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磁共振影像示蹤細胞治療腦膠質瘤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惡性腫瘤,也是目前治療難度最高的腫瘤之一。目前臨床上膠質瘤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包括放射治療和藥物治療在內的綜合治療,但其總體預後仍不容樂觀,5年生存率不足10%,中位生存期僅為12-15個月。如何提高膠質瘤患者的術後生存期成為臨床治療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團隊在磁共振影像示蹤細胞治療腦膠質瘤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研究發現利用免疫系統中重要的中性粒細胞,作為穿越血腦屏障的靶向細胞載體,同時結合具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性能和載藥能力為一體的磁性介孔氧化硅納米顆粒,得到具有MR成像性能的載藥中性粒細胞。當通過靜脈注射到達術後腦膠質瘤炎性區域後,高度激活的載藥中性粒細胞可形成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同時釋放載藥納米顆粒並進入到浸潤的腫瘤細胞,成功實現了對術後腦膠質瘤的診療可視化。相關論文“MR imaging tracking of inflammation-activatable engineered neutrophils for targeted therapy of surgically treated glioma”(《磁共振影像示蹤的中性粒細胞藥物輸運體系靶向治療術後腦膠質瘤》)於11月14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該研究工作獲得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