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自断臂膀,杀了马谡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第一次北伐,北伐之初,形势大好,连得三郡,但魏军统帅变为司马懿之后,亲率大军往街亭而来,为了保护粮道,街亭是重中之重,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参军马谡,自告奋勇要守卫街亭,被派往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而马谡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这就是著名的马谡失街亭的故事。事后诸葛亮上表刘禅免去自己的丞相职务,降级三等,并且处斩了主要责任人马谡,这就是有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当中却折射出众多复杂的问题,马谡该不该杀?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仅仅是因为他丢失了街亭吗?

马谡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半途而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胜败乃兵家常事,人才乃制胜之本,如果说一个将军打了败仗就要杀他,那这个就没有法做了。打一次败仗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再打一次败仗再杀一个,有多少将军杀?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对于蜀汉绝对是一个重大损失。而且,胜败乃兵家常事,处置马谡可以采取其他各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选择杀头的办法,但是诸葛亮却断然处斩了马谡,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不想杀原因:

第一,马谡是亲信。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五兄弟,都是人才。而马良很早就追随了刘备,而且和诸葛亮的私交非常之好,是称兄道弟的。后来马良在战争中阵亡了,那么这个弟弟呢,就算烈属,诸葛亮对马良这个弟弟马谡也非常之好。马谡在监狱里面曾经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的说法:“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就是丞相看待我马谡,就像看待自己的亲儿子;我马谡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亲。有人说这个比方不恰当,为什么呢?因为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是叫诸葛亮哥的,怎么成了爸了呢?这个也是可以讲得通的,因为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叫做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

和马谡的关系就是如父的长兄,这是有感情的。

第二点,马谡是人才。根据《三国志?马良传》的记载,马谡这个人才气过人,好论军计,非常有才华。而且熟读兵书,也喜欢讨论战争这一类的问题。诸葛亮对他是“深加器异”,非常地器重。诸葛亮经常把马谡叫过来谈话,一谈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昼达夜。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因为大事小事都要他过问,而且他做事的风格就是事必躬亲,每个事情他都要亲自去打理的,没有时间聊天,不是闲人。怎么会和马谡一谈就谈一天呢?说明马谡这个谈话当中确实有过人的见解。而且也有证据,诸葛亮南征南中的时候,马谡去送行,送得很远。分别的时候诸葛亮拉着马谡的手说,兄弟啊,我们都策划了好几年了,也谈了很多的想法,现在我马上就要出征了,你一定有更重要的话说吧,更好的主意给我出吧?马谡说了十六个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就是你要让南方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胁。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这才有

了后面的七擒孟获。当然,马谡没有这个建议,我估计诸葛亮也会这样做,但是至少说明马谡还能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他不是一个完全没有用的人。

第三点,马谡有威望。据史书记载,杀马谡的时候,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十万人哭了,不是诸葛亮一个人哭了。说明马谡这个人在群众中是有威望的。是亲信,是人才,有威望,诸葛亮不想杀他。

这个问题,蒋琬也问过诸葛亮。马谡被杀以后,蒋琬到了汉中,蒋琬就对诸葛亮说,丞相啊,“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说现在天下还没有安定,我们还要打很多很多的仗,丞相就把这样一个难得人才杀了,难道不可惜吗?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呢?诸葛亮流着眼泪,又一次哭了,留着眼泪说了十六个字:“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就是说,现在天下大乱,四海分裂,战争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停止下来的;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如果把军法给废了,请问我们用什么,我们凭借什么,我们靠什么去战胜敌人呢?那么根据诸葛亮的这一个回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就是:诸葛亮杀马谡,是为了依法治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