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775890709


金融危机后受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影响多数会采用宽松货币政策,而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就是就业货币利率的阐述。

货币宽松政策会导致信用货币的增长,也就是广义货币派生速度增加。这样会导致虚拟经济的繁荣,不利已实体经济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之上,舍本取末的发展就会带来通缩的发生。随着利率收紧会导致各行各业的债务出现膨胀,而钱荒就会纷至沓来。

首先社会财富的增加与货币供给相匹配会刺激经济活动的良性发展,而科技创新就是效率提升的重要手段。如果社会财富提升和货币供给不匹配那么就会带来资金灾难,要不通胀要不通缩这是货币规律导致。

第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本质上是加大信用资金的刺激,信用资金说白了就是寅支卯粮。如果资金供给过分强调刺激经济就会带来各种泡沫,当然也包括创新泡沫,比如共享经济的诸多案例。当资金政策收紧就会导致债务成本上升,如果经济活动覆盖不了利息成本就会加速货币消灭过程。企业破产导致不良资产率上升,这也会加速债务破灭导致的现金蒸发。

第三,虚拟经济的泡沫会伤及实体经济货币供给。比较典型的比如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就是因为信用货币滥发导致的金融灾难。中国目前也出现了房价泡沫虚高的现象,当人们的价值观都投入这些资产后一旦泡沫破裂就会导致债务增加货币被迫消灭。

综上所述,宽松的货币政策容易大水满贯的进入虚拟行业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随着利率收紧债务成本导致资金紧张而带来的通货紧缩现象发生。


坐井观牛


这又是个好问题!同时,这个现象在欧美日特别显现,在中国也挺明显的,不过,中国这个情况的本质和欧美日稍有不同。

先从金融专业的层面来说,当危机来临,政府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持续货币宽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结果会怎样呢,只会在一段时期形成滞胀,但无法避免通缩,最终依然会进入通缩,而通缩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世界各国为了救市,不断降息、货币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但是,问题是,百姓收入并没有提高(欧美日中产阶级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那么货币宽松的钱便进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全球的资产泡沫,如股市、楼市等。

而老百姓感觉是:物价倒涨幅不大,如欧美日,这些年来的CPI一直在2%以下,这从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胀了。特别是美国,由于美元霸权,通过全球化,保持了消费品的低廉价格;而中国在全球,这些年来,虽然属于通胀输入国,不过,相对中国百姓的收入在不断上升,普通消费品的价格并没有涨多少,但中国的问题是房价上涨得太快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到了这些年来金融模式的本质,这些现象恰恰是下一场经济危机即将来临的先兆。

再点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联网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使得:1、财富集中;2、商品供应增加。财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们消费边际效应递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给富人一块钱,他会存起来;只有给穷人一块钱,他才会用掉,购买需要的东西……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靠宽松货币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够解救经济危机的话,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宽松货币本来就是欧美目前经济危机的根源,用造成危机的根源来解救危机,可能吗?!


陈思进


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实际上,我们可以换种思路来看流动性陷阱。所谓宽松货币只是指货币供应的宽松,而实际上市场没有资金的需求。原因可能是信心不足,也有可能是没有好的投资项目,又或者是信用透支,有太多的债务,而没有抵押物可以获取新的贷款。

实际上这种假说还是有缺陷,我们如今知道利率是可以为负数的。我们以前有个例子,一个孤岛上面又一大堆无花果和一群落难的人,大家将无花果平均分配,如果一个人吃不完,胃口小,他就会出借无花果。问题是,他出借无花果会用什么利率?实际上很可能是贴现的负利率。比如借出去10个无花果,未来只需要对方归还5个。原因很简单,无花果吃不掉会烂掉。

这个烂掉,同样适用于货币,如今的货币不是黄金,而是信用,如果储蓄者预期未来的货币一定会贬值,就如同一定要烂的无花果一样。所以人们会倾向于提前用掉,甚至负利率出借货币。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过度宽松,导致负利率的过程。比如日本。

同样的,宽松为何形成了通缩。因为想要借出去的人太多,但是大家又不想接受负利率的亏损。大家借钱还是需要利息的。这样,就出现了供过于求。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反而不想借钱了。

就好像无花果这个例子,胃口最大的人借了很多无花果,但是其发现,还无花果即使打折也不划算。所以就不想再借了。况且,由于借了太多,大家担心其无法归还,纷纷停止了继续出借给这个人。

所以,虽然货币整体上一直是贬值趋势,但是必须在某一阶段回收一些货币,让货币升值。最要紧的,不要形成一致性的贬值预期。如果反复形成了这种预期,那么未来借贷供需就会出现矛盾。

当然,这里面也没有涉及到投资回报率。投资就是投出去一笔钱,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风险太高,收益太差,大家也不想借贷资金去投资。

除了上面那些情况,实际上宽松是会促进通胀,而不是通缩。


凯恩斯


不是“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而是央行的货币越宽松之后,不能一直宽松下去,到必要程度和局势时央行必须适当收缩货币,对于很多没有提前预见和防范的人群,就会突然感觉缺钱了,出现通缩的情形。

因为,在货币宽松时,往往不仅仅发行基础货币比较宽松,通常也会伴随商业银行的贷款比较宽松,从而放大了货币乘数,造成社会资金接近五倍基础货币的流动量,而当一旦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发放,就会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就会导致大大减少社会资金的流动量,而在货币宽松环境下的交易形成的债权总量和债务总量是不会因为收紧货币而减少的,债权还在那儿数量还那么多,债务还在那儿数量也还那么多,但是用以支付的流动资金却大幅减少了,所以,就通缩了。

但是,有预见能力并有准备的人,手里会储备资金的,若再没有抵押贷款,那么他们手里的钱基本就是基础货币了,他们在接近货币宽松尾期时基本就会兑现大部分高溢价资产,这时的他们并不缺钱。譬如说,虽然通缩了,但是巴菲特手里的现金却有意识的增加了,他不会在这个时间再去投机高企的美国股市,而是稍微提前兑现了股票,他在等待债务人被迫低价处理资产时,准备砍价收购他认为的优质低价资产。

这种宽松与收紧的货币周期,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环境和金融利益至上的体制中,表现得会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心0000000001


2008年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利率长时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前几年中国多次降准降息的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资力度,欧央行和日央行甚至使用负利率。虽然大量释放流动性,但物价水平并没有大幅上涨。要明确的是,物价水平依然是上涨的,并没有出现通缩严重的状况,而是保持低通胀状况。例如,我国近五年CPI涨幅分别为2.6%、2%、1.4%、2%、1.6%,没有达到3%,但都是增长状态。

关于货币政策和风险的问题,我的头条号昨天发了一篇文章《明斯基时刻是否会降临?》谈到了相关问题。在这里谈谈为什么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物价水平为什么没有显著上涨的问题。

首先,通常讲的物价水平是指消费者价格水平及CPI,其中主要包括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产品,但不包括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低的投资产品。例如,房价上涨并不统计入CPI,最多是把房租统计进去;股价、比特币价等也不纳入统计。近十年来大量货币流动性流入投资产品,但进入消费产品的流动性并不多。也是这个原因,很多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抬升了金融产品和资产投资的价格,甚至出现金融空转现象。因此,如果把资产价格上涨计算进去,才会真实反应流动性抬升价格。

其次,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发展,对传统物价走势带来很强的迷惑性。近几年似乎全球物价水平没有显著上涨,主要经济体的CPI在略低于2%的低通胀水平。但物价水平较低并不是真实情况,由于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发展,对传统物价走势带来很强的迷惑性。例如:电商排挤大量实体零售店,导致了零售业价格较低;技术创新提升单位产出能力,供给量扩大导致部分行业商品或服务价格下降;近几年Airbnb、Uber、滴滴、共享单车等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行业规则,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消费价格。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量释放流动性,如果剔除新业态的影响,全球通胀水平应有明显上涨。

最后,目前全球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从铁矿石、橡胶、煤炭、原油等大量工业初级原料,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铝加工等大量工业产品,再到汽车、服装、电子产品等大量终端消费产品,全球都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能过剩现象将越发严重。在产量大幅增长,需求没有相应幅度扩大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难以显著上升。就拿汽车产业为例,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汽车价格是下降的,对消费价格水平起到下压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金融衍生品和资产投资行业发展,大量流动性流入这些行业,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资本品价格上涨预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这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例如房价上涨预期强烈,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买两套房放着就赚大钱,无论是种玉米的、做馒头的还是修鞋的都有可能无心顾及本职工作,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金融风险。因此,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其中防风险是需要打好的第一个攻坚战,金融领域监管趋严已经越来越明显。


学之智经济


全球化比较优势虽然商品价格不变导致通胀统计到的商品并未出现上涨而影响通胀水平,但是商品的生产地从日本改为中国在改为东南亚和非洲。在工资水平不变商品价格因生产地改变导致价格依旧不变甚至下滑导致通缩。以欧盟对生活必需品物资进口来源之一越南为例根据贸易谈判基本上没有关税,更重要的是越南的工资水平远低于欧美。

西方央行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另一方面从大量进口中国改为东南亚制造和大量商品财政补贴措施控制物价人为制造通缩。西方得益于几百年根据《人口论》控制人口措施,人为的改变人口和粮食关系使得粮食一直处于供应过剩状态,通常情况下货币宽松粮食短缺的国家混乱通常早于粮食过剩的国家,委内瑞拉 津巴布韦和苏联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短缺货币宽松引发食品价格暴涨引爆大量潜在矛盾。


用户5870630010


印钞印出通缩,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你是用制造新的产能过剩来缓解旧的产能过剩,某国就是典型。经济危机的核心本质是生产过剩,解决的办法无非两个,一个是消除过剩产能,一个是制造新的需求。印钞短期内就是想通过货币贬值来制造新的需求,但是在货币过剩前提下,需求产生了,同时却又刺激了新的产能,这是没有抓住本质的办法,但是为什么还采用这种方法呢,呵呵,领导,任期,政治~~~~~最有效的办法是最痛苦的,现在诸位还听过所谓的欧猪国吗?没有了吧,因为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快速消灭过剩产能,所以经济恢复就很正常,迅速。


飘零一舟


首先货币政策是不是有效的就是一个争议的话题,古典学派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是无效的,除了将商品的名义价格抬高以外,对于经济产出没有作用,经济会自己达到潜在产出。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产出增加,提高就业。现代的经济学已经将二者结合起来,认为在短期,货币政策有效,能够刺激产出。而在长期,货币中性,最终只能提高物价。

那么再来看看货币宽松是如何引起物价上涨的,这个过程叫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就是从货币供应增加到刺激产出增加,物价上涨是有一个传导过程的。传导机制有多种途径,咱们看一个比较常见易于理解的:当央行执行货币宽松政策时,钱首先是流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然后再通过商业银行以贷款等方式流向企业和个人,再通过企业的投资和个人的消费来最终刺激产出和消费,最终提高物价的。

既然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带来物价上涨,那么为什么反而会出现问题中的通缩现象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妨从上面的传导机制来寻找答案。上述的传导机制中只要中间环节传导不通畅,那么宽松的货币政策就会打折扣。危机爆发后,央行放水流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但是银行这个时候是否会把钱贷出去给企业和个人呢?恐怕不然。再有假设企业和个人拿到了钱,但是在危机爆发后你敢立马进行消费投资吗?恐怕也不然。如果这两个环节出现传导问题那可能就看不到通胀现象,加上消费投资信心不足,反而造成通缩,而且央行越刺激越加重这种危机感预期,有点适应性通缩的意味。

但是这种现象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过多的货币最终还是会使得物价上涨的,只不过可能过程的传导机制没那么通畅,或者是以另一种传导通道作用在物价上面。比方说危机后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有大部分都跑到股市、债市、楼市当中去了,推高了资产价格。但是最终还是会抬高物价。这一幕正在发生,08年危机爆发后,全球央行大放水,推高了这些资产的价格,但是前几年各国的物价水平并没有明显上涨,如果把时间拉长来看,近几年,各国物价已经有上涨趋势。所以货币超发的结果最终只能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即使不是马上到来,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谈金论经


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世界各国为了救市,不断降息、货币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但是,问题是,百姓收入并没有提高(欧美日中产阶级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那么货币宽松的钱便进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全球的资产泡沫,如股市、楼市等。


鹰朋投资


通缩有需求不足导致的通缩和供给过剩导致的通缩,通胀有需求旺盛导致的通胀和供给不足导致的通胀。一共四种情形,四种情形根据经济周期循环出现。静态分析货币政策的影响关键看处在什么阶段。货币宽松也要看是在什么端宽松,供给端太宽松,供给充足,而消费不足,通缩自然会很严重。如果消费端宽松,那就可能出现严重通胀。一般政府都在供给端做文章,不过这两年也在消费短做了不少文章,供给侧改革在压缩供给端的货币宽松,消费贷款去年猛增,实际上是在扩大消费端的货币供给,两头发力,其实18年通胀压力会很大的,不像你说的越宽松通缩越严重。你说的这种现象在总体上过剩局面下会短暂的出现,长期肯定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