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儿子喜欢传统历史小说故事,我便买了相关的一些少年读物给他看。从此之后孩子有了无尽的问题,经常问来问去,其中问得最多的就是:某某某是好人还是坏人?
最初他的问题还好回答,因为毕竟是历史故事,是发生过的事情,有些历史人物已经被盖棺定论,比如他问秦桧,我直接告诉他是坏人就行了。后来他再问一些在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我就回答不上来了,比如曹操。孩子质疑那个翻脸无情挥剑斩杀恩人的曹操,和勒令将士们不许践踏农民耕地青苗的曹操,为什么一个像坏人一个像好人呢?虽然我也有一点浅薄的见解,但我明白自己不能凭仗父亲的权威强硬地把自己的观点直接灌输给孩子,便反问他:你以为呢?孩子说:我不知道才问你的。我只好对孩子说:我也不知道,你要靠自己思考。
其实在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书和电影电视里,因为戏剧必须有冲突,所以戏中人物总要分个正反面才有意思。好人和坏人一目了然,即使有可能在故事的前期弄不清楚,到了最后也是肯定要让我们明白的。
故事中的好人和坏人总是那么容易分辨,而且能分辨出好坏人对于观众来说那么重要,以至于在生活中也想要分辨出好人和坏人。可是现实生活中真要分辨出好坏人,哪有那么简单?
你眼中的坏人可能是别人眼中的好人,别人看起来罪大恶极之人,你却会觉得他是好人,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辩证法的意味。个别孩子喜欢欺负弱小,在被欺负的孩子心里他就是最大的坏人,可在人家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还是好得不能再好,虽然调皮捣蛋,那也是有出息的征兆。看到没?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一个问题就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答案。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只是因为两个字:立场。
人心有着自私因素,看问题也就很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只要是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大都很难站在上帝视角公公正正地对待。具体到看人,要复杂得更多,人心善变,善恶两极有时候也仅在一念之间。一个孩子眼中的好父亲因为喝了酒对饭店的服务员口出脏语大声呵斥,服务员会觉得今天碰到坏人了,而这个孩子仅仅认为父亲醉了,但他还是好人。我们站在旁观立场,这个骂人的男子怎么看也不能是好人,可人家实实在在是单位的优秀员工,人缘好,工作积极,乐于助人。
如此看来,好人和坏人真是难以区分,那么我们就对孩子说人是不分好坏的?或者对他讲一系列辩证法?当然不行。我们还是要教会孩子怎么区分好坏人。
那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且让孩子自己思考,就算他现在理解不了,他也总有明白的一天。至于生活中的坏人,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是什么样的。
触犯法律,危害公共安全,破坏公共秩序,没有道德原则,这些人就是坏人;对孩子身心构成威胁,有危险性,以及用武力言语强迫孩子做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事情,这些人也是坏人。不要管这些人是你的亲戚朋友,还是父母师长,一旦他们有上述行为,他们就是坏人。给孩子的答案就要这么简单直接!
教会了孩子怎么分辨坏人保护自己,这个问题并没有结束,我们也要按照怎么区分的坏人,来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在自己孩子面前还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面前。如若不然,很可能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孩子眼中的坏人。
閱讀更多 劉湛隨筆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