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小小無錫城,盤古到如今,東南西北共有四城門……”曾經,這首蘇南民歌《無錫景》被寫進了幾代人的音樂教科書中光復門、梅園、第二泉……歌中勾勒出的江南小城風光,不知成為了多少孩子心中嚮往的地方。在煙波浩渺的太湖邊,波光粼粼的湖水一望無際,湖中心幾座小島在蒸騰的霧氣中若隱若現,那便是傳說中的太湖仙島。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唐代詩人白居易如是說。岸邊是熙來攘往的遊人們,如同過江之鯽,紛紛湧向碼頭爭先恐後地踏上小艇,駛向仙島。看來從古至今,人們對於生命真相不遺餘力地追問,並沒有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而有多少改變。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無錫自古便是中國的佛教聖地,其中以靈山大佛最為著名靈山大佛被三座大山所環繞,背靠太湖,巋然屹立於靈山、青龍山、白虎山之間,氣勢雄渾,與樂山大佛、大昭寺甚至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巴黎聖母院一樣,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靈山大照壁是中國最長的石雕景觀,全長約40米,高約7米,正面雕刻著栩栩如生的“靈山盛會”,一千多個道佛神仙有一干多種不同的面孔彷彿各路神仙真的匯聚於此,加持著太湖邊的芸芸眾生,背面是唐僧賜禪小靈山圖靈山大佛落成於1997年,如今這裡已成為海內外無數信眾的朝聖之地。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不知是因為江南水鄉常年陰雨綿綿,還是此處真有仙氣環繞,靈山大佛周圍常年被紫色的霧靄籠罩,陽光在霧靄的折射下四散開來,宛如一道佛光,盡顯祥瑞之氣。靈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相傳那時唐僧自西天歸來,一路遊歷至此。他來到靈山,見到這裡山巒層疊,樹木蒼翠,景色實為軍見,便讚歎道:“無殊西竺國靈之勝也!”於是仿照印度的靈山,他將此地命名為小靈山。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靈山大佛包括蓮花座在內高達88米,不禁讓人想起了電影《秋仁杰之通天帝國》中,武則天命人修建的通天大佛。靈山大佛雙目垂視地面,目光睿智而充滿慈愛,不論你從哪個角度觀看,彷彿都在佛祖關愛而悲憫的眼神之中。靠得越近,便覺佛像的眼睛睜得越大,嘴角流露出若有似無的微笑,欲語而未言,彷彿那足以解答人性終極疑問的箴言呼之欲出,令人不禁遐想聯翩。靠近大佛仰望天空,又覺得大佛在白雲悠悠中衣袂輕飄,靈動而縹緲。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蓮花是佛教中有著特殊意義的吉祥花木,相傳釋迦單尼出生即會走路,每走一步,腳下都有一朵蓮花盛開。大佛腳下的蓮花座總共有4層8片花瓣,由於大佛奇高,因此在基座的裙房之內有兩部電梯,遊客們乘坐電梯能登上蓮花座的佛腳處,親自體驗傳說中“抱佛腳”的感覺。八角井是無錫的另一處著名景觀。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相傳八角井連同太湖,無論乾旱洪澇,井中水平如鏡。井中居住的是守衛太湖的青龍君,青龍君為了懲戒草菅人命的東海龍王,從海中一躍而出與東海龍王決一死戰,凱旋後,便隱居於井中,守衛一方百姓。無錫的水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茶聖陸羽在《茶經》中將無錫的惠山泉列為天下第二。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明朝的文徵明、宋朝的蘇東坡、晚唐的李德裕,都對這惠山泉水念念不忘。李德裕甚至效仿楊貴妃,專門命驛站每天將這惠山泉水快馬加鞭送至幹裡之外的長安,惹得當時的詩人皮日休不禁大呼:“吳關去國三千里,莫笑楊妃愛荔枝!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在這惠山泉不遠處,便是阿炳的墓園。或許當年的阿炳就是在一個幽幽的夜裡,聽著叮咚作響的泉水,伴著時間潺潺流逝,在秋風瑟瑟的夜晚,悽風冷雨的惠山腳下,阿煙的“絕唱”從咿咿呀呀的琴絃上哀婉地流淌下來。據說十幾年後,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二泉映月》時,感動得流下熱淚,跪拜聆聽。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殊不知阿炳的眼睛看不到月亮,他的心裡也沒有月亮,這浪漫的曲名是後來人所取“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是顧憲成親手書於無錫東林書院門口的楹聯,這近乎白話的一副對聯令古往今來的多少學間家銘記於心。

無錫、多少樓臺煙雨中、景色為實

這絲毫不生僻的兩行座右銘沒有中國文人華而不實的通病,反而彰顯了東林名師治學嚴謹、誠懇做人的信念和人格。這亙古不變的道義至今仍氤氳在無錫上空,使得這小小的江南水城在溫婉如玉的外表下多了幾分揮斥方道、我行我素的瀟酒和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