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六甘泉古里

“甘泉古里”,是以明清文化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食”为主要业态。

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六甘泉古里

华昌欢乐城夜景鸟瞰图

一.组团内核

“甘泉古里”,是以明清文化为主要历史背景,规划以“食”为主要业态。天水物产丰富,饮食种类繁多,加之在悠久历史中不断吸纳改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和饮食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项目引进天水特色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以老街为餐饮环境,饮食文化为主题元素,从建筑外型、内部装潢、饮食风味、服饰歌舞、杯碟碗盏等方面都反映明清陇上民俗文化。重点挖掘地方特色浓郁的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形成一个集美食品尝、烹饪技艺、酒文化、茶文化等为一体的独具韵味的老天水美食街区。将该组团打造成为一个喧闹无比老天水民俗文化为主的街区,戏台、寺庙、榨油坊、豆腐坊、磨坊、老药铺、年画铺、老当铺、镖局......等等老的生活场景、老手工艺,街区生动还原老天水风貌,唤醒记忆、勾起乡愁。

二.组团功能

“民以食为天”,早在八千多年前,谷物已经是天水人的生命养料,天水人也因之开始了琢磨五谷的种植与吃法,烹饪方式从此诞生。甘泉古里以历史久远的甘泉古镇为背景,明清历史文化为表现形式,突出体现陇上美食文化,规划以“食”为主要业态,以回民食街、酒吧街和特色小吃为主题,呈现美食品尝、烹饪技艺、酒文化、茶文化、戏曲演绎为一体的陇上风俗美食街。

甘泉古里位于天水大观南部,项目占地54亩,总建筑面积3.57万平方米,其中餐饮2.47万平方米,酒店0.32万平方米,零售0.14万平方米,主题游乐0.47万平方米,配套0.14万平方米、配套设施0.03万平方米。

天水大地上物产丰富,饮食种类繁多,品味那些小吃,就是品味天水人的情感历程,品味天水的文化内涵。一道道小吃是一道道独特的文化风情线,是一幅幅古城生活场景,也是一幅幅天水民俗画卷。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建筑风格在不断演变,天水小吃技艺也不断改进、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与地域文化相印衬的文化印记。久远的印记里,遍布着饮食风味变更的痕迹,厨艺的翻新,舌尖的体味,让人们传得香意盈盈。品尝天水风情美味,感知天水魅力。

据史料记载,自隋代科举制肇始至晚清科举废除,一千五百多年间,天水共有146人荣登进士榜,给天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荣耀。甘泉古里组团内2.7公里的街区上,以划时代的手法和创意,对天水历代近百位进士与文魁、历史先贤,依据历史文献和史料,复刻百贤牌坊和碑楼,为历史长河、天水烟云中时现的璀璨明珠树碑立传,向游客和世人呈现天水文化的博大与传承。

一百多幢进士牌坊依朝代排列开来,将历史价值、文献价值、艺术价值一并展示给游人。

华昌欢乐城一期“天水大观”组团之六甘泉古里

甘泉古里

三.文化背景

天水的老院子多留存在西关,解放路像一条小河,从伏羲城流淌到龙城广场,小河分出许多溪流蜿蜒进两边的小巷,而老院子,就是散落在溪流两边的扇贝。

要探访天水四合院,首先要穿过一条条曲折、悠长的巷道,它们如同丝带,一边系着家园,一边系着梦想。千百年来,游子的一次次来回,住客们每天的往返,将光阴流淌成静静的小河,冲刷着小巷内的青石、老树、砖瓦、门楣。那些遥远的、陈旧的院子,常常会让人陷入一种家国情怀并勾起对时光的追忆。这些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虽失去曾经的光鲜,却拥有了朴实和持重内涵,这些古旧的气息并非与时代疏远,若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又会让人发出岁月静好,今世安稳的感叹。

天水老院子像一个个鲜活生命,带着自己固有的文化基因出生、繁荣、衰败,慢慢掩埋于历史烟尘里,在漫长的历史变革中等待又一次的轮回。秦砖汉瓦泯灭了,唐梁宋柱取而代之。换上新主人后,或因情感阻隔,或因审美相异,或因时代需求,旧址被淹没,重新设计,反复修缮,不断翻新,另一种风格,另一种生活样式重新开始。就这样,老院子消失一次,昨天的故事深埋一层,今天的新梦延伸一层,一次次的蜕变,一次次的隐匿于风烟,老院子留下的,只能是零星半点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有伏羲女娲的灵气,有秦人铁血的旧痕,有三国战事的硝烟,有丝绸古道的遗韵,有黄土的气息,有渭水的咸腥。复杂的文化浸染,浑厚的历史造就了天水老院子独特的风情。

停驻在天水的老院子里,如同迷醉于一坛陈年老酒,余味醇厚而绵长,漫长历史过程的文化积淀,仿佛走进了民情淳朴的歌谣中,时而平缓时而激昂,或苍凉或细腻的韵律,演唱着岁月的奇响。又如走进情味浓郁的诗行,屋墙内外的传说,院落前后的故事,夕阳下的老人,花架下的儿童,几丝绿色顺着残墙旧壁缠绕而上,是老院子的个性,也是老院子的生机。或许天水老院子容颜在不断地改变,但文化基因却好似融进了血液中一样,保持和延续着属于自己所特有的传统特征和形体风格,续写着新的故事,酝酿着新的传奇。

如今,天水保存相对完好的老院子只有明清四合院,而这些四合院尤以胡氏民居最能代表天水民居建筑的艺术精华和文化风韵。胡氏民居也称南北宅子,南宅子的主人是嘉靖年间举人,曾任山西按察副使的胡来缙。北宅子的主人是胡来缙的儿子胡忻,官至太常寺卿,一南一北两座土木建筑隔街相望,以无声的语言诠释着院落主人的文化内涵和兴衰历程。

胡来缙是秦州胡氏第六代。世居古秦州马跑泉胡王村,他的两位兄长来凤、来鹏都是当地有名的秀才,而他本人不但考中秀才,更在明嘉靖三十七年的乡试中中了举人。初任户部贵州清吏司主事,万历八年擢升为顺天府大兴县县令,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为胡来缙担心,因为明时大兴、宛平两县直属于京都顺天府。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朝中重臣、皇亲国戚、大内宦官多在大兴有土地财产,利益牵扯中,这个县令并不好当,动辄即有丢官或杀身之祸。胡来缙却欣然前往。在任三年,清苦自奉,秉公办事,政绩斐然。后擢升为户部云南清吏司郎中,之后又升任山西按察副使、整饬雁平道,在任其间对山西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进行了有力整治和处理,官声极佳。告老还乡后修建了南宅子,南宅子不同于北京四合院。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次子胡忻,承继父亲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在任山西临汾知县期间,公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后来官至太常寺少卿。又以铁面直谏而出名,多次上疏揭发宦官结党营私,被誉为“北海瑞”,诰授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因为胡忻曾任工科给事中,主持重建了皇极、中极、建极三殿,对中国建筑艺术与技艺都有深刻了解,因此他修建的北宅子无论的规模还是建筑艺术都更为完美。就建筑规模和建筑整体构造的价值而言,北宅子比闻名遐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细,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后世虽屡有损毁,但保留的部分仍然显示出精湛的建筑技艺与厚重的文化内涵,它与南宅子一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群。

胡氏父子留给天水的不仅仅是两座建筑,他们清正廉洁的作风是为官的楷模,被誉为“父子乡贤”。其事迹也通过口碑相传的故事,流传于天水大地。如今在马跑泉,还有许多关于胡忻的故事与民谣。“牛头山,尖对尖,胡家出了伴君官”。牛头山就是马跑泉背靠小陇山的一段,两山如牛头环抱着马跑泉镇,民间认为这是马跑泉山脉灵气的表现,结果胡家出了一位伴君的大官,便是胡忻。

飞将巷位于伏羲庙东,俗称大李家巷,后来又称为“飞将巷”。《天水县志》载:“世代相传飞将巷为李广后裔唯一居所遗址”,巷口原曾立一古牌坊,匾额上书“汉飞将军李广故里”,牌坊和匾额已不存,但“飞将巷”却被天水人称呼至今。巷前两株约有600多年苍天古槐,虬枝繁茂。据说,这两株古槐是为李广战死疆场的英灵而植的招魂树,毗邻的李家巷据传是李广后裔,是李渊家族的郡望。

飞将巷9号院传说是李广出生的宅院,它与天水暂存的其它明清古宅不同,门庭高阔,影壁皆镶有精美砖刻浮雕,木结构垂花门上斗拱结构生动,雕工精细,大门与二门之间另建楼一座,登楼即可俯视内院,还可以观赏街景,院内的北厅房、南厦房、东西厢房,形成古朴幽雅的天水四合院,结构严谨,奇花异草盛开,构成了一幅江南园林美景。南房通道有“水井房”,水井至今保存完好,据说是明代所凿。但也有人说李广曾取井水食用,后来填埋,明代又凿,水井深度4丈有余。 1958年实行公共食堂时,有上千人吃饭取水,水位不退,实为巷内奇观。

飞将巷李氏后裔虽经沧海桑田,几经变动,后裔基本上演变成异姓杂居,但李氏的遗物家祭有的至今还遗留在飞将巷住户人家,成为人们可供瞻仰之物。飞将巷9号院家里保存着一张长88公分,宽48公分,高88公分的长方形书桌,桌侧面雕刻着一支透花箭簇,箭的图案长33公分,宽为11公分,据传是李广曾伏案所用之物。还有一张长192公分,宽98公分,高52公分,围栏板20公分,床头栏板47公分的古朴木床,据传也是李广所用之物。31号院老李家院曾有李氏遗留的雕刻龙凤木床、太师椅等遗物。太师椅气势雄弘,据说当年吉鸿昌将军来天水时坐过,感受李广将军勇武与威严。

巷内9号院后院现为11号院称为“粮房院”,是养马存放饲料的“粮草院”,9号院斜对面之院为李广赏花的“修竹院”,当地人们习惯叫“李世世院”。飞将巷内还有一块高约1米,直径1.2米的大圆石,传说是“李广射虎石”,原在外地,后来李氏后裔想办法搬来天水。据飞将巷人回忆此石刚搬来时每到夜深人静,常常听见有人在石头旁嚎哭,巷子里人认为是不祥之物而埋掉。在埋此石时,请来“法官”先生大搞迷信道场,有人看到有一将军持剑而来斩鬼,并称他是李广三子李敢。所以,埋石处后崖立有一碑,题为“泰山石敢当”,人们不解其义,只知“有敢”斩了恶鬼,使飞将巷太平安宁,但字迹年久已模糊。

无论王昌龄诗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的追思,还是李广墓楹联中“勇无敌,忠无双,列传一篇为英雄千古绝唱;生不侯,死不葬,佳城半亩壮桑梓万姓豪情”的愕惋,都传递着对这位一代名将的赞誉与思慕。他的事迹,也成了天水儿童反复倾听的故事,其精神,其豪情,通过老人的言语,深深印在儿童的心灵中。李广是很多天水儿童的偶像,影响着天水人的气质。千年后,每年七月七日或大年初一,天水人仍然在飞将巷里外点燃一柱香或烧些纸钱,叩拜以示纪念,寄托崇敬仰之情,又祈求护佑一方平安吉祥。

三星巷院落连片,人才济济,是一条出将入相的巷道。它的巷名也一再变化,原名叫北崖子巷,因同治年间任刑部主事的张和回家省亲时,见巷道因大雨冲积淤泥满地,便命人采石修路,路修好后百姓感谢他的善行,让他给巷道起名,张和遂定名为石头巷。抗日战争期间,荣毅仁的父亲兴办民族工业,但工厂屡遭日寇轰炸,几次搬迁最后将一部分面粉厂搬迁到秦州,在石头巷11号设立了办事处,后来以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改成三新巷,后又称三星巷。

三星巷9号院是清代武举人赵子培的故居。据史料记载,赵姓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伯益是其祖先,赵国末代郡王赵嘉被秦始皇迁往西戎,赵姓一部分随之迁往甘肃,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赵氏。赵子培正是天水赵氏的杰出代表。

11号院是清代武进士张珍的故居,张珍光绪十八年随左宗棠进疆平叛,作战勇猛,战功显赫,被左宗棠赞为“拼命三郎”,朝廷封定国将军,赏赐一等侍卫,二等顶戴,一时誉满秦州。将门出虎子,张珍的长子张锡元后来又成了北洋军少将师长。

25号院是宋代抗金名将张俊的旧宅,据载张俊16岁时就参加了乡兵,作战勇敢,参与平定匪患的战斗,战功累至节度使、宣抚使等职,在对金策略上,张俊力主抗击,多次击败金军的进犯,与岳飞、韩世忠合称南宋三大名将。

51号、53号院是民主革命者葛霁云的故居,他是中共早期党员,西北地区党的负责人,也是甘肃籍的第一个共产党员。1925年在北京组织了天水学会,创办《新时代》季刊,早期在邓宝珊身边工作,后来转为从事地下工作,抗战爆发后远赴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1941年在新疆被杀害。

在三星巷的13号院,还走出了同治进士,累迁翰林侍读学士的张钟,39号和41号院子走出了教育世家肖茂堂一族,81号院、83号院走出了晚清诗人邹全德,16号院、18号院在清朝时也有人得中进士。这些方块字一样的四合院,在正统、规范的外壳下,各自都有不同的繁华与荣耀,都有不同寓意与才情。虽然时光苍老了这些院落的容颜,但你可曾记起他的主人也曾在历史长河中激流搏浪,保一方太平,谋一方福祉,书一段传奇,留一段佳话。

人是院落的灵魂,院因人而生,院因人而显。而天水的老院子,已经不单单代表着建筑,他们往往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回忆与荣光。如任氏故居、张氏故居、贾家公馆、哈瑞故居,石家大院、周氏故居、冯氏故居、邓家大院、孟家院子等等,在姓名与院落关联的那一刻,院落就与其主人一同领略着历史的风骚。一个院落是一组故事,一个院落式一段历史,一个院落是一道风景。

天水城区的古民居特色鲜明,数量多,布局严谨,艺术水准高。天水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有成片古民居存在。尽管1990年代野蛮的旧城改造使东关、大城、中城古民居几近消失,但在伏羲城和西关城仍幸存有有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星巷、育生巷、忠义巷、自治巷、澄源巷七个历史街区,以及石家巷、士言巷、自由路三个片区。总占地面积17.6万平米,总建筑面积12.5万平米。

天水古民居无论平面布局、结构形式、构件元素都体现着天水当地的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反映了房屋主人的文化修养与经济水平,有典型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1)布局特色——组群院落,中轴对称,道法自然;(2)结构特色—— 土墙木架,抬梁构制,外隐内敞;(3)构件特色—— 精巧玲珑,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民居是城市发展演变的见证,也是一地人文底蕴和优秀传统的集中展示。每一院古民居即是集众美于一体的建筑博物园,一进数院,主次分明;卵石铺路,花草游鱼;影壁诗画,门额联匾。大门简单古朴,外观高墙深巷。主人情趣、天然意境尽在其中矣。

走进这些渐有破败的院落,好似走进了天水的历史丛林中,从巷道深处飘散而出的冗长记忆,无论史书有无记载,一样值得我们追寻他们的足迹。一座座幽静安详的老院子折射出一个民风淳朴、文明久远、文化厚重的地域。这些集合了水之灵、土之魄、木之华、火之精的院子,在历史的风烟中,除了书页的记载, 也已经融入了天水独特的气质,延续着天水的传承,启迪着天水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