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將軍縣的形成

容縣古稱容州,地處廣西東南部,地貌類型複雜,歸屬玉林市,民國時期屬梧州府轄區。容縣是楊貴妃的故鄉,沙田柚的原產地,也是廣西最大的僑鄉。民國時期的容縣,也出現了大量著名的人物,特別是誕生出來的容縣籍軍閥。據容縣文管所資料組1984年統計,民國時期,容縣將級以上的人物有63人,其中上將9人,中將13人,少將41人,任過兵團司令的8人,軍長18人,國防部副部長1人,旅團級以下的軍官據不完全統計,有一千多人,是近代民國時期廣西的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甚至在全國範圍內也僅次於蔣介石的家鄉浙江奉化。全國著名的“新桂系教父”——馬曉軍,“政務委員三省主席”——黃紹竑,“新桂系大管家”——黃旭初,“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何柱國,“南嶽忠烈”——夏國章等等大量的容縣籍軍閥或者英烈。廣西容縣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實的將軍縣。

廣西將軍縣的形成

目前容縣正在計劃著把一處處的將軍故居作為的旅遊項目逐步開發出來,一個個將軍紀念館屹立在旅遊區內,就像一座座豐碑那樣向我們訴說著過去那段歷史中令人肅然起敬的英雄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蹟。許許多多的先烈都是在抗戰的過程中犧牲掉的,我們懷著感動與感激,還有巨大的敬佩之情瞻仰著他們,讀著他們的奮鬥事蹟,想象著近代中國那段艱難的歲月,心中對民國時期的容縣更是充滿了好奇。民國時期的容縣作為廣西省的一個小縣城,為何可以湧現出如此之多的軍將級人物,究其原因是歷史的因素還是現實的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亦或是兼而有之。以下我們將從容縣的歷史教育文化發展情況,以及於此相關的人物來簡要分析一下容縣在那段歷史是產生眾多軍閥沃土的原因。

一、優良的教育傳統是容縣人才輩出的關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梧州府志》有記載,容縣“人重廉恥,士崇學問,遊宦者慕清節,林居者恥於干謁,序齒尚讓,嗇於居財,民惟力田,罔事藝作”。容縣古時為交通重鎮,有距今400多年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經略臺真武閣,有佛、道、儒三教合於一山的都嶠山,並且容縣本地人歷來比較重視文化教育,歷史文化深厚。在容縣的舊制教育中,曾經存在有學宮(所謂學宮就是祭祀孔子、從祀先賢、先儒和生員讀書的地方)、社學、私塾、義學、經館這些辦學方式,後來書院成為容縣學校教育的主體。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後,書院逐漸改為學堂,邑中一些鄉賢士紳也捐款集資辦新學。清末,維新人士提倡留學,光緒二十七年通令各省選派留學生,容縣的學堂,嚴格教學,培養了不少人才。 出國留學者很多,清朝末年及民國時期容縣出國留學生有109人,這些人回國後有些回到容縣為容縣的教育事業做出貢獻,到民國後期容縣的教育事業就已經很繁榮了。容縣在清末至民國期間,就分析其辦學機制的完整性,教學內容等方面可得出容縣在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如從初級小學、高級小學到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教育機制。容縣的幼兒教育始於民國27年(1938年),同年9月,在容園(今縣印刷廠)設立縣幼稚園。幼兒教育的內容包括:培養幼兒的愛國思想,公共道德、誠實、勇敢、團結友愛的優良品質和守紀律。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 ,全縣有公私小學堂60多所,到民國36年就有公私小學455所,均散設於全縣城鎮鄉村。民國初期強調道德、實利、國民、美感等教育內容。容縣的中等教育也起步較早,始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年原容縣師範學堂改辦為容縣中學堂,招生17人。清末和民國期間,容縣中等學校僅僅設於容城、黎村、自良等幾個城鎮,在校學習者也非常多。另外在清末、民國時期許多人物都熱衷於容縣教育事業的發展。

陸寵廷(1864—1911),原名陸劭榮。石寨鄉龍膽村人。1904年,陸寵廷在梧州結識胡漢民,接受革命主張,集資先後創辦了梧州國民學校、塾師講習所、容縣明倫女子小學等。在陸寵廷的倡導和幫助下, 清末民初容縣興辦公私學校300多所,先後輸送赴日本留學生70多人,成為全國之冠;何仲澤(1882——1930),中共黨員,原名金驪。容城鎮大井巷人。1909年,於桂林優級師範畢業後,回到容縣籌辦附城小學,並在該校任教;陳協五(1876——1944·5),容縣底鄉冠堂村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舉人。擁護孫中山開辦新學的主張,1918年回容縣,在鄉間主張破除迷信,第一個在冠堂山心廟搗毀菩薩,興辦強立小學。1929年至1934年間,陳協五獻出500元白銀,在冠堂開辦農業中學,自任國文、歷史教員,培養了學員40人。 在白屋辦補習班,參加學習的有100多人。1935、1936年,陳協五在容城設立國文專修館,宣傳反封反帝的民主進步思想。1938年,在都嶠中學任教,教學之餘,關注思想進步的學生,經常利用星期天等假日,找學生集中到他的住所,引導他們學習,灌輸革命思想,鼓勵他們投身到革命中去。還有黃未若、崔履堃、周昶旦等等一批具有先進思想的教育家也為民國時期容縣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都大大促進容縣教育事業的發展。

濃厚的教育氛圍是在民國時期人才輩出的關鍵,另外民國時期容縣的在教育過程中其內容與時代緊密聯繫,人們可以接受最新的教育思想,接觸到世界發生的最新變化,這些都大大有助於解放人們的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禁錮人們的東西被打破了,人們才有可能邁出新的一步,做出一番新的作為,成就不一樣的人生。還有民國時期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為容縣人民的追求指明瞭方向,因為方向往往比盲目的努力顯得更為重要。以上這些教育因素是民國時期容縣出了眾多將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民國時期容縣地主經濟的支撐

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容縣在民國時期能孕育出如此之多的軍閥,這與當地地主的經濟實力是分不開。從現存的容縣將軍故居可看出,就房子的規模,佈局可以看出民國時期容縣地主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如馬曉軍故居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距今有差不多一百的歷史。據容縣文管所資料顯示,絕大多數的軍閥都是地主階級出身,其自身背後的經濟條件為他們接收到良好的教育與可以走上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機遇與任人唯親思想的影響

民國時期特殊的機遇條件與中國傳統的任人唯親思想的影響也是容縣軍事人才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辛亥革命後,留學海外容縣籍學生紛紛在他人的引薦之下加入同盟會參加革命,同盟會的發展壯大也使得他們自身得到不斷髮展,新桂系教父馬曉軍,創辦陸軍模範營,並親自擔任營長,此模範營主要是培養新桂系的軍政人才與親信,而馬曉軍的家鄉容縣成為挑選人才的首選地方,封建家族主義思想的烙印仍深深影響著以馬曉軍為代表的一代軍閥。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並沒有意味著中國從此走上穩定發展的道路,民國雖建,但全國各地卻分為大大小小的軍閥割據地,這些軍閥彼此還混戰不休,民國時期的軍閥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軍官學校的培養,裙帶關係的舉薦,軍閥混戰,抗日戰爭,這些原因與事件為民國時期的容縣湧現出大量的軍閥與抗日英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客觀條件。

時勢造英雄,大動盪的年代往往是巨人頻繁誕生的沃土。近代中國的民國時期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在這個特殊的是時代裡,全國各地許許多多人民為了救國於水火之中不斷進行各式各樣的鬥爭,大量的領軍人物也就應運而生了。近代的容縣也是在這樣的歷史環境之中產生了大量的將軍。民國時期的容縣雖然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遠離軍閥爭鬥的中心與日軍入侵之地,受到的侵擾相對於其它地方來說極少,並且從史料裡也可看到,容縣的絕大多數將軍並不是在抗日軍入侵或者反對本地軍閥混戰的鬥爭中成名的,而是走出容縣,走出廣西,走到全國甚至出國之後,在反反覆覆的與敵較量之後脫穎而出,成為了一代將軍,當然有很大的外部力量即人為因素的專門培養而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將軍。

四、總結

清末期,中國的沿海大門首先被外國資本主義的船堅炮利轟開了, 我們被迫捲入到世界發展的潮流中去。世界資本主義的急劇擴張,中國作為東方大國,自然成為了資本主義擴張的首選獵物,尤其是經過資本主義改造過的日本,其迅速膨脹的力量更急需對外尋找廣闊的空間來釋放,而作為它鄰國的中國,無疑成了它理想的對象。另外清朝崩潰,軍閥崛起,彼此之間還混戰不休,再加上“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又被日本不斷入侵,國土慘遭蹂躪,廣大軍民被殘酷殺戮,不勝其數的財產被無情掠奪與破壞,因此大部分中國人民生活在地獄般的世界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國時期是中國興亡匹夫有責,要拯救解放自己,只有靠廣大軍民的團結奮鬥。在強烈的愛國之心與居安思危思想的驅使之下,人民紛紛被迫亦或自願遠離家鄉奔赴各個戰場保家衛國,也就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湧現出數不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無論是軍閥還是抗日烈士,他們都曾為救國救民做出了犧牲,因此永遠值得後人去緬懷。

【1】廣西地情網

【2】清修《容縣誌》

【3】清修《梧州府志》

【4】《試論民國時期容縣籍軍閥居多的原因》,羅旭化,桂海論叢1991年第5期。

容縣考察時所收集的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