唐玄宗大为赞赏,当即命其为范阳副节度使,带着兵马去平叛。

与封常清一起被派往前线的,还有高仙芝。当时,高仙芝出任副元帅,领兵东征,进屯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在排兵布阵上,高仙芝在后方,封常清在前线,两支军队相互策应。

然而,由于封常清有些轻敌,导致前几次交战接连失利。关键时刻,封常清和高仙芝做出商议,决定由高仙芝镇守潼关,打算避敌锋芒。封常清深知唐玄宗多疑,还特意回朝,打算面陈,想唐玄宗解释。

结果,唐玄宗得知前线失利,军队又主动撤回潼关,大为恼怒,加之宦官从中挑拨,随即便令人将封常清给斩杀了。与封常清一起被杀的,还有高仙芝。

初次交战虽然失利,并不意味着封、高二将就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封常清、高仙芝认清形势后,已经及时作出调整,在避敌锋芒的同时,扼守潼关,再伺机平叛。可是,没想到的是,两位猛将就稀里糊涂地被唐玄宗给杀了。

哥舒翰虽然老病,但守住潼关也并非没有可能。

在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后,唐玄宗又想到了哥舒翰。当时,哥舒翰年迈多病,已经在长安家中休养。可是,唐玄宗打算借助哥舒翰的威名,吓一吓安禄山,硬是逼着哥舒翰做了天下兵马副元帅(正元帅由太子李亨挂职)。

哥舒翰带兵出征,唐玄宗给了他临时招募的十几万乌合之众。鉴于此前封常清、高仙芝的教训,哥舒翰当即就选定了以守为攻的办法。因为,安禄山的叛军缺粮,根本不可能长期消耗下去。

在潼关交战时,哥舒翰曾经几次打退了叛军的进攻,形势也逐渐好转。可是,杨国忠不愿意看着哥舒翰立下大功,而唐玄宗也不断狐疑:明明打了胜仗的哥舒翰,怎么就不乘胜追击呢?

结果,由于唐玄宗的猜忌,哥舒翰只好硬着头皮出战,最终中了埋伏。经过一场殊死拼杀,唐军大败,死伤无数。哥舒翰勉强收拢残余部队退守潼关,却被自己的手下出卖,最终落入敌手。

从当时的形势看,叛军进退维谷,并不占优势。

此前的几次交战表明,叛军要想攻破潼关,是十分困难的。更为重要的是,安禄山之所以猛攻潼关,正是因为形势太过危急。因为,唐朝军队在黄河北岸的攻势太猛,使得安禄山十分被动。

唐玄宗虽然昏庸,但在平叛的问题上,还是很坚决的。此前,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颜杲卿、颜真卿等便已经着手抵抗,而唐玄宗又派出了李光弼和郭子仪前往围剿。

抛开颜杲卿、颜真卿这些武装不谈,李光弼、郭子仪这两位,都是当时的一流将帅,他们分别任河东节度使和朔方节度使,从井陉口攻入河北,此后当地百姓也纷纷响应,一同与叛军鏖战。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史思明的军队也没能占到便宜,甚至连史思明自己,都吓得丢盔卸甲。叛军元气大伤,加之粮草紧张,使得安禄山不得不孤注一掷,拼死攻打潼关,企图进逼都城来促使唐玄宗屈服。

可以说,就当时的形势来讲,即便唐朝军队不能在短期内平叛,但要守住潼关,并不断削弱叛军,还是非常容易的。只可惜,唐玄宗晚年太过昏庸,又好大喜功,容易受宦官挑拨,接连痛失几位大将,还弄丢了潼关。


史海烂柯人


在洛阳城下,安禄山就已经没办法前进了,跟他的手下说,你们跟我说造反能成功的?结果呢?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如果皇帝派去平叛的武将,都想着造反,你怎么办呢?

很多人一看到唐玄宗、唐肃宗不信任武将,用太监、文官做监军,太监文官带兵打仗,就觉得这俩昏君,如果信任武将多好啊。

问题是,如果信任的结果就是武将不听调遣,那谁敢信任呢?

唐玄宗让哥舒翰去潼关抵挡安史叛军,结果哥舒翰想着清君侧,要知道,安禄山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的,吴楚七国之乱、燕王朱棣也是清君侧口号造反,清君侧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造反了。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干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干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王思礼对哥舒翰说,我们清君侧吧?哥舒翰没答应。

但是,有人就向杨国忠告密了,杨国忠于是跟李隆基说,“现在你的命在潼关守军手里啊”,李隆基遂新募军万人,屯兵霸上,表面上是防賊,实际上防着哥舒翰造反,哥舒翰知道后很害怕,知道是提防他的,于是派兵把这支军队强行收编了。

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呢?这跟造反没什么区别了吧?

只是因为最后唐肃宗继位,必须把唐玄宗写成昏君,所以淡化了哥舒翰反叛的事实。

很多人把“安史之乱”归咎于唐玄宗的昏庸,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不忠,

但是呢,论谁拥有安禄山的权力,他都不会听话的,甚至造反的,

要知道,功臣和反贼,通常只有一线之差。

安禄山形象不好,只是因为他们造反了,并且失败了,并不是他们人品比别人差,要知道,河朔三镇的老百姓,称他们为四圣,给他们立庙祭祀。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新唐书》卷一二七,列传第五二,《张弘靖传》:“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

其实,安禄山不是唐玄宗最受器重的人,王忠嗣才是,王忠嗣可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啊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忠嗣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只是,王忠嗣也不听话了,就罢免了他,

后来平叛的将领,如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名将,他们江湖地址一点不比郭子仪低,但是呢?他们都不听调遣,或者直接造反。

唐德宗时,让泾源节度使带兵平叛,结果因为伙食不好,就发生了“泾源兵变”。而且,皇帝的禁军在旁边看笑话,无一人至,只有太监跟着他。

所以,安禄山等人,只是不听话的武将代表,其他武将跟安禄山是一丘之貉,都不听话

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是安禄山,那将很容易就平定了,

但是,如果所有武将都不听话,都是潜在的反贼,平叛就困难得多。


南朝居士


安禄山攻陷洛阳,往长安进攻。无论是封常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都认为应该固守潼关。但是,唐玄宗不但杀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还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关进攻安禄山。结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禄山设定的圈套中,惨败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残兵,再次固守潼关的时候,手下的那些将领却叛变了,把哥舒翰抓起来,绑在马腹上,向安禄山投降。潼关失守。

(唐玄宗剧照)

那么,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让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关,最终能守住潼关吗?

我们先来看看,潼关为什么会失守?

潼关失守,从客观上来说,哥舒翰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哥舒翰在出关之前,是“恸哭出关”。其实,就算哥舒翰不满意唐玄宗的做法,认为不应该出关,但他也不应该“恸哭出关”啊。这么一做,事实上先就认为会打败,对士兵的士气是有影响的。其二,哥舒翰已经识破了安禄山的阴谋,知道安禄山是用老弱残兵引诱,然后设下埋伏包围。这一点,他在给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讲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关,也得讲究些策略,为什么还有落入安禄山的圈套之中呢?

当然了,哥舒翰要负责任,但不应该负主要责任。潼关失败,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错误也至少有两点。

一是滥杀大将失人心。

封常清为什么守不住洛阳,很简单,他虽然在洛阳招募了六万人,但都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没有战斗能力。在军队战斗力不强的情况下,依靠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其实是非常恰当的,所以他不该被杀。而高仙芝的被杀就显得更冤枉了。尤其是边令诚诬陷他贪污军粮。当时,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来,问那些士兵,说他贪污,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这种情况下,边令诚还要杀高仙芝,可以说,这样的举措,大失人心。

后来哥舒翰战败后,他手下把他绑在马腹上,前去投降安禄山,就是唐玄宗滥杀大将已经失去人心的表现。

(哥舒翰剧照)

二是贸然出击以弱敌强。

唐军弱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军队都是临时募集起来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安禄山强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的军队都是正规军,而且在边关镇守多年,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唐玄宗认识不到这一点,偏偏要用自己军队的弱项,对付安禄山军队的强项,那不是以卵击石吗?

反过来,唐军的强项是潼关,安禄山的弱项是没有强力的据点。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复讲的,就是以自己的强项对付敌人的弱项。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如果当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与哥舒翰,放手让他们守潼关,潼关能不能守住呢?

我认为,肯定是能够守住的。

其一,潼关经营多年很坚固。

秦朝当年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有个函谷关。西汉武帝的时候,把函谷关往动迁移了一段距离。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废掉函谷关,设置潼关。从此后,潼关就是定都长安的朝代着力打造的一个防御设置,目的是确保皇城的稳固。

所以,潼关是非常坚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实际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认为潼关可以守住,其实唐玄宗本人也认为潼关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击,其实所担心的并不是潼关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觉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关,太慢了,不能很快消灭安禄山,他心里着急。

(高仙芝剧照)

其二,各地勤王部队正陆续到达。

其实,唐玄宗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着急,只要固守潼关,不让安禄山向前挺进一步,他们的任务就算达到了。等着郭子仪、李光弼、张巡他们把队伍集结起来,赶到京城勤王的时候,那时候安禄山就会腹背受敌。要打败安禄山,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唐玄宗骄傲自大,就算安禄山打到家门口时,他也没有对国内的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没有看清楚他的军队有多么弱,反而一味地催促哥舒翰等人出兵。

其三,固守潼关不会打成持久战。

唐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他们出击,其实还有一个担心,是怕安禄山变得势大,和安禄山的战争变成持久战。

但实际上,虽然哥舒翰在潼关已经守了半年,但绝不会继续守下去。一是因为安禄山本身其实治军不严,对士兵缺乏约束,士兵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这样其实是很不得民心的。二是因为安禄山粮草很存在问题,他不可能拖得太久。三是安禄山当时还急于称帝。因为他要做这件事,因此自然就会松懈。等到安禄山松懈后,哥舒翰等人必然会寻到反击的机会。四是安禄山当时的身体很差,也就是个行将就木的人。只要安禄山出现意外,反击的机会更是很快就会出现。

所以,潼关不但该守,能守,守得住,而且,守住潼关,也是发动反攻最重要的前提。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张生全精彩历史


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的一场关键战役,安史叛军凭借这一战,攻破潼关进入关中,随即攻陷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出京师。本已好转的平叛形势急转直下,使安史之乱延续了长达八年之久。而潼关之败,老迈昏聩的唐玄宗应负最大的责任,他的干涉,导致潼关守军几乎全军覆灭,唐军三大名将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由此也引发了后人的猜想,如果唐玄宗不干涉,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参战将领的背景

既然要分析潼关之战和安史之乱,那就避免不了对这些参战主要将领的分析对比。唐朝政府一方,在前期主要的将领是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当然后来大放异彩的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已经开始登场亮相。而安史叛军一方则以安禄山为核心,史思明也开始崛起,但是潼关一战安史叛军一方的前线指挥官则是崔乾佑。

  • 封常清:他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在高仙芝入朝之后,他基本上是安西和北庭两镇节度使,可以说是独挡一面的名将。安史之乱时,六十五岁的封常清正好入朝拜见唐玄宗,于是作为唐庭最有名望且身体健康的名将他被安排统兵出征平叛。

  • 高仙芝:作为封常清的上级,高仙芝是唐朝边镇名将,他在西域北庭和安西两镇担任节度使多年,只是因为怛罗斯之战的失败,他被解除节度使之职,回到京城任职,安史之乱爆发时,他被封为密云郡公,在封常清受命出征之后。高仙芝以副帅的身份协助唐玄宗第六子荣王李琬领兵出陕郡平叛。

  • 哥舒翰:他是安史之乱前,唐朝西部边军中最具威望的将领,曾担任河西、陇右节度使。与安禄山一样因军功被封王,两人也一直是死对头,一东一西堪称当时唐军中最具实力的人物。但是哥舒翰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几个月,在入朝面圣的途中突然中风,从此留在京城养病,在唐玄宗听信谗言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之后,哥舒翰在唐玄宗的强求之下,不得不领军到潼关抵抗安史叛军。

  • 安禄山:安史叛军的核心和领导者。他在发动叛乱前,已经兼任卢龙、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帐下统兵将近二十万,是当时控制边镇和掌握军队最多的节度使。常年是唐朝东北边防的最高统帅。

  • 其他诸如史思明、崔乾佑、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都还只能算后起之秀。其中崔乾佑在后期证明他除了在潼关之战中发挥超常之外,总体能力要比上述几人都稍逊一筹。

综上,在潼关之战中,唐朝政府和安史叛军都是名将坐镇,因而如果没有唐玄宗的横加干涉的话,唐军大体在临阵指挥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

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处境

要分析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人能否在潼关挡住安史叛军,就要从潼关之战前后安史叛军的军事行动和处境去分析。

  •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因为唐朝内部已多年不见兵戈,防御能力极差,且安禄山帐下都是边军悍将,常年在东北边境作战,而且有许多战斗力强悍的胡人参与。因此安史叛军一路席卷而下,一个月就从范阳(今天北京和保定附近)打到了唐朝的东都洛阳。


  • 而此时受命东征平叛的封常清正在东都负责防御,但是他所统辖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面对训练有素的安史叛军,封常清毫无还手之力,瞬间就被击垮。封常清只得率领残部向西退却。

  • 向西退却的封常清在路上遇到了老上级高仙芝,他马上告知高仙芝,安史叛军骁勇善战,他们统领的临时招募的部队根本不可能在野战中获胜,必须立刻退防到潼关。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安史叛军,再作打算。

  • 两位经验丰富的名将当机立断领兵退回潼关,而此时安禄山却犯了个错误,或许前期的顺利推进,让他觉得他手下的兵马已经天下无敌,因此他暂缓了进攻,而是在洛阳准备登基事宜。这也给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重整旗鼓的机会。

  • 而这一停顿就让安禄山尝到了苦头,等到他想起要向关中进攻的时候,唐军已经在潼关做好了布防,安史叛军面对潼关天险也是无可奈何。即使唐玄宗听信谗言,临阵斩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安史叛军都未能攻破潼关天险。

  • 而此时安禄山分兵向东南方向扩地,虽有所收获,但也遇到了抵抗。最致命的是郭子仪开始领兵东征,他从朔方军镇出发,开始于安史叛军在山西一带作战,不久由分兵一部交给李光弼,两路出击,安禄山留守在范阳老巢和占据河北的军队被郭、李两人多次击败。安史之乱后期的叛军领袖史思明更是被打得步行逃生。而河北等地的州县也大都组织义军在颜真卿等人的带领下,杀死叛军守将,配合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的军事行动。

  • 到公元756年五月间,安史叛军向西被堵在潼关城下,无法逾越。而洛阳至范阳的联系也被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以及颜真卿的义军切断。史思明等人退保范阳老巢无力再战,而向东南略地的安史叛军又被张巡等人阻截。

  • 而此时坐困洛阳的安禄山实际上已经非常慌乱,他甚至将高尚、严庄等主要谋臣臭骂一顿,吓得他们几天不敢见安禄山。同时在唐玄宗出昏招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的前夕,安禄山已经在计划放弃洛阳,回救范阳老巢了。由此可见安禄山当时的处境已经非常不妙,而唐朝政府的平叛形势已经大为好转。只要坚持正确的战略,或者说再拖延数月,安禄山可能都要自己主动撤兵,安史之乱短期内平定的可能性也就非常之大。

综上,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的话,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能力和个人健康状况,配合潼关天险,他们大概率能够守住潼关,毕竟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仅仅用了一个月,而潼关则在临阵斩将换帅的情况下,依旧坚守了半年,如果不出关作战,被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袭扰的首位不能相顾的安史叛军将基本没有可能攻破潼关。

而潼关如果不破,安禄山困守洛阳附近,范阳老巢的史思明等人也被打的不敢再战。断绝了联系的安史叛军将陷入被分割包围的困局。而唐军则将立于不败之地,凭借正统的名义和全国的资源优势击败安史叛军。


围炉品茗人


我是闲翻古书笑谈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安史之乱之所以打了那么长时间,大唐的这几位皇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他们消灭的唐军远远高于被叛军消灭的。

高仙芝,山地之王,率领2万多安西军纵横西域,所向无敌,虽然在怛罗斯之战中由于仆从军突然叛变而被阿拉伯人击败,但是也震慑住阿拉伯人东侵的野心。

如果不是因为补给问题,唐军不可能在西域驻扎重兵,天知道高仙芝能打到哪儿,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最著名的将领了。

封常清原来是高仙芝的副手,俩人珠联璧合,配合默契,高仙芝的军功章得有他一半。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获罪,封常清接替了高仙芝的职位,所作的就是一件事:练兵,憋着打回怛罗斯把场子找回来呢。如果没有安史之乱,这事儿是个大概率事件。

哥舒瀚,著名的“哥舒夜带刀”,原来是王忠嗣的部将,王忠嗣这个唐玄宗的养子获罪被自杀之后接掌了陇右节度使,郭子仪等人都是他的部下。是一位在帝国边疆战斗多年的宿将,经验丰富。

顺便说一句,如果王忠嗣不死,吓死安禄山也不敢造反啊,唐玄宗自毁长城,就是因为王忠嗣和李亨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惧怕王忠嗣逼宫,晚年唐玄宗这脑子是进水了无疑。

当时唐玄宗自大的认为可以反击出去,但是多年来强枝弱干的结果就是中央军系根本就打不过边镇强兵,而且人数还不足,好多都是刚招募的新兵,出去打野战根本就是胡闹。

但是唐玄宗不这样认为,又听信太监的谗言,根本不听这三位名将的死守潼关的正确意见,就因为不肯出兵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逼得老哥舒没办法,只好出战,结果一场惨败。

其实当时只要潼关守住了,强大的陇右军团抄安史叛军后路,安禄山顿兵坚城,进退失据,除了败亡再无其他可能了,叛军自己就心虚,一旦受挫很容易散摊子。

结论很明显:如果唐玄宗不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或者在杀了他俩之后明白过来,听哥舒瀚的,安史之乱很快就可以平定,不会造成那样大的破坏。


闲翻古书笑谈历史


如果唐玄宗不干涉,唐朝任何一个将领都可以守住潼关。

从古到今,潼关的几次失手原因都相当一致,就是守军主动出击,被东边的敌人打了埋伏。

事实上,潼关是非常坚固的一道关隘,只要守军不出击,敌军很难从东边打过来。 唐朝的哥舒翰,明朝的孙传庭,都是潼关守军主动出击最终被消灭的反面典型。


这两个悲剧人物,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被自己的皇帝逼着出兵的。

安史之乱中潼关的陷落与封常清高仙芝的被杀,不是军事问题,而是纯粹的政治问题。

封常清,高仙芝都是唐玄宗时期的名将,不过他们与安禄山不同。安禄山主要负责防御北方的敌人,而封常清和高仙芝主要负责西域。

高仙芝是为唐朝打通西域局面的第一人,是唐朝在西域地区的首席节度使。而封常清是高仙芝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个人在西域战功赫赫,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就是由高仙芝指挥的。

所以在安史之乱初起的时候,唐玄宗首先想到的就是西域的这两名干将。他急令封常清,高仙芝出任平叛总指挥,负责保卫东都洛阳。


但是,由于事先没有做任何准备,而且命令催促的非常急,两个人是只身来到长安。仅带了少量的随从。他们在西域指挥的精兵——安西军,根本没有跟着他们来到长安。

唐朝虽然强大,但是唐朝的军事制度很成问题。简单的说就是外重内轻,边疆的军队非常精锐,而由于国内多年没有战事,内地根本没有部队可供调用。

封常清和高仙芝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叛军是安禄山手下范阳边境军组成的,这些部队都是久历战阵的精兵。他们从北方边境南下,而内地的各个州县根本没法抵抗,因为各州县没有任何地方部队可以抵抗叛军。所以当唐玄宗命令封常清和高仙芝去保卫洛阳时,两个人手下根本没有军队。


再厉害的将领,没有军队也只有束手就擒的份儿,封常清和高仙芝到了洛阳以后,不得已之下,只能打开洛阳的官仓,招募了一些洛阳城内的百姓。

洛阳是个大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两个人打开仓库之后,招募了超过六万人。

可是人数多却并不代表有战斗力。

暴民不能当做军队,就像建材不能叫做房子。

这些未经训练及发给武器的平民百姓,在安禄山的叛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一触即溃。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造反,十二月渡过黄河。十二月初一,高仙芝和封常清从长安出发前往洛阳,抵御安禄山,而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就在汜水关被击败,两天洛阳就被安禄山占领,两个将领在大败中仅以身免,几乎丧命。


从洛阳败退后,两位将领并没有在关东地区多做停留,而是采纳了封常清的建议,收拢败兵,一路撤进潼关。

之所以要进入潼关,因为叛军当时在关东地区势如破竹,仅仅用几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大片土地。封常清和高仙芝手里没有军队,连洛阳都守不住,在其他地方就更不可能获胜,所以两个人采取了理智的方法,直接退入潼关,依仗天险抵御叛军。

潼关从隋朝开始经营,作为长安最重要的门户,潼关被修得异常坚固。加上有山河之利,地形险峻,让潼关极其的易守难攻。

虽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手下没有精锐部队,但是当他们到达潼关的时候,从关东来的败兵和关中来增援的部队也已经达到了10万人之多。依靠着这些部队,他们成功抵挡了叛军的攻势。将叛军抵御在了潼关以东。


但是,唐玄宗因为东都失陷,非常生气,他不管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因为什么原因丢失的洛阳,他只看到了叛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唐朝的都城,这对唐玄宗本人的政治合法性是有很大的挑战的。

所以他咨询他派去监军的监军太监边令诚,问封常清和高仙芝为何而败?

边令诚是唐玄宗身边的亲信太监,被唐玄宗派去监军。他到达军中之后,想的不是如何帮唐军打赢叛军,而是如何从高仙芝手里索贿。

高仙芝是个职业军人,正直清廉。他根本没有想贿赂边令诚的意思,失望而归的边令诚,于是向唐玄宗进献谗言,他说唐军本来在关东还有很大的地盘儿,可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怯战,所以直接撤入了潼关,他们贪污军饷,所以让唐军战斗力如此之差。


唐玄宗听了勃然大怒,命令边令诚带着自己的圣旨,立刻去斩杀两位大将!

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唐玄宗之所以要杀这两位大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信任高仙芝和封常清。

安禄山曾经是唐玄宗最亲信的将领,可是它居然造反了。而封常清和高仙芝平日远在西域,现在经过一场大败后,屯兵10万在离长安不远的潼关,不想着出关和叛军拼命,却一直驻扎在那里。唐玄宗怀疑,是不是这两个人也想当第二个安禄山呢?


所以他命令边境城去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而且罪名是贪污军饷。

高仙芝在死前说,我打了败仗,确实罪该万死,可是我并没有贪污军饷,这实属冤枉。斩杀高仙芝时,全军上下都在为他喊冤。

唐玄宗斩杀高仙芝和封常清,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错误的。从此以后,中国开始有一句话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可是由于潼关的坚固,即使高仙芝和封常清死了,安禄山还是没有攻破潼关。

此时,唐玄宗和杨国忠又想起了在长安赋闲,战功磊磊的节度使哥舒翰。哥舒翰本来有腿疾,并不能出战。可是此时唐朝的将领要么当了叛军,要么在关东镇压叛军(比如李光弼),能快速抵达潼关的,只有哥舒翰了。于是杨国忠连蒙带骗,终于让哥舒翰答应接下了这个黑锅。


叛军在哥舒翰负责潼关守卫后,改变了之前正面进攻的战术,而是主动将精锐部队撤离,留一些老弱残兵在潼关前面。叛军知道,唐玄宗求胜心切,一定会命令哥舒翰出关。

唐玄宗果然中计,在听说潼关前面只有一些老弱残兵之后,迅速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关讨伐叛军。哥舒翰向唐玄宗奏报说,安禄山老于用兵,这肯定是诱敌之计,背后必然有埋伏。

可是唐玄宗不听,他太需要迅速剿灭叛军了,强令哥舒翰出关。

哥舒翰有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前车之鉴,知道自己不出关必死无疑。于是备好了棺材,带着部队哭着出了潼关,果然中了埋伏,十八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被叛徒出卖,当了安禄山的俘虏。

哥舒翰全军覆没之后,潼关没有了守备力量,彻底丧失了保护长安的能力。叛军于是长驱直入,几天之后即占领了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跑到了四川。

应该说长安就是因为唐玄宗的愚蠢而丧失的,他的愚蠢不仅让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皇位,还搭上了几十万条无辜的人命。


小约翰


当然可以的,潼关十几万唐军虽说大部分是没打过仗临时招募拼凑的乌合之众,可是潼关是天险,城高墙厚,这帮乌合之众只要据险而守靠着潼关天险完全可以弥补战斗力和组织效率的不足。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年老昏聩还好大喜功自以为是的唐玄宗冤杀后,又起用已经年老退休的名将哥舒翰,哥舒翰审时度势判断准确,和高仙芝封常清一样根本不打算出击,就在潼关据险而守。叛军几次进攻潼关都被打退,由此可见,再乌合之众的军队防线固定阵型秩序不乱还是有些战斗力的。唐玄宗却继续膨胀,认为叛军不足畏惧,潼关的叛军将领崔乾佑又出动老弱病残的士兵挑战,唐玄宗被成功的迷惑了,严令哥舒翰出潼关与叛军决战。一旦离开坚固的城池打野战,乌合之众的唐军战斗力低下,协同配合差,士兵贪生怕死的弊病彻底暴露了。“安史之乱”的叛军是常年守边打仗日常严格训练,一仗把唐军主力打了个全军覆没。哥舒翰带着几百残部退回潼关想继续坚守,部将叛变,抓了哥舒翰向叛军“领功”。潼关失守, 首都长安的陷落只是早晚几天了,唐玄宗不得不仓皇出逃。事实上,当时只需在潼关挡住叛军,时间一长叛军必然失败,安史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既不得民心又对经济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当时唐朝物产最丰饶也是赋税主要来源的江汉平原和江淮平原始终没有陷落,鲁炯先守南阳一年,坚持不住又退守到襄阳,堵死了叛军进入江汉平原的门户。张巡许远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 城破被俘就义,叛军也没能进入江淮平原。安禄山用兵谋略再厉害,没有粮草物资供应还能蹦哒多长时间?何况潼关失守没失守,叛军很快就要面对李光弼和郭子仪这两位名将了


立志成虫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大概率是挡得住的,但依然会有一半的天下落入安禄山的手中,因为安禄山准备十几年,自身也能力十分出众,如果双方都没有后来一系列的意外,这场战争可能会比真正的“安史之乱”打的时间更久

安禄山和哥舒翰,唐玄宗时期的“帝国双壁”

我们从影视剧得来的安禄山形象看起来一副“大奸似忠”的胖子形象,实际上,安禄山是个极有才能的人。史书记载他出生时“百兽臣服,象极祥”,原名叫轧荦山,就是斗战神的意思,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极其传奇,可以说是出生入死有勇有谋,随着他被封幽州节度使,已经是被世人公认为大唐最能征善战的将领之一,唯一在军事才能上能和安禄山相提并论的,只有哥舒翰。

可以说,如果让哥舒翰和安禄山单对单拉开队伍干架,胜负未知,但当时情况是安禄山准备了十几年,带着十几万精兵一路向长安打来,哥舒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潼关和长安几十年没打过仗,唐军战斗力和安禄山十几万天天打仗的精兵战斗力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使集合了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这些大将,他们依然达成了坚守不出的战略方针

如果玄宗不干涉哥舒翰三人,有机会平叛吗?

如果唐玄宗还是开元初期一样励精图治,那么“安史之乱”根本不会爆发,封常清,高仙芝是怎么死的呢?不就是唐玄宗不放心他们领兵在外,看到他们不听命令坚守不出,加上监军的宦官诬陷,所以才被赐死。

那如果唐玄宗不派遣宦官监军,让哥舒翰他们自己和安禄山打,结果会怎么样?实际上如果形势是这样发展,即使潼关和长安被破,只要唐玄宗逃了,安禄山的大军就不可能占据唐朝半壁江山。其一是因为当时唐朝的经济中心已经开始南移,江淮和巴蜀是财政的重要来源,安禄山占了长安也没什么用,江淮守住唐朝就有极大的空间和安禄山慢慢拉扯;

其二就是经过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的100多年的盛世景象,国内和国际上对唐朝的认同感都是极高的,你看杜甫不断的“追忆开元全盛时”,后世王安石也常常羡慕唐朝的的盛世,那么只要安禄山不是速胜,唐朝的军民就会源源不断的自发反抗安禄山,所以安禄山其实一开始就没有多少胜算。这也是为什么唐朝不断犯错,最后依然能平定“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安禄山的眼疾成为“安史之乱”另一个转折点

稍微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安禄山称帝的第二年就被儿子安庆绪杀了,那么其实父子相残最大的原因不是争权夺利,而是安禄山眼睛瞎了导致的。

早年安禄山就患有眼疾,等到称帝不久,眼疾居然严重到看不见了,直接就瞎了。想想马上就要做皇帝了,这会眼瞎了,还是在这么危险的局势下,安禄山性情大变,开始怀疑是有人要谋害他,于是变得残暴嗜杀,搞得安禄山内部人心惶惶

这时候一个谋臣严庄就对安庆绪说,主公已经不再是那个英明的主公了,再这样下去大家伙就得一块死,不是被主公杀死就是被唐军杀死,现在能救公子和大家的只有公子自己了。于是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这个决定也导致了内部骚乱和争权夺利的开始。

所以不管是哥舒翰还是后来真正平叛的功臣郭子仪等人,能赢这场战争是有一定运气成分的,可能也是天意吧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专注新奇角度说历史,每天更新历史趣闻小故事,探寻未曾被装扮的历史!


历史密探零零壹


如果不是唐玄宗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敌,那么唐军是完全有能力挡住安禄山的。

事实上,在哥舒翰出关迎敌之前,潼关在他的苦心经营下,已经成为一座固若金汤的雄关。唐朝守军已经坚守潼关半年之久,期间击退了安史叛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当时,胜利的天枰已经开始倒下唐朝了。

因为,就在哥舒翰与安禄山在潼关相持不下之时,唐将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军接连击败史思明的部队,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老巢范阳之间的补给线。此外,安史叛军向东被张巡阻于雍丘,向南又被鲁炅阻于南阳。因此,那时的安禄山等人其实已经处于四面环敌的地步了。

当时,安禄山鉴于自身腹背受敌的尴尬局面,本来已经打算放弃洛阳,回老巢范阳固守。

如果按照哥舒翰的战略,只要唐军继续坚守潼关,疲惫安禄山部,让各地官军继续进剿。那么,在官军的四面夹击下,叛军断然坚持不了多久,叛乱即可平定。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却被接连的捷报冲昏了头脑,却忽视了官军野战能力远不如安史叛军的客观条件,自认为官军能够一举出关歼灭叛军。于是,唐玄宗不听哥舒翰的劝说,执意命令他出关迎战。最终,哥舒翰因害怕步高仙芝、封常清的后尘,不得不率军出战,结果惨败,二十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

之后,安史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放弃长安,出逃四川。而安史之乱也因此进一步的恶化,几乎让大唐陷入灭亡的边缘。


这些历史要读


公元755年正元,在大唐军队收缩到潼关一线后,安禄山其实就已经看不到任何胜算。因为,此时安禄山的大军被潼关阻挡,根本无法再向西前进一步,至于向南发展,由于鲁炅镇守南阳、许叔冀守灵昌,李巨、尚衡守彭城,贺兰进明守临淮、薛愿守颍川,张巡守雍丘,许远守睢阳,叛军一时也无法打开局面。

与此同时,安禄山所占据的河北和中原地区,也因为安禄山的战线拉得太长,导致很多地方顾此失彼,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反抗力量开始纷纷出现,最经典的就在颜杲卿的组织下,河北24个郡,有17个郡又挂起了大唐的旗帜。

以上问题,就已经让安禄山头疼不已。更要命的还在于,郭子仪、李光弼也开始率军杀入河北,并且在河北战场上一再大败叛军。当时,很多沦陷区都被他们收复,安禄山实际控制的地方,已被压缩在以洛阳、范阳为中心的狭小地区。放眼望去,大唐帝国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一片汪洋大海,而叛军控制的地方,就好像两个小孤岛。



战争进行到此时,不管谁处于安禄山的位置,也会感到绝望的,因为安史叛军已经陷入死局之中。事实上,郭子仪、李光弼就当时就直接表示,只要继续保持现状,很快就能把安禄山的老巢拿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安禄山的灭亡,已进入倒计时。

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潼关守军却出大问题。因为唐玄宗的再三逼迫,哥舒翰不得不含泪率领20万潼关守军出城和叛军决战,结果当即被叛军打得全军覆没,直接导致安禄山攻破潼关,剑锋直指长安,吓得唐玄宗不得不带领部分大臣连夜逃亡蜀地。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说起此事时,都会责怪唐玄宗不该听信谗言,让哥舒翰出城决战。但事实上,当时换做任何人处在唐玄宗的位置上,都逼迫哥舒翰出城决战。因为,在哥舒翰驻守潼关的期间,他下面的将领竟然公然要求哥舒翰用武力逼迫唐玄宗,撤掉杨国忠宰相的职位,虽然当时哥舒翰拒绝了这个建议,但相关消息传到唐玄宗耳朵里后,他心里自然满是恐惧。



虽然,从冠冕堂皇的角度来说,军人们用武力逼迫皇帝更换宰相杨国忠,是为国为民做好事,但问题是,从唐玄宗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潼关守军公然想造反的节奏。因为,不管在任何年代,军人们强制要求皇帝换宰相,都是犯上作乱。而且,一旦宰相换成功,那下一步是什么呢?自然是换皇帝,,因为宰相祸乱天下,皇帝一门心思信任他、重用他,这本身证明皇帝已昏庸无能,应该退位让贤了。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唐玄宗必须对潼关守军进行防备,因为安禄山造反,从理论上无法真正威胁到帝国中央政府;而驻扎在潼关一线的西北军,如果突然掉转枪口,大唐中央政府当时就是要崩盘。

虽然,当时哥舒翰并没有同意手下将领的要求,但问题是,他也没有公开反对。凭哥舒翰这种表现,如果他下面将领直接用武力收拾来杨国忠时,他会坚决打击吗?肯定是不会的。因为就他当时的态度,最多只能表明他不会这样干,但并不代表他会坚决反对别人这样干。



在这种背景下,出于安全考虑,唐玄宗就在潼关外围,又设置了一支军队。当然,这枝军队摆在台面上说,自然是为了协助潼关守军,但实际上谁也知道,它就用来防范潼关守军的。

对此,哥舒感到非常不满意,所以他就说这支军队是杨国忠擅自设置的,于是他直接用武力将这支军队给强行接管。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根本就不用再说什么,因为这就是造反作乱。

所以,对于唐玄宗来说,他自然会认为,如果继续这样坐视下去,哥舒翰随时都会变成第二个安禄山。在这种背景下,唐玄宗就强制要求哥舒翰率潼关守军出城作战。

客观来说,在当时的背景下,让潼关守军出城作战,多少有点冒险和不值得,但唐玄宗也不得不这样做。因为让这种整天想要改组中央政府的军队驻扎在帝国都城附近,稍加酝酿,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只是,让唐玄宗没有想到的是,这枝人数接近20万的军队,还有哥舒翰这种身经百战的名将坐镇,结果竟然仅仅只和叛军打了一战,就败得干净利索,几乎是全军覆没,可悲可叹!连安禄山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种好运撞到自己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