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改革開放傑出貢獻獎的袁隆平院士為何沒出現在昨天的大會上?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京舉行,30位科技工作者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高度讚揚他們孜孜求索、勇攀科技新高峰的精神追求。中科院院士、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的知名專家袁隆平也在其中。18日,由袁隆平發起的第三屆國際海水稻論壇同期在海南三亞舉行,未能親自參加慶祝大會。他領導的海水稻團隊在國內外主要鹽鹼地類型進行了示範種植,取得了初步成功。

中新網三亞12月18日電 (記者 王曉斌)2018第三屆國際海水稻論壇18日在三亞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席並致辭。作為海水稻研發團隊的領銜者,袁隆平在論壇上建議加快海水稻的品種審定,以利該稻種儘早實現大面積推廣。

據瞭解,海水稻是指抗鹽抗鹼性水稻(簡稱“海水稻”),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今年,袁隆平領導的海水稻團隊在國內外主要鹽鹼地類型進行了百畝至千畝示範種植,取得了初步成功。其中青島市城陽區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試種的海水稻,實打畝產量為261.39公斤。

袁隆平介紹,當前海水稻的審定需耗時兩年的區試和一年的生產試驗,而且要超過對照品種才能夠審定。他建議降低當前審定標準,加快品種審定,以利海水稻儘早實現大面積推廣。

“我的意見是對照品種不能產量太高,以畝產250公斤的稻種作為對照品種。”“縮短區試時間,一年的區試若超過對照品種就給予審定。”袁隆平說。

“我們國家有好多灘塗鹽鹼地。研發耐鹽鹼的海水稻任務艱鉅而光榮。”袁隆平設想海水稻在2020年有突破,計劃屆時種出每畝產量300公斤的海水稻。“如果中國增加1億畝灘塗良田,每年將多增加300億公斤糧食,這將滿足八千萬人口一年的溫飽。”

國際海水稻論壇由袁隆平在2016年發起舉行,今年第三屆論壇以“智慧農業?創芯未來”為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春江,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平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陳剛等出席論壇開幕式。此外,剛果(布)、巴基斯坦、印度、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等國家派代表、專家參加了論壇。

原題目:袁隆平三亞出席海水稻論壇 建議加快品種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