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是不是一篇寫奇門遁甲術的文章?

前排高亮:因為我不是專業學歷史的也不是學文學的所有專業知識都是網上搜羅的,純屬於個人娛樂,切勿當真

先說說奇門遁甲

奇門遁甲術,就是由“奇”、“門”、“遁甲”三部分組成。“奇”即是乙、丙、丁;“門”就是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遁”是隱藏的意思,六甲遁甲六儀即“戊、己、庚、辛、壬、癸,“遁甲”就是九遁,九遁包括:天遁,地遁。人遁,風遁,雲遁,龍遁,虎遁,神遁,鬼遁。(百度上的)

看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時候突然有點猜想,我猜是不是桃花源地區一直不被發現的原因可能是早些年有位高人在外面通過奇門遁甲術隱藏了入口,普通人是找不到入口的。那個武陵漁夫非常巧合闖入了生門,成了第一個進入這個地區的外來人。但是因為他只是意外進入並沒有真正破解這個法術,所以第二次帶太守一起去找的時候就迷路了。至於最後那個南陽劉子驥未果,尋病終,該不會是誤入了傷門或者死門了吧……

———————————————————

說說劉子驥

這個劉子驥確有其人,還是陶淵明的遠房親戚,兩人志同道合,總一起出去郊遊。陶淵明在文章也寫了很多劉子驥出遊的神奇經歷,都記錄在了陶淵明的作品集《搜神後記》中。桃花源記這個故事就是出自於《搜神後記》中的第一卷,在桃花源記之後還有一個故事也寫了劉子驥一個探險的故事,和桃花源記有點異曲同工之妙。

翻譯網上找的: 南陽郡有一個人叫劉驎之,字子驥,喜歡遊山玩水。他曾經有一次到衡山去採藥,深入山中卻忘記了返回的路。他在一個山谷中看見一條溪流,溪流南岸有二座用石頭修築的圓形糧倉,一座門關著、一座門開著。溪流水又深河面又寬,無法渡過去。他想要回去,卻迷了路,好在遇到一個為做弓箭來砍伐樹木的人,問明路徑,才得以回到家。聽有的人說,圓形糧倉中所儲藏的都是神仙配製的靈丹妙藥以及各種其他東西,劉驎之就想重新去尋找,但卻再也不知道在什麼地方了。

那劉子驥這個最後的結局是怎樣的呢?原文說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不久因病去世了。在這裡我有個疑問,劉子驥這場病到底是在計劃前往之前就已患病呢,還是計劃之後突發的呢?如果是在計劃出行之前就已患病,看到最後的結局基本可以認定是一場重疾,那麼在如此性命攸關的時刻,劉子驥為何還要賭上性命來一場未知的旅行呢?這裡不得不懷疑劉子驥對於桃花源的執著到底是有多強烈,為何會強烈到在重病纏身之時仍然計劃出行的地步啊。

———————————————————

說說太守

我在看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時候,在這裡面發現了幾個人物主體很有意思,分別是武陵漁夫,武陵郡太守,南陽劉子驥。其實還有一個隱藏的人物,就是本文的敘述者——陶淵明先生。

陶淵明365年~427年,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開國功臣,官至大司馬,祖父和父親都當過太守。關於陶淵明的父親,其實我能找到的資料能找到的並不多,有說是叫陶逸,也有說叫陶敏,有種說法是他曾出任過姿城太守,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反對這種說法,所以目前能確定的就是陶淵明的父親應該是曾經當過一陣子官,很有可能就是太守的職位,後來選擇退隱山林。太守這個官呢,在東晉時期是五品官員,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

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中第一句就提到了本文的時間點是東晉太元年間。我查到的資料是太元是東晉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376~397年,共計21年。如果按照這個時間段來看的話,陶公這時候應該還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那陶公的父親則應該是正值中壯年,正是擔任官職的好年齡,我是不是可以大膽的推測一下,這個太守有沒有可能就是陶公本人的父親呢?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正常來說,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是不是會覺得這個武陵人找到這個世外桃源的消息告訴太守之後,會在江湖朝野大肆傳播,能人異士紛紛前往,但是在這篇文章裡僅僅提到了兩個人,一個是郡太守,另一個就是劉子驥,並沒有任何筆墨描寫到大家紛紛前往的痕跡。不覺得有一點奇怪嗎?到底是陶公省了筆墨沒有寫多餘的人,還是僅僅只有這兩個人知道此消息了呢?如果真的只有這兩個人才知道,那為什麼是這倆個人呢?

如果郡太守就是陶公的父親,那就有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了。我有個大膽的猜想,大概在東晉太元年間,一個武陵漁夫巧合巧合闖入了桃花源內,返回的時候刻下標記,決定將此事反映給給太守邀功領賞。此時擔任太守的陶父可能是出於好奇,也可能是出於對世外桃源的幻想,暗中派人多次前往當地搜尋都無所獲。此消息並沒有外傳,因為一直沒有找到桃花源實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但是作為太守兒子的陶公,對於這件事情可能是很感興趣的,也許是當成故事也許是認真對待,天性愛好田園自然,想隱蔽於世的陶公,在內心中對於桃花源可能是有一種執著的嚮往。所以本文中另一位探險者劉子驥,作為陶公的親戚和至交好友,兩個人都是田園愛好者,陶公很有可能把這個故事講給他聽過。也許是劉子驥自己,也可能是兩人結伴而行,多次尋找未果,劉子驥抱憾而終。陶公將其此事寫在《搜神後傳》第一卷當中,既是懷念,也是記錄,真亦假時假亦真,讓劉子驥和桃花源在文字世界裡共存。

———————————————————

說說文中的老百姓

貼一段原文: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從文中當地人自述來看,最早來此的是先秦時期躲避戰亂的百姓,與世隔絕,並不知道漢朝和魏晉南北朝。乍一看,好像就是一個世外桃源不諳世事的普通故事,但是我覺的有幾個比較有趣的地方值得一提。

第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自相矛盾。當地居民自稱先秦時期來此避難,“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然而,大家對比一下對當地人的描述,“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這句話我看大部分的都翻譯為“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一個避世接近一千年的小村子,如果完全與世隔絕,怎麼可能穿戴與外界完全一樣呢??如果他們祖先是秦朝之人,不受外界影響,那服飾用品也必然延續了先秦時期的風格特徵。秦朝到魏晉南北朝的服飾變化還是比較大的,具體變化感興趣的可以研究研究,我對於研究歷史服飾的變化不是很有研究就不細說了。

在這裡還有一個隱藏的矛盾點就是從先秦時期到東晉隔了這麼久,先秦遺留的村民是怎麼與東晉漁夫交流的呢?在秦漢魏晉時期,因為沒有外族侵犯,可能漢語言變化並不大。這個問題倒是可以理解,所以就忽略不計

第二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句話翻譯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後,他們都感嘆惋惜。”經歷了接近一千年的封閉村莊,突然接觸到外面的風雲變幻,感嘆萬千是非常可以理解的。但是我比較在意的後面那個“惋”字,這些生活富足,不被外界打擾的村民在惋惜什麼呢?難道是惋惜外面世界的混亂百姓的痛苦嗎?陶公所在的時期的確是戰亂居多,東晉太元八年就打了一場著名戰役—淝水之戰。但是作為一些連漢朝魏晉時期都沒有聽過的村民,會對這些陌生時代的百姓產生惋惜之情嗎?還是在惋惜先秦時代的消亡呢?秦代開始避隱的他們,可能還以為秦朝會延續至今,以為有機會會重回外界,然而接近一千年過去了,外面仍是戰火紛飛,重回現實的意義也不大了。

有些朋友在看到這幾個矛盾點時,就會懷疑陶公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是不是寫差了啊?否則怎麼會出現如此明顯的誤差呢?我認為還有一個可能,那就是這些老百姓說的是假話!大家來想一想這些話都是誰告訴漁夫的?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所言。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能證明他們說自己是秦代先民是真話嗎?我們看看原文,最能作為客觀證據的服飾和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的;最能證明歷史發展的語言也是沒有區別的,那麼僅剩下的證據就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來到這裡與世隔絕,說不知道外面過了幾個朝代,所以說原文中來看是沒有任何客觀證據能證明這些人的話的。這就好比現在一個人站在你面前,穿的和你一樣的現代衣服,說的和你一樣的普通話,他自稱是秦代先民,你會怎麼想?很明顯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人在說謊,還有可能精神不好。那為什麼很多人在讀後並沒有對於桃花源百姓這樣的話產生質疑呢,我認為可能是由於作者在開篇對桃花源地區的神秘詭麗進行了非常成功的渲染。部分讀者在讀完開頭就已經完成了心裡鋪墊,並且在這種心理預設下進行後續的閱讀,默認桃花源是一個真正的仙境。文章整體順序是以第三人稱來描寫整個事件,借漁人的眼睛來觀察桃花源裡的世界,在開篇用大量筆墨來渲染漁人此行的奇特,桃花源地區的別具一格,為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這樣一來勢必會在讀者心理留下一種先入為主的印象。而且漁人是通過一種非常巧合的方式找到的桃花源,所經歷的事情也是常人沒有體會過的,再加上之前開篇所造成的心理預設,很自然的讀者就會對百姓所言的秦代先民論深信不疑了

如果按照老百姓說的都是假話這個思路,至少幾個矛盾點可以得到了解釋,不過他們為什麼要說謊呢?我覺得很大一個可能就是躲避戰亂。陶淵明生活在一個戰亂頻繁、生靈塗炭的黑暗時期,這個時期戰火頻發,時局動盪不安,老百姓苦不堪言。有沒有可能就有這樣一批東晉末年的老百姓為了逃脫兵役和繁刑重賦而躲避起來,但是又害怕一旦這種行為被朝廷發現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所以就編出了一套先秦移民論來欺騙漁人呢。這樣一來,只要有人誤闖進來就先給他來一頓洗腦,讓他對這套秦代先民論深信不疑,雖然不能保證他出去會不告密,但是至少會降低告密的可能性吧。

———————————————————

說個腦洞

其實我在初中當年學這篇文章的,我看到秦朝先民,就有個特別大的腦洞,純腦洞啊,沒有任何依據,自娛自樂的。那就是先秦時期的秦始皇求長身不老藥事件!當然這就是個很荒謬的科幻小說劇情哈哈,能寫出科幻小說的大觸可以把這個想法拿去寫寫我覺得故事可能是這樣的:

幾千年前的秦朝末年,秦朝戰火紛飛,百姓顛沛流離,秦始皇派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尋長生不老藥。徐福這個人是中國兵家泰斗鬼谷子先生的徒弟。鬼谷子先生長於持身養性和縱橫術、精通兵法、武術、奇門八卦,著有《鬼谷子》兵書十四篇傳世,世稱王禪老祖,想必徐福也是一個精通法術之高人。也許徐福真的找到了不老藥,也許沒找到,但是他了解秦始皇殘暴的性格,看到了這個國家分崩離析和狼煙四起的未來,他選擇帶著這三千童男女在一處仙境隱居下來,保留了先秦時期的血脈。善於法術的他利用奇門遁甲術隱藏了該仙境的入口,幾百年來從未有人發現進入過。幾百年後機緣巧合,一個東晉的漁民闖入桃花源,打破了原有的平靜。在送走他後,這些村民察覺到此次事件可能帶來了的禍患,立刻採取了措施。可能是重新用法術調整了入口,永遠將秘密隱藏在傳說之中。

補充:

雖然是純腦洞吧,我還是想說說這個腦洞的來源哈哈。在最開始提到的觀點裡,我有個問題一直在思考,如果真的是奇門遁甲術隱藏的桃花源,那麼這個精通奇門遁甲術的人是誰呢?這必定是一個法術高人。而秦朝,法術,避世,群居百姓,海洋幾個詞放在一起,我就很自然的想到了一個秦朝的神奇人物——徐福。

我在網上找到的資料說徐福的故里據考證在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阜村。他從小是在海邊長大,還是鬼谷子先生的徒弟,精通方術,航海醫術高超,是一位能人異士。秦朝末年,徐福上書給秦始皇說海中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第一次航海外出失敗了,徐福回來告訴秦始皇海中有一條巨大鮫魚十分厲害,船隻難以靠近仙山取藥,須派善射者同去,射殺鮫魚,才能上岸求藥。隨後,秦始皇又再次命徐福出海,這次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巧匠技師、武士、射手500多人,裝帶五穀種子、糧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藥。帶"五穀子種",乘船出海,一去不復返。

其實腦洞開的大一點看,第一次那個大鮫魚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徐福用來糊弄秦始皇的。作為一個熟知海情,頗為神機妙算的高人難道還會被一隻大魚難倒嗎?我個人認為更像是是一次探路行為,為下一次正式出海尋找隱居地做個準備。在第一次航海中,徐福很可能已經找到一個合適的隱居地點,或者是創造出一個隱居地點,但是苦於人力物力資源不足,所以決定再次返航做好萬全準備。第二次帶走的東西大家可以一起分析一下:有三千童男女,這是大秦血脈的源泉;有能工巧匠武士射手,這是組建國家的軍事基礎和基本社會構成;有種子淡水,這是未來糧食種植的關鍵;有器具勞動工具,這是對人類文明社會的傳承。而徐福的結局,根據《史記· 淮南衡山列傳》中給出的解釋說:“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也就是說途中徐福覓得一片遼闊的原野和湖澤,便留居那裡自立為王不再回朝了。所以我認為,徐福第二次出海在萬全的準備工作後,是鐵了心的要在某個世外桃源之地,創造一個與世隔絕的仙境,永遠不再返航了。

那這段腦洞是如何與桃花源記中武陵人這段經歷連接起來的呢。除了奇門遁甲術,秦代先民之外,就是海。有個很有意思的小問題,不知道大家想過沒,就是為什麼經歷了幾百年第一個找到桃花源仙境的會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漁民?不是什麼高官顯貴,也不是什麼其他職業者?我認為和漁民這個工作環境是息息相關的。徐福,作為一個海邊長大的航海家,他選擇建立世外桃源的地方必定離不開水。而大部分古代普通人,是沒有那麼高的科技去大海里航行,或者探秘的。只有漁夫,這個職業,是必須要和江河湖海打交道的。看似偶然也是必然的聯繫下,這個漁夫在出海的時候,跟隨一條神秘的小溪,走了不知道多久多遠,才來到了這個仙境。

對於腦洞我有一個新的補充點就是,有些朋友曾提到過在桃花源這種封閉地區經歷幾百年的生命繁衍,是如何避免近親繁殖的呢?從原文中看是沒有跡象表明當地存在較多殘疾缺陷身體疾病這種現象的,至少看起來都是一群勤勞善良正常的普通百姓。假設在沒有自然災害洪水猛獸的外界侵擾下,人類在一個封閉地區想要生息繁衍下去,最少需要多少人口呢?這個問題我沒有找到具體的答案,只找到了一些沒有依據的傳言,有的人認為人類是經過冰河時代只剩下一萬人左右繁衍而來的;也有人說,一個哺乳動物物種在不發生退化的情況下繁衍,最低限度是4000個,低於這個數字就會導致數代之後的後代遺傳多樣性減少,種群退化。因為我也不是學生物的,對於這個問題實在是講不出什麼,姑且就認為是至少幾百到幾千秦朝先民移居到此。歷史上對於秦始皇的評價還是很殘暴的,同時也是非常精明神武有作為的一位統治者。在如此精明殘暴的統治者眼皮底下,此等數量龐大的百姓是如何暗中選好隱居地,如何到達,又是如何躲開追兵,順利進入桃花源並且隱藏蹤跡的呢?我認為單純依靠老百姓自己的力量是很難實現的。那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怎麼樣才能正大光明的將數量龐大的人員運到隱居地去呢?開個腦洞的話,我覺得正是徐福假借求長生不老藥之名,名正言順的將這幾千人帶走,讓他們作為未來桃花源的祖先,讓大秦血脈在與世隔絕的桃花仙境中永遠傳承下去。

———————————————————

說說武陵漁人

武陵漁人在本文中其實是一個非常特殊又重要的線索人物。我個人認為在東晉元年時期呢,可能真的有這樣一個武陵漁夫。因為一切神話故事鬼神怪力都是對客觀事物的升級改造。作為桃花源這個事件的源頭敘述者,他對於這個事件的真假其實是起決定性作用的。我個人認為,與其說要討論陶公這篇文章到底是虛幻文學還是現實記錄,我覺得不如說決定權是放在武陵漁夫這個身上。

我按照我的思路來縷一下這個事件的順序:

漁夫(源頭)➡️➡️太守(尋未果)➡️➡️➡️陶公(記錄者)➡️➡️劉子驥(尋病終)

也就是說這個事件的真假根本不在於後面的傳播者和記錄者,而在於這開始這個武陵漁人。如果他說的是真話,那麼前面我所討論過的東西就是基於他說真話的基礎之上所產生的推論,奇門遁甲術是其中一個可能性。

如果他說的是假話,那也很好理解:一個貧苦的漁夫,喝多了看到了幻覺,添油加醋虛構出整個事件,想向太守邀功領賞賺點外快是不是也有可能呢?這個武陵漁夫,把這個謊話添油加醋獻給了太守,而太守還正是一個愛好世外桃源的人,簡直是正中下懷,在這種真真假假中,太守很可能就把尋找桃花源當作是一種心靈寄託,真假反而沒那麼重要了

所以說,我認為,不論你說陶公這篇桃花源記是虛構文學還是現實記錄,根本上來說這真的並不矛盾。因為本質上來講,陶公只是作為一個整個事件的記錄者在敘述,這篇文章的確是真的,但是至於桃花源是真是假,可能連陶公自己都在尋找結果。

———————————————————

說說桃花源裡百姓的生活狀態

所有學過這篇課文的人,應該都聽過老師講過這篇文章是陶淵明在通過虛構出桃花源來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自由平等田園生活的嚮往。所以桃花源、世外桃源一詞,就成了很多人對於描繪幻想仙境的代名詞。同理,在國外文學中,也有一個這樣的代名詞,那就是烏托邦。

烏托邦這個地區的確是虛構的,但是由於桃花源和烏托邦的相似性,所以很多人很自然的聯繫想到桃花源的真實性。我肯定沒有十足的理由說桃花源記是真的,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桃花源記,我認為作者對於桃花源百姓的生活描述還是很真實的,並不是完全架空虛構,也沒有完全脫離當時的時代背景。我打算從幾個方面來探索一下桃花源百姓的生活狀態:

1.著裝: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從文中來看,桃花源的老百姓並沒有統一服裝,而是和外面世界普通的老百姓沒什麼區別。這點來看,服裝方面是很自由的

2. 勞作:其中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年輕男女在田間勞作種地,老人們小孩們在愉快的玩耍,我認為這體現出當地的物資還是很富足的,至少並沒有出現需要老年工和童工的現象。

3.財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每家每戶都把漁夫邀請到自己家裡,請他喝酒吃雞。這裡說明桃花源肯定不是烏托邦式的公有制財產,更沒有公共餐廳。每家每戶都是和外面一樣擁有私有財產。

4.選官:我覺得很神奇的是,這麼大的一個村落經歷了幾百年的歷史,好像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領導者。至少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村長之類的角色來對漁夫進行調查。唯一一個讓人懷疑可能是話事人的,我認為就是在漁夫臨走前對他說話的那個人。原文說,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這句話總不能是大家異口同聲一起說的吧,總要有一個稍微地位高一些的話事人站出來說這句話。這句話看似是謙詞,我覺得更像是警告。這個人不但很瞭解人性,更瞭解如果外界知道桃花源存在可能帶來的禍患。

———————————————————

說說為什麼是桃花

(還是要提前說一下,對於道家法術和植物學的東西我都是一知半解,專業知識都來自於網絡!如果有大佬看到就是獻醜了!各位看客圖一樂,切勿當真)

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桃花源這個地區為什麼叫作桃花源?

可能會有幾種回答:

第一個,因為這篇文章的標題就叫《桃花源記》啊!所以這個地區就叫桃花源,後世也就將此詞稱為仙境的代名詞

第二個,因為種滿了桃花啊!文中描寫了,“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作為最標誌性的植物,把它作為這地區的名字也未嘗不可

我覺的這些回答都沒問題,畢竟原文中陶公用極其優雅浪漫的筆墨勾勒出一副桃花漫天飛舞的美景,的確是讓人記憶深刻。但是,隨之而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非得是桃花呢?而不是菊花,柳樹之類的?

世人都知,陶淵明先生最愛菊花。從網上找到的資料來看,陶淵明先生的現存詩歌大概有125首,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在這些詩歌中,描寫菊花詩我目前找到的有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飲酒》其五,“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陶公對菊花植物的熱愛,為什麼不寫成菊花林呢?其實我個人覺得是有一個很簡單又顯而易見的答案,就是菊花這種植物太矮了哈哈!我查了一下,有個網友說菊花這種植物如果春天發出的枝不進行扦插,任由它生長,最高也就能長到1米2左右。桃花樹我也查了一下,桃樹為落葉小喬木,平均高度為4——8m。我也查到秦漢時期男子的平均身高在178–—182釐米。那我們就假設這個漁夫漢子是個一米八的漢子,他坐著的時候高度應該是在一米左右,再加上船體本身的高度最起碼也得半米左右,那總體高度大概就是一米五以上了吧。這種高度下視角看一片不足一米的菊花叢,豈不是一馬平川的效果?那最開始漁人在樹立裡迷路的情節就不可能成立了,更不會產生後面太守多次尋找未果,劉子驥尋病終的結局了。


桃花源記是不是一篇寫奇門遁甲術的文章?


換成菊花大概就是這種效果,畫的很醜哈哈

然後再來說說柳樹。陶淵明先生寫柳樹的,最有名的應該就是自傳文《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公自稱為五柳先生,想必也是看中了柳樹所代表的清淡,典雅,樸素的形象。但是在我們老祖宗傳統思想裡,柳樹還有一個屬性,就是——招鬼。柳樹屬陰,是中國古代民間幾大鬼樹之一。在古代民間有一句俗語說,“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桑即桑樹、柳即柳樹,而鬼拍手指的是楊樹,除此之外還有槐樹、楝樹,被民間認為是五種招鬼的樹。我在網上還找到一段資料說,楊樹遇風,葉子嘩嘩啦啦地響,象是“鬼”拍手。而桑與喪字諧音;“柳”則指父母死後,送殯多用柳枝作“哀杖”、“招魂幡”; “鬼拍手”是指楊樹,多植於基地,其葉迎風作響,似人拍手句號。所以,稍微迷信一點的古代人呢,從風水上來講,是不大可能會把柳樹種植在屋後的,更不要提桃花源這種風水寶地,屬陰的柳樹在此成林豈不是太不吉利了。

迴歸重點,我想來討論一下為什麼是桃花。昨天我去看了有鵝提到的《毛騙》有一集提到的暗黑版桃花源記,可能有鵝沒看過,我給大家簡單說一下劇情。裡面提到這個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後,殺了當地所有的百姓,當地百姓的血染紅了桃花林,所有的桃花一夜之間變成了黑色,變成了一片黑色桃花林。在後面解放戰爭時期,又有一批百姓逃難到此,僱傭兵為了尋找黃金,屠殺了這些百姓,黑色桃花全都凋亡。留下了一個傳說,黑色桃花會再次綻放,亡靈會回來報仇。

還有一個比較出名的就是桃花源是陰間這個說法。這個說法認為桃花源裡面的人都是死去的鬼魂,漁夫可能是誤入陰間,或者是正在經歷腦死亡的過程。

這兩種說法我認為都是很有見解的想法。文字是死的,但是合理的推論可以是無窮的。我要提到這兩種看法,就是想大膽揣測一下這些推論最開始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在這兩種說法中,我認為是有一個相同的思考媒介點的,就是桃花。而在我自己的腦洞想法中,我也是通過桃花這個媒介進行聯想的,所以我認為桃花在本文所發揮的作用是非常值得討論的。

提到桃花,很可能會聯想到道術,辟邪,鬼魅魍魎之類的詞。而且在民俗中,我找到的資料說,桃花的主要作用就是辟邪。為什麼桃木可以避邪呢?根據古書上的記載,掌管著萬鬼的「神荼」、「鬱壘」兩兄弟所居住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是萬惡出入的「鬼門」。兄弟倆平日坐鎮在鬼門兩側,若發現有為非作歹的惡鬼,就用桃木棒子將其打死,再用蘆葦繩子綁住,丟到山谷裡去餵老虎,而桃木,就是他們對付妖魔鬼怪的利器。陰太多會息生出魑魅魍魎,有桃樹在 ,鬼魅就會收斂。

除此之外,桃花也是道教的教花,在道教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道教認為,桃花是正氣至極,可以消除邪氣,比如道術用來驅鬼的桃木劍。傳說中說中國古代最初的兩個著名打鬼神仙門神的居所就是在一片桃花林中,所以鬼一看見桃花就害怕,中國古代對聯的最初雛形就是畫著那兩個打鬼神仙的桃木板——桃符,後來演化為紙對聯後依然仍然被稱作桃符。總體來說,桃花和道家文化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的。

提到桃花,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很自然的聯想到一個地方——桃花島。《射鵰英雄傳》裡黃老邪所居住的桃花島上栽種的桃花林,正是用來佈陣困住所有擅自闖入者的。裡面有一段劇情,歐陽克去桃花島求親,黃老邪將桃花島總圖借給他,楊康在牛家村殺了歐陽克,這個桃花島總圖就落入了楊康手中。這個桃花島外遍佈機關秘境,沒有這張地圖,一不小心就會困死在裡面。那黃老邪是怎麼佈下如此精彩的佈局的呢?我認為可能應用的就是奇門八卦陣法。這也就是我最開始想法的來源,雖然桃花島和桃花源都是文字世界中的創作,但是兩者之間這麼看來是不是也有一定相似性呢?都是利用道家的桃花樹設下奇門八卦陣,依山傍水,建立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仙境,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巧合。

那麼為什麼這種陣法一定要用桃花來佈局呢?在目前我能找到的資料來看,是沒有找到兩者之間明確的關係的。我能確定的只有,桃花是道教文化的代表,而奇門八卦陣也是道家法術之一,而桃花在此陣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我目前為止是沒有找到具體依據的。希望各位感興趣的鵝能一起討論,開開腦洞哈哈

再從陶淵明先生本人來說,我看網上有在爭論他到底是儒家弟子還是道家弟子,還有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叫《陶淵明與道教文化》。我個人認為陶公無論是作品還是言行舉止,還是偏道家弟子多一些。我覺得雖然陶公所處的時代可能正是儒教盛行的時期,但是道教文化帶給陶公的可能是更深刻的影響,道教文化中的隱居,追求自然,隨性,返璞歸真,無為而治在陶公詩句中是很有體現的。所以如果僅從陶公內心深處的這種意向來講,把道教的代表桃花當作是夢想中仙境的主體,當作是代名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這也完全符合陶公一貫的風格。

這裡想插播一個小腦洞,娛樂一下。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方術,這兩字是不是有點眼熟。前面腦洞裡我提到過,這個徐福是鬼谷子的關門弟子,正經的方術大師。一個方術大師利用桃花布置奇門八卦陣,道教又是對方術有所傳承,桃花又是道教的教花,那這裡面會不會真的有點什麼關係呢?也許這片桃林真的就是徐福大師的傑作呢……

———————————————————

說說桃花源記、桃花源詩和搜神後記。

相比於大名鼎鼎的桃花源記來說,可能大部分人對於《桃花源詩》都有些陌生。《桃花源詩》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附於《桃花源記》之後的一首五言詩。桃花源記其實就是桃花源詩前面的一篇序言,這篇記與詩珠聯璧合,交相輝映,互為補充。此詩作於陶淵明晚年,約為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的作品。在詩歌中,更為詳盡細緻的介紹了桃花源內的情況,更能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說白了,桃花源記其實只是詩歌的一個引子罷了,以序言的形式為後面的五言詩做一個鋪墊,兩者是合二為一才是一篇完整的作品。

那為什麼有些人也提到桃花源記出自於《搜神後記》這本書呢?《搜神後記》是《搜神記》的續篇,該書共十卷,一百一十七條,記錄了很多魏晉時期靈異神奇,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桃花源記》和劉子驥採藥的故事就收錄在《搜神後記》卷一之中。這本書坊間廣為認定的作者是陶淵明先生,但是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一直爭論不休。因為這本書所記錄的元嘉十四年(437年)、十六年(439年)事是陶公卒後才發生的,陶公是卒於427年,所以很多人懷疑這本書可能是託人帶筆或者經後人增補。明代沈士龍認為因為《搜神後記》中有許多事是發生在陶公卒以後的,而且說陶淵明的文章多以干支紀年,不會出現宋的年號,所以認為這本書不太可能是陶公的作品。魯迅先生認為陶淵明不信鬼神,所以不會寫出這樣一本書。兩位大師對於此事的看法,對後世影響還是很大的,所以直到現在對於此書的作者認定還是存在一定爭議的。

那《搜神後記》中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中的續篇是否有區別呢?的確是有兩處值得討論的不同點。第一處就是提到了漁人是誰。《搜神後記》這樣寫道:“漁人姓黃,名道真。”第二處就是提到了太守是誰。《搜神後記》中寫道:“太守劉歆即遣人隨之往,尋向所志,不復得焉。”對於兩種文本的對比,一直以為也是充滿了爭論的。1936年,大師陳寅恪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中提出,陶淵明的經典名文《桃花源記》有《搜神後記》本和《陶淵明集》本兩種差異很大的文本,認為前者是“陶公草創未定之本”,後者是“增修寫定之本”,“二者俱出陶公之手”。我在查資料的時候,也看到一篇持反對意見的文章,原作者是王雷先生。作者先生在文中依據我國當代的古小說研究成果,並結合相關的文獻資料,充分肯定陳寅恪這一觀點的正確性及其對陶淵明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他也在文中還糾正了陳寅恪關於《搜神後記》本桃花源故事“漁人姓黃,名道真”的七字夾註出自陶淵明本人之手的錯誤觀點,指出此處夾註可能出自南宋道士之手,其來源乃是劉宋元嘉時代黃閔所著地誌《武陵記》。我查到《武陵記》出自於《太平御覽》地部·卷十四《武源記》曰: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又云:山上有神母祠。

因為至今為止對於《搜神後記》的作者是沒有一個確定的結論的,所以我認為在研究《桃花源記》的時候還是不能以此為基礎依據的。而且我個人也是傾向於可能是後人收集增補成籍的,應該是有點類似於《紅樓夢》曹公原著和高鶚續編的意思。因為我沒有能力去查具體的史料進行分析,對於這兩個人我就不進行展開敘述了。不過想提一句的是黃道真這個名字,一個普通漁夫居然有這樣一個仙風道骨的名字也是很值得回味了,光看這個名字,很有一位道士的感覺。這也就是產生了後續一些推論,大師陳寅恪先生懷疑,《搜神後記》中漁人黃道真的姓名的涵義,與劉裕所派遣的逆溯洛水而上的虞道元頗相對應。假設這句話的確是陶公原著中所有,我覺得那這個名字明顯是帶有一種道家風格的,那麼陶公是單純想起一個道家風格的名字嗎?開個腦洞,陶公有沒有可能是在暗示這是一個借漁夫身份出遊的道士呢?

在這裡,我想仍然按照自己的腦洞來理解一下這個故事,給大家娛樂一下。聯繫之前的腦洞,方術大師徐福用奇門遁甲術保護了桃花源地區幾百年,一直未有人破解,然而就在幾百年後的東晉,卻被一個漁夫毫髮無損的順利闖入。之前我也提到過一個疑問,如此神秘的桃花源為什麼會被一個普通的漁夫發現呢?按照黃道真就是道士這個腦洞,我認為可以有幾點可以開腦洞討論一下:第一,一個道士為什麼要偽裝成漁夫。我前面也說了,在古代科技不發達的情況下,普通人中唯一一個能隨時出海,與江河湖海打交道的職業正是漁夫。偽裝成一個普通的漁夫,四處遊蕩出海探險,還真的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可謂是大隱隱於市。第二,前面我提到過,這個漁夫能找到隱蔽的桃源仙境看似偶然實則可能是必然。一個普通的漁夫,亂闖亂撞,走進了再也沒人找到過的仙境,這真的就是巧合嗎?如果說黃道真是個道士,這個“巧合”可能就有了一個看似合理的解釋。從資料上來看呢,桃花源被稱為世外仙境的代名詞正是從陶公這篇文章開始的。在此之前,也有類似的這種故事,但是並不是桃花源。從文中已知情況來看不光太守、劉子驥沒有找到,後世的人更沒有找到,我們可以大膽假設一下,在黃道真之前可能也從未有人找到過這個地方,那說白了就是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一件事。所以我腦洞一下,這個黃道真可能是在經歷了多次探索後,利用奇門遁甲術加以破陣,成為了第一個成功闖入桃花源的外人。那麼隨之而來就有第三個問題,黃道真、劉子驥,以及後世的這些人到底在費盡周折的來桃花源尋找什麼呢?是單純的在尋找世外仙境呢,還是在找某種東西呢?這個問題,我也有一個大膽的腦洞,等鋪墊徹底完成之後,我再來詳細說說。

接下來我們就繼續說說《桃花源詩》原文如下: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獨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翻譯我就不都放了,感興趣的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看,我想挑幾個關鍵點來討論一下。


桃花源記是不是一篇寫奇門遁甲術的文章?


豆瓣說我有違禁詞…只能用圖片了

2. 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裡的人也隱居避世。黃綺:夏黃公與綺裡季。這裡指商山四皓。商山四皓,秦時隱士,漢代逸民。是居住在陝西商山深處的四位白髮皓須、德高望眾、品行高潔的老者。他們四位分別是蘇州太湖甪里先生周術,河南商丘東園公唐秉,湖北通城綺裡季吳實,浙江寧波夏黃公崔廣。這四位本來都是秦代的官員,後因逃避焚書坑儒來到商山。在秦始皇嬴政時,廢井田,毀學校,焚燒經籍,坑殺儒生。四皓見時政日非,危亂將至,逃離咸陽,隱居在“上洛商山”。後人說此不與亂世合作的態度,為“避世”或“避秦”。說起商山四皓其實還有一個插曲。這還要從漢高祖劉邦說起,劉邦有一個寵妃戚夫人,生下了兒子劉如意,劉邦愛之如命,有了想廢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的念頭。作為劉盈的母親著名鐵娘子呂后坐不住了,她找來張良尋找對策。張良無奈之下,說只要能請到商山四皓重新出山輔佐劉盈,那麼劉盈的皇帝位置就能穩了。呂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幾經周折還真的請到了商山四皓輔佐劉盈,劉邦一看劉盈居然把當年自己怎麼請也請不到的商山四皓給請出來了,那麼也就沒有了廢太子的理由,這件事只好作罷。後來劉邦去世,劉盈接手皇位,但是劉盈本性軟弱無能,呂后成了漢朝真正的掌舵人。尤其是在“觀賞”了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事件之後劉盈更是大受刺激,撒手朝政,商山四皓苦苦規勸無用,最後只好放棄,再次歸隱山林,隱居起來。

3. 祭祀仍遵古禮法,衣裳沒有新款式: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詩中說衣服從秦朝到東晉沒有新的變化,這些村民還在穿秦代的衣服!我們來回憶一下,桃花源記裡怎麼說的,“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翻譯是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我認為這是個很矛盾又很有意思的地方,很明顯桃花源詩對於百姓服裝的描寫是更符合常人思維,更能讓人理解的;而桃花源記裡出現的秦代隱居者穿著外面世界的服飾顯得很不符合常理,引起了諸多爭議。我個人揣測,可能是由於敘述者的角度不同。《桃花源記》是以第三人稱來寫故事,陶公只是單純以一個記錄者的身份來敘述故事;《桃花源詩》則是直接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述作者自己對於這個地方的嚮往,我覺得更類似於是對序言的一個觀後感。桃花源記作為一個故事,陶公只是當了一個非常忠實的記錄者,對於這個故事可能只是完整的記錄,沒有進行任何再創作和改進;而桃花源詩則是陶公對於這一故事的心得體會,在為他心目中的桃源仙境增補細節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按照常理來寫,所以對於對於服飾描寫這一細節呢,就有了略微的不同。

———————————————————

說說漁人發現桃花源的那一天

桃樹是一種薔薇科植物,它能開花,花後結果。農曆二月長出花蕾,三月開花,三月底花謝長葉,四月枝葉茂盛,桃已成型,五月早桃成熟,採摘。概括來說桃花吐妍開花期是在3-4月,結果是在6-9月。

有句話叫“三月裡來桃花開”,所謂三月桃花開是指我國南方桃花在三月盛開,這裡的三月指的是農曆三月。 農曆三月也稱桃月,因為這時暮春將近,桃花灼灼。那麼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漁夫發現桃花源的時間應該就是在農曆三月左右。每年的陽曆陰曆相對應的日期都是不固定的,所以只能說一個大致的範圍,農曆三月初時一般是指陽曆三月底;農曆三月底時一般則是陽曆四月中旬。我在資料上找到說如果按照陽曆日期來算,桃花的花期具體可以詳細劃分為幾段:從3月5日——3月14日是桃花花蕾含苞欲放 時期。3月15日——3月底,是桃花燦爛熱烈盛開 的時期。3月底——4月初是桃花繽紛遍地粉紅的時期。

文中提到“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流傳比較普遍的翻譯是大量的花瓣雜亂的散落在地上,桃花已經開始出現凋落的現象了,那很可能就是陽曆3月底——4月初的時節,也就是農曆三月。但是也有人提出一種觀點,說此處描寫的應該是初春時節三月初,因為“落英”還有一種解釋是“初開的花”,《爾雅,釋詁》:“落,始也。這個想法的創作者認為如果解釋為桃花凋謝的話,是不符合作者的意圖的。花瓣落到地上就把青草蓋住了,怎麼還能看到鮮嫩的青草呢?對於這種爭論,我找到了登載在華南師範大學校報》 - 第836期(2010年1月18日)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枯我。作者解釋是“落,始也”主要是古代關於“落”的一種特殊意義,表示在宮殿(章華之臺)、銅鐘(孟鍾)此類彙集人力的大型建造,完工後的一種祭祀儀式(以豭血釁鐘)。雖然“落者,始也”的說法確有依據,可是從上面的例子中不難發現,這個僻意專指人類創造的建築、器具初始使用,而從來不會與草木連用。所以,基本可以判定,落英繽紛指的就是桃花凋落漫天飛舞的場景,時節大概就在農曆三月(陽曆三月底——四月初)。

那麼在農曆三月,又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日子,就是農曆三月初三。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都是對應的陽曆都是不固定的,像今年的農曆三月初三那天的陽曆日期是2018年4月18日;而2017年農曆三月初三對應的陽曆則是2017年3月30日。三月三,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陶公挑選農曆三月的桃花來作為全篇的背景,農曆三月又包含了如此特殊的一個節日——三月三,讓我們大膽猜想一下,縮小時間範圍,有沒有可能漁人在發現桃花源的那天就是農曆的三月三日呢?

我為什麼會這麼聯想呢,因為農曆三月三日,對於道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農曆三月三乃道教尊神,北方上聖真武大帝聖誕良辰。道教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裡頌經祈禱。在前面我也討論過一個問題,為什麼陶公要寫的是桃花呢?我當時的回答是因為桃花是道教的教花,也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傳統植物,桃花可以說是與道教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那麼在分析完故事發生的時節之後,我推測這個應該與桃花生長時節也是有關係的。漁人所見桃花時節是在農曆三月,道家節日三月三又是在這個時節階段之內,桃花又是道教文化的代表,所以從總體來看,我認為有一種可能是是陶公想借寫桃花盛開之時節,以桃花源故事為媒介來表自己對道文化之理解、對道家思想的感念。

———————————————————

說說桃花源裡的秘密(終極腦洞)

這段開始徹底開啟腦洞模式,純屬娛樂,切勿較真,大家就當故事看吧。之前我留下過一個問題,假設黃道真是一個假扮漁夫的道士,那麼黃道真、太守、劉子驥,以及後世的探險者為什麼都在執著的尋找桃花源呢?是僅僅為了一個世外桃源還是在尋找某種東西?在鋪墊了這麼久之後,我打算來說一說我的腦洞終極版。在此之前我還要繼續說說這個農曆三月三,這個日子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王母娘娘,治崑崙西北隅,民間稱之為西王母,而後經過多方面的演變,至道教創立後,西王母被納入其神系,成為道教至高的女神。三月三,桃花,桃,又是道教文化,巧不巧?至少我個人認為這個巧合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繼續說蟠桃宴,晚清《都門雜詠》裡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裡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民間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提到王母娘娘這個蟠桃宴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沒錯,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就講述了這個故事。玉帝封孫悟空為齊天大聖,讓他去看管西王母的蟠桃園。貼段原文:大聖看玩多時,問土地道:“此樹有多少株數?”土地道:“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體健身輕。中間一千二百株,層花甘實,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舉飛昇,長生不老。後面一千二百株,紫紋緗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與天地齊壽,日月同庚。” 由此可見在傳說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實。吃了頭等大桃,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舉飛昇,長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體健身輕”。正因為此,桃子被稱為“仙桃”、“壽桃”。民間把西王母作為長生不老的象徵,也用桃象徵長壽,將桃果融入了中國的神話中,賦予了桃果以長壽、健康的象徵意義。

那按照神話中說的吃了仙桃就可以長生不老,延年益壽,得道成仙,這些仙桃又是哪裡來的呢?自然是桃花樹花謝結果而來。前面我說過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時節是桃花盛開之際,並沒有描寫過桃花林花落結果之時是何種樣子。也正因為陶公在此處的省略,讓我的腦洞有了可趁之機,想把桃花源記和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結合起來,想讓桃花源變成一個真正的世外仙境。我大膽假設一下,仙桃,桃花,桃樹,桃樹林,桃花源有沒有可能是一條線上的線索呢?

桃花源裡的桃花樹長出的果子有沒有可能就是蟠桃園裡的仙桃呢?

桃花源裡的百姓有沒有可能正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才會如此健康長壽,甚至長生不老呢?

提到長生不老,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之前開過的腦洞,也有一個劇情是提到了長生不老這個話題的,那就是徐福為秦始皇出海求長生不老藥。徐福是秦朝著名方士,道家名人,博學多才,通曉醫學、天文、航海等眾多知識,還專門為秦始皇煉製仙丹。徐福也是鬼谷子先生的關門弟子,學習辟穀、氣功、修仙,兼通武術。說到鬼谷子先生,可是個不得了的大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著名謀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縱橫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學問。相傳他通天徹地,智慧卓絕,無人能及。二千多年來,兵法家尊他為聖人,縱橫家尊他為始祖,謀略家尊他為謀聖,名家尊他為師祖,道教尊其為王禪老祖。鬼谷子先生一生都未出山,也沒有任何史書記載過他的生卒年月,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神秘的人物。傳說他精通奇門遁甲術,有隱形藏體之術,有混天移地之法,還會脫胎換骨,超脫生死,能撒豆為兵,斬草為馬,與仙人無異。鬼谷子更是道教的洞府真仙,位居第四座左位第十三人,被尊為玄微真人,自號玄微子。在道教中,真仙又稱為真人,只有得道成仙方可稱為真人。傳說鬼谷子先生還有一個師妹,也就是奇門遁甲術的創始人,擁有九天秘籍,熟諳天機、人道、地脈的九天玄女,師兄妹倆人同是師承於道家的創始人老子。那麼既然鬼谷子先生深知仙家的超凡衝舉之術,身懷曠世絕學,為何還要屈居人間、受世俗紛擾呢?可能是因為鬼谷子先生心懷天下,體恤戰亂時期的黎民百姓而屈居於凡世,想通過教授弟子來結束亂世,重現太平盛世,才會棲身鬼谷,指導幫助弟子,普渡世人。唐代杜光庭《錄異記》中說過:“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歷於商周,隨老君兩化流沙,泊週末復還中國。居漢斌鬼谷山。”根據這本書的記載,鬼谷子生於軒轅時期,歷經夏商周三代。那也就是鬼谷子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就生活在黃帝時代,直至秦朝,壽命達一千多年之久,屬實已得道成仙。唐代杜光庭《錄異記》中說過:“鬼谷先生者,古之真仙也。雲姓王氏。自軒轅之代,歷於商周,隨老君兩化流沙,泊週末復還中國。居漢斌鬼谷山。”根據這本書的記載,鬼谷子生於軒轅時期,上系黃帝、殷、周時代,下垂秦、漢之初,壽命達一千多年之久,所以都說他早已得道成仙。鬼谷子在世時所收的徒弟到底有多少,誰也說不清,最有名氣的是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商鞅,剩下的李斯、毛遂、徐福、甘茂、司馬錯、樂毅、范雎、蔡澤、鄒忌、酈食其、蒯通、黃石、李牧、魏僚等一個個都是非常著名的人物,都曾在古代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我覺得一般大師級人物在挑選徒弟的時候看中的都不僅僅這個人的能力才華,更注重的是此人的品質本性,更何況鬼谷子先生這種Boss級別的大師呢。但是很有趣的一點是,在求長生不老藥途中徹底消失跑路的徐福留給世人的可能更多是一個油嘴滑舌的“騙子”的形象,更有甚者呢,覺得徐福就是一個滿嘴謊話行走江湖的騙子,有史以來最大的神棍。我認為這個想法其實是有點矛盾的。一個鬼谷子先生精挑細選,親身培養的關門弟子,還是在一個同門師兄弟皆是偉大歷史人物的背景環境下,真的會出現這樣一個有辱師門的意外嗎?我個人寧願相信他是一個正面人物,至少在我的腦洞世界裡,我是把徐福幻想成一個揹負任務在身,瞞天過海,不辱使命,延續大秦血脈這樣一個形象的。那麼徐福揹負的任務到底是什麼呢?結合之前腦洞,鬼谷子是洞察世事的仙者,有仁愛之心,到秦朝末年他可能看到了這個國家分崩離析的未來,看到了未來黎民百姓所受之苦,不忍大秦血脈斷檔於此,命弟子徐福向秦始皇主動請纓,假借求藥之名,帶走的大批人力物力資源,遠走海上,重建新國,這是他延續大秦血脈的任務。但是我們也不要忘了,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也是他兩次出海的根本目的,那就是尋找長生不老藥。

這個問題也是很多野史都在講的,他到底找到沒找到長生不老藥呢?長生不老藥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這裡我想請大家先思考一下,您認為長生不老藥是什麼樣子什麼形狀的呢?我相信答案肯定是千變萬化的,因為根本沒有人見過這個東西啊!那我們在此聯想一下,這東西一定就是一顆丹藥,一些藥草嗎?不一定吧!它可能是草,可能是花,可能是果,甚至還可能是樹!那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沒有一種東西代表了長生不老呢?哈哈有些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我要說的就是前文我費了好大勁頭在暗示的一種東西,那就是仙桃!但是有些朋友就會說了,徐福走的時候總不能把整個桃樹都帶走吧?那就算不帶桃樹,把桃核帶走行不行呢?一個仙桃的桃核也許就是所謂“長生不老藥”最原始的材料,在經歷幾百年的培育繁衍之後,在桃花源外生長成了一大片蟠桃園,供桃花源內的百姓品用,這也許才是真正能讓大秦血脈千秋萬代的秘密。

在說完這個終極腦洞之後,我們再按照這個腦洞往回來看看我之前說過的那個問題:黃道真、太守、劉子驥還有後世探險者費盡千辛萬苦的都要去找這個桃花源,到底是為了什麼啊?按照我的終極腦洞來回答,那就是為了——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黃道真,一個假漁夫真道士,他好好的道士不當跑去當漁夫,有沒有可能就是因為出於這種長生不老術傳言的痴迷,而執著探尋;太守,我前面推測是陶公的父親,是一個當官半路辭職退隱山間的田園愛好者,有沒有可能也是有對於道家文化的這種好奇和研究;而這個劉子驥,我覺得是最有嫌疑的。原文說劉子驥,“未果,尋病中”,就是說他沒有找到桃花源,不久就生病去世了。按照腦洞來想,重病的劉子驥仍在執著尋找桃花源,有沒有可能就是因為長生不老的傳說,所以桃花源對他來說不僅僅是一片仙境,更是救命求生恢復健康的希望!

因為原文只提到了這三個人,我也就僅僅對這三個人進行了腦洞分析,也許在後世還有許多在尋找桃花源的人存在。那麼在這些人中,是否有人找到了這個桃花源深處的秘密呢?我認為可能真的沒有。唯一一個離桃花源秘密最接近的人,就是漁夫黃道真。當他劃過蜿蜒溪流,路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林,沉浸在找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桃源仙境所帶來的巨大興奮之中時,殊不知與真正的秘密早已擦肩而過。此後,桃花源彷彿黑夜中的曇花一現,帶著最深處的秘密永遠消失在傳說之中。也許,這也正是鬼谷子,徐福這些使命者和智者所希冀的,所有不懷好意接近桃花源者都不會得償所願,用桃花源深處的秘密讓大秦血脈永存,再用歷史長河將這個秘密永遠掩埋。

後續話題:說說徐福第一次出海去哪了

其實在說完終極腦洞之後,可能有人會問徐福究竟是在哪找到的這個“長生不老藥”呢?真的是在出海過程中找到的嗎?我覺得還真有可能。徐福雖然是個法術高強的方士,但他也是個凡人,還遠遠沒達到成仙登天的地步。但是別忘了,他可是還有一個真仙人的師傅——鬼谷子。我覺得能確定的是不老藥的來源就是西王母,中間起關鍵作用的就是鬼谷子先生,至於到底是鬼谷子直接求得不老藥交給徐福參雜在五穀種子中偷偷帶走呢,還是徐福在師傅鬼谷子的引導下遠渡西天,去找王母娘娘求長生不老藥呢?這個就見仁見智了,大家可以隨意腦洞。因為我腦洞大,我覺得第二個想法比較適合展開寫,那我就挑第二個想法說一說。徐福在師傅的重託之下前去找西王母求長生不老藥,我們來推測一下他得去哪找西王母呢? 肯定是要去西王母的住處。關於西王母的神話故事其實是經歷了兩次演化。漢代是西王母神話傳說演化的第一個階段。這個時期,西王母居住在崑崙山脈,此時西王母的形象是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是道教正神,與東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第二個階段就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把西王母神話傳說和周穆王西征、漢武帝西巡的歷史事實聯繫起來,變成了一個年約三十、容貌絕世的女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中,多有對西王母的描繪,稱她是“瑤池金母”。我認為第二個階段就是世人對西王母故事的世俗化再創作,我們還是以第一個崑崙山脈為思考點。說起崑崙山,就又要說起道教,作為我國起源並興起的道教,將崑崙山奉為“萬山之祖”,認為萬山起源皆由此而出,堪稱我國第一神山,根據《封神演義》記載,三清之一,闡教教主、姜子牙的師傅元始天尊的道場玉虛宮也坐落於崑崙山。那徐福第一次出海有沒有可能去的就是崑崙山地區呢?我們來看看徐福第一次出海失敗回來是怎麼和秦始皇說的。他告訴秦始皇,東方確實有仙藥,但是途中有巨魚擋路,需要用弓弩將他們擊殺。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徐福這個理由,可能就顯得很搞笑,一看就是用來糊弄秦始皇的瞎話,但是有意思的是秦始皇居然真的信了,第二次出海還真的給他配了幾百上千的能工巧匠和弓箭手。那徐福這個碰到大魚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呢?按照常理來看,很多人都認為是假的。我不知道幾千年前的徐福是怎麼想到這個說法的,但是提起大魚,最自然的聯想是不是先秦莊周的那篇論述道家哲學的經典文章《逍遙遊》?《逍遙遊》開篇第一句怎麼說的,“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所以我懷疑徐福是不是也看過莊子的這篇道家著作,隨便拿出一句道家經典著作語錄來糊弄秦始皇啊?畢竟作為一個資深道士,這種東西可能還真是是信手拈來吧。

那如果我們繼續展開腦洞,如果徐福所說為真,第一次出海真的就是前往崑崙山脈路遇神奇大魚,這又大概是一種什麼樣的畫面呢?提到崑崙山,很多喜歡看探險懸疑小說的朋友肯定不會陌生。關於崑崙山的神秘傳說無數,最有名的就是近現代被經常說起的“地獄之門”。網上關於地獄之門流傳比較廣泛的還有一個故事:1983年,青海阿拉爾牧場的一群馬誤入死亡谷。馬主人心急如焚,立刻孤身一人進入谷地尋馬。然而這個人馬主人卻再也沒能回來。幾天後,馬群卻出現了,人們在一座小山上發現了馬主人的屍體。當時他衣衫襤褸不堪還光著腳,面目猙獰,手握獵槍,一副死不瞑目的樣子。但奇怪的是,他的身上沒有發現任何的傷痕或被襲擊的痕跡。像這樣的故事網上還有許多,姑且不論真假,都是為崑崙山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不少古代文獻對於崑崙山的神秘更是大肆渲染,比如《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道:“崑崙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欄。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鎮之。”崑崙丘還傳說有四靈神獸,是中華大道風水形成的源頭。有崑崙丘(龍)、鰲背山(龜)、鳳凰嶺(鳳)、不周山(虎)組成四靈。如《吳志·胡綜傳》提到:“四靈既布,黃龍處中。”所以神話中的崑崙山可以說是遍佈奇珍異寶,異獸神靈,集天地之靈氣,不似人間勝似仙境。那在這樣一個地方,出現一個海中巨獸也就不奇怪了。徐福說這個巨獸是一條大魚,也有故事說是鯨魚、鮫魚的,我認為按照神話故事思維來想,它可能不僅僅就是一條魚,而是會變化形態,就像莊周《逍遙遊》中提到的大魚鯤,可以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在山海經裡也描述過一種對於崑崙山地區的海中神獸,叫異獸蠃魚,是一種長著魚身,卻有鳥翅膀的異獸,能發出像鴛鴦一樣的鳥叫。它在哪裡出現就會在哪裡帶來水災。按照這個腦洞,對於徐福第一次出海前往崑崙山的這趟旅程,我幻想中應該是一場神奇詭秘,危機四伏,驚心動魄的傳奇故事。一個身懷使命的方術大師,一艘承載著尋找不老藥希冀的大船,一場險象環生、危機四伏的神秘旅行,一路歷經千辛萬苦,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詭秘奇事、珍奇異獸,終於抵達了西王母統治的地盤。在這裡他又會經歷哪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見到哪些光怪陸離的現象,又是如何拿到不老藥的,我們可以大膽的展開腦洞,讓想象插上翅膀,盡情幻想出一副詭麗宏大的畫面來吧。

我在找資料的時候,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本篇文章的靈魂人物——陶淵明先生,也是一個《山海經》著作的研究愛好者。《讀山海經十三首》就是陶淵明在研究山海經後所寫出的組詩作品。在《讀山海經·其一》中陶公還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天地間,不樂復何如?”陶公說他泛讀著《周王傳》,瀏覽著《山海經圖》,俯仰之間縱覽宇宙,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快樂呢?我斗膽揣測一下,陶公為什麼如此喜愛研讀山海經呢?我認為就是出自於他對道家文化的興趣,對道家思想的研究。山海經和道教也是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在網上資料中查到,《山海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而且《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的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可以說,山海經對於道家思想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影響,有著千絲萬縷的淵源,作為一個對道家文化深感興趣的陶公必然會對山海經奉為經典。

——————————————————說說桃花源記和莊子夢蝶

前面我說過,我認為陶公是對道家文化是深感興趣並且很有研究的,在桃花源記中無論是道士之名黃道真,還是桃花在傳統文化中的寓意,都暗含著一種道家文化思想。有些朋友也提到過一個想法,說經過山洞看見亮光的這種方式很像是催眠的過程,再加上文中幾處矛盾點,那整篇文章有沒有可能都是漁夫所做的一場夢呢?那我認為與其說是漁夫的一場夢,更不如說整篇文章就是作者陶淵明先生所做的一場夢。前有莊周夢蝶,後有陶公夢仙境,兩者又都為蘊含豐富道家哲世界的精神,會不會真的就有點關聯呢

關於道教文化,馬雲先生在一次發言中提出過一個觀點,道教思想講的就是 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在此基礎上,道家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氣,分為三體。道教反對在人與自然之間分出高低貴賤,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要求摒棄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與大自然打成一片,進入天人相合無間的理想狀態。在道家著作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述人與自然關係問題的故事,就是莊周夢蝶。

莊周夢蝶,典出《莊子·齊物論》,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齊物論》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物化,即事物自身的變化。此處意思為,外部事物都會與自身交合的,即,萬事萬物最後都是要合而為一的,指大道時而化為莊周,時而化為蝴蝶。故事本身就可以引出多重含義:莊周蝶化象徵著人與外物的契合交感,人破除了自我執迷,消除了物我界限;使人與自然界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歟",用物化的觀念將生死的對立融於和諧之中,認為死生只是相對的幻滅,只是形體的轉化。那如果按照這樣一個思路來理解,桃花源記是陶公一場什麼樣的夢呢?我認為應該是一場充滿了道家文化色彩的夢。在這場夢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人類順應自然地在桃花源耕種勞作繁衍生息,創造出了一個和諧的自然環境。同時自然又饋贈給當地百姓以豐富的物資和糧食,幫助人類在此持續繁衍穩定發展。也許這就是陶公夢想中的世外仙境,這就是陶公作為一個隱居者在內心中對於自然與人文的思索,這就是道家思想所要表達的天人合一。

———————————————————

寫在最後的話:

以上就是目前為止我對於桃花源記這篇文章的所有思考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整篇文章中我除了提到次數最多的是桃花源記之外,其次就是道家文化。這也正是我整體思路的核心,即:桃花源記,實際上就是一篇敘述道家哲思的優秀文章,充滿著濃厚的道家文化氣息。標題中所提到的奇門遁甲術只是道家文化中最為吸引眼球的一部分,還有更多精彩的內容值得我們去學習探索。不論是我對於原文的分析,還是終極版腦洞都是以道家文化為主題核心逐漸展開的,雖然很多知識都可能不太準確,但是我還是希望儘可能的去理解、接近偉大的道文化。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傳統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等凡夫俗子所不能完全理解的,我只希望,在這篇文章中能盡我所能,述我所想,斗膽揣測先人賢者的思想,幻想《桃花源記》這篇著作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