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说起隋朝,大部分人只会想到国祚短暂,大兴土木之类。殊不知,历史上真正的隋朝强盛到无法想象的地步。

北周大象二年(581年)二月,随王杨坚登基称帝,是为隋文帝,改国号隋,改元开皇,大赦天下。隋文帝杨坚登基当日,长安城上空出现了祥瑞天象——庆云,仿佛上天也在庆祝大隋皇朝的成立。在中国历朝历代中,他被公认为是才智最高的皇帝,也是最为仁慈的圣皇天子。他精心治理,使隋朝迅速的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还使隋朝成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强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

史学界将隋文帝时期的治理称之为“开皇之治”。

史书记载隋文帝时期的社会现象一片祥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隋文帝杨坚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首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另外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兴建了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

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一方面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

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当时周边国家和境内的少数民族 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的影响,倭国更是派遣了至少五次使者团到隋朝进行学习。

全盛武功

降服突厥

开皇二年(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率军入侵隋朝,隋将韩僧寿和李充成功抵御突厥军。5月,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带领突厥兵攻击平州。沙钵略可汗尽起本部兵十万,又率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步离可汗等人,共率领四十万大军攻入隋长城以南。6月,隋将李光在马邑击败突厥兵。突厥主力沙钵略可汗与隋将达奚长儒发生激战,当时突厥兵十余万,隋军才三千人。隋军集结在一起,四面抗拒,连续激战3天,作战14次,隋军兵器用光,就用拳头相拼,手上的骨头全部露出来。这场恶战杀死突厥兵1万余人,隋军也损兵折将十之七八,突厥兵撤军而回。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命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勤与秦州总管窦荣定等并为行军元帅,率军兵分八路进攻突厥。卫王杨爽率领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相遇白道。杨爽令李充与李彻领精骑五千,趁突厥军尚未准备时突袭。突厥军遭遇隋军突击而惨败,沙钵略可汗丢盔弃甲,士兵死亡大半。河间王杨弘率豆卢勤等人领数万隋军出灵州道,与突厥军遭遇,战而胜之。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击破北齐高宝宁,平定和龙地区。

5月,秦州总管窦荣定率步骑兵三万出凉州道,在高越原与突厥阿波可汗发生高越原之战。窦荣定数次击败阿波可汗军。长孙晟乘机施离间计,争取阿波可汗归隋,以孤立沙钵略可汗。8月,隋文帝派遣高颎出宁州道,虞庆出原州道,两路出击突厥。

沙钵略可汗得知阿波可汗归隋,率军袭破其居地。阿波可汗逃归达头可汗后率军回击沙钵略可汗。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可汗废黜,也逃归达头可汗。至此,突厥内部矛盾不断加深,沙钵略可汗与阿波可汗相互攻伐不已,最后阿波可汗领有大漠西部与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地,建国西突厥汗国,以阿波可汗和达头可汗为可汗。而原突厥汗国改称东突厥汗国,依旧以沙钵略可汗为可汗。自此突厥分裂成东、西两部。开皇三年(583年)突厥苏尼部万余人归隋,达头可汗降隋。开皇四年(584年)春,沙钵略可汗在受到西突厥与隋朝的压力下,向隋朝请求援军并击败阿波可汗,并向隋朝投降称臣,上表称“窃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开皇七年(587年)4月,沙钵略可汗去世,其弟处罗侯即位,为莫何可汗,同年出兵攻击阿波可汗,生擒阿波献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杨素等人进攻达头部属。仁寿三年(603年),达头部下原东突厥各族大溃,纷纷投奔启民,达头无法控制局势,遂逃入吐谷浑。

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突厥轻骑兵

征服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经略林邑。

大业元年(605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命士兵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 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大业元年四月隋平林邑置三郡

驯服契丹

大业元年(605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

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与高句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人云:“以蛮夷伐蛮夷”计之上者也。隋炀帝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致。

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虎贲郎将陈棱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棱率大军顺利登岸。陈棱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棱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棱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流求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棱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王子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棱击败并斩之。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王欢斯渴刺兜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欢斯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震服伊吾

大业四年(608年)冬,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炀帝喜爱。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 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攻占吐谷浑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诏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

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令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国土疆域

隋书中没有记载隋朝究竟有多大,但是在资治通鉴里有段记载可以参考,隋朝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里说:“是时(大业五年,609年)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唐时期,一里约合540米或530米左右,宋尺一里约为558米左右,资治通鉴成书北宋神宗年间,不知其用计量单位是隋时还是当时,那么就用现在通用一里500米的计量单位好了。

东西九千三百里(等于4650公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等于7407.5公里)。

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隋朝疆域面积

耕地面积

耕地面积可以参考唐人撰的《通典》:开皇九年,任垦田千九百四十万四千二百六十七顷。

至大业中,天下垦田五千五百八十五万四千四十顷。

开皇年间全国开垦田地面积是1900余万顷,到了大业中期,全国耕地面积居然翻了两倍多,达到5500余万顷。

隋朝首创义仓制,开皇五年(585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义仓是政府为备荒年而设置的粮仓。

隋朝还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乃至于贞观十一年(637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粮食储备之盛,可见一斑。

藏书之最

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处于长达几百年的混战时期,致使春秋自汉代以来的华夏文化典籍因战火焚毁、遗失大半。

隋朝建立之后,政治经济稳定,开始重视国家藏书管理工作。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求书,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民间异书,往往间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以后相继出现了三次民间征书活动,这大大增加了隋朝的藏书量。

秘阁是隋朝重要的宫廷藏书所,隋炀帝曾命儒臣将丰富的秘阁藏书限写50副本,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入藏宫中。随后,炀帝又命在东都洛阳观文殿内东西厢建造房屋,设立藏书所,东屋藏甲乙类典籍,西屋藏丙丁类典籍。观文殿内可见典藏了丰富的经史子集。

隋宫廷藏书处除了秘阁,观文殿以外,最有名的便是嘉则殿。嘉则殿在西京大兴,炀帝曾令秘书监柳顾言等人整理嘉则殿藏书,柳顾言删除重复,得正御本37000余卷。整理后的正御本藏东都洛阳观文殿。炀帝雅好文事,不断丰富宫中藏书,并不遗余力地搜罗魏晋以来的古迹名画。随着珍品的日益增多,炀帝在观文殿后设立二台东台为妙楷台,专藏古迹;西台为宝迹台,专藏古画。

到了隋炀帝时期,国家的藏书量高达37万卷,77000多类。隋朝的藏书是古代宫廷藏书的最高记录,也是中国历代最多的。

真实的大隋帝国,纵然昙花一现,却强盛到无法想象

隋炀帝杨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