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目的——人生指南《论语》之六

都知道孔子重视学习,所以《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大家也都知道学习很重要,那么,我们是为什么学呢?关于这个问题,孔子也有讲到,他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按照我们既有的观念,“为己”就是自私,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人”当然就是大公无私了。如果这样去理解这句话,那就是说,孔子说了:过去人们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现在人们学习都是为了他人。如此看来,今人的境界就是比古人高。果真是这样吗?孔子是这个意思吗?他为什么又有这种感慨呢?要想搞明白这些问题,还是要看孔子说这句话的场合也就是语境了。

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第十四篇《宪问》里讲的。《宪问》开篇第一段是孔子的学生原宪向孔子请教问题,所以叫《宪问》。

原宪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不仅是孔子的七十二高徒之一,而且孔子作官的时候,还叫他做自己的大总管,由此可见他深得孔子的信任和肯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可是孔子去世后,他却跑到穷乡僻壤做了隐士,所以他在孔子的弟子中名气并不大,孔子另一个高材生子贡名气可就比原宪大多了。当时子贡在卫国担任宰相,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听说原宪归隐,就穿着一身名贵的服装,开着豪车,带着大队的随从,警车开道,前呼后拥去探望原宪,再加上看热闹的,人多的把原宪住的那条小街堵得水泄不通。原宪戴着树皮做的帽子,穿着一身破衣服,趿拉着没有后跟的鞋出来见他,子贡为此感到很是丢人,就说:“哎呀老兄,你这是犯的什么病啊!”没想到原宪说:“我听人们说呀,没有财产那叫贫,学了为人治世之道却不去实行那才叫有病呢。像我这样这是贫,而不是病啊。”一句话把子贡说了个大红脸,不敢正眼看他。原宪继续说,“那种满世界跑,结交一群酒肉朋友,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教别人是为了谋取自己的私利,打着仁义的旗号做见不得人的勾当,像马车上华丽的装饰那样只注重华而不实的外表,这些事我是不忍心做的呀。”这就是“原宪甘贫”的故事,也是一个成语。(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tè),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这里的“学以为人”就是对“今之学者为人”最好的注解。

《宪问》开篇第一段,就是原宪问老师什么是“耻”,孔老师告诉他:国家进入正常发展的轨道,这时候不需要自己了却仍然占着位子,拿着俸禄;国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却拿着俸禄无所作为,这都是可耻的。(“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原宪接着又问:“争强好胜、夸夸其谈、怨天尤人、私欲膨胀这些都没有的人,可以算做到仁了吧?”孔老师说:“做到这些是很难得的,但算不算得上仁,我就不知道了。”(“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从这段对话就可以看出原宪的追求和境界,他最后归隐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了这样一个铺垫,后面孔子和弟子们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如何践行“仁”以及什么是君子和小人的问题。中间说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然后紧接着就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这两句话要连贯着理解。先说君子都是向上求,求什么呢?达到仁义的境界。小人都是向下求,求什么呢?无非是名和利。那么古人呢?古人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身内在的修为,以达到仁义的要求,所谓“古之学者为己”,这显然是符合君子的标准了。而在孔子看来,今人学习是为了向人炫耀,追逐名利,自然就是小人了。说到这需要解释一下,孔子所说的“小人”并不是我们现在那样用于指阴险狡诈背后使坏的人,而是相对于“君子”,其实也就是俗人也。我们知道,孔子向来是厚古薄今的,他死看不上同时代的人,拼命要恢复周礼,为此不仅大力兴办私学,推广自己的理念,而且还要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在《宪问》这篇后边孔子还说过一段话,叫“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这就是孔子做人和治学的态度,所以他是看不上“今之学者为人”这种做派的。

看看我们现在,所谓的专家学者满天飞,自己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就到处作报告,上电视,博眼球,做网红。或者热衷于写论文,出专著,做大V,赚粉丝。这些不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吗?所以这句话今天仍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当然,也有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做学问做事业的人,这种人不求声名显赫,不求关注度和曝光率,也不关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更不想当网红,而是甘于寂寞,保持低调,即便其功甚伟,却从不居功自傲,这才配得上谦谦君子这个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