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本系列文章承接小編之前所發表的《熟悉又陌生的春秋戰國》系列,講述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至東漢漢獻帝退位這四百多年的歷史故事。

秦始皇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不光是因為他統一了中國,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傳承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並且統一度量衡以及文軌車書等。我們的故事就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開始講起,看一下這位千古一帝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這一系列的制度,以及他還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哪些不可磨滅的貢獻。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終於在咸陽的宮殿裡等來了齊王田建投降的消息。這就意味著,長達五百餘年的春秋戰國諸侯紛爭的華夏大地,終於在他的手裡完成了統一。

稍等,不對啊,還有一個衛國沒有滅掉呢。不要緊,衛國早就已經歸順了秦國,成為一個附屬國。滅不滅衛國留給自己的後人們去處理吧。嬴政此刻心中百感交集,回顧自己祖先三十多代人的奮鬥往事,自己完成祖輩們的心願也可以說是一種必然。

八百年前他們老嬴家本來是放馬的。後來給周天子放馬放的不錯,混來了一座秦城,開始了漫漫創業路。不過自己的祖宗們大部分都是在陝甘寧的黃土高坡給周天子戍邊,除了春秋時期秦穆公在西方少數民族那裡當了一次老大,其他時候的秦國國君基本都是喝西北風的命。甚至在秦簡公時代,魏國大將吳起還曾帶著魏武卒殺到了秦國都城,要不是秦簡公死守雍城以及其他諸侯幫忙,秦國差點在戰國初年就亡國了。

幸好秦孝公及時發現了商鞅這個人才,商鞅變法也讓秦國國力發生了重大轉折。秦惠文王繼續施行商君之法,並且任用張儀實施連橫大計,東拒諸侯合縱,兵出函谷關開始攻城略地。秦武王一邊忙著練舉重,一邊不忘開疆拓土,重用甘茂佔領宜陽,打開東征的門戶。秦昭襄王雖然被自己那長壽的老媽宣太后壓制了幾十年,但自己親政後採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削弱三晉,並在長平一戰徹底擊敗最大的敵人趙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重用呂不韋,在武力打擊山東六國的同時,也用金錢瓦解六國內部的統治。他們的共同努力,為嬴政的統一打好了基礎。

秦孝文王表示不服:為什麼我後面只有一個省略號?大哥,您即位後三天就掛了,還不如省略號的點數多呢,難道讓我說您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國君傳位給一個趙國人質?咱不鬧了,還是看您孫子的表演吧。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當然,秦王中最牛逼的不得不說是嬴政,咱們看看這孫子(秦孝文王的孫子)的表現。嬴政掌權後立刻清除了呂不韋和嫪毐這兩個老流氓,把自己的老媽趙姬解放出來(關了起來),然後在十年內對山東六國各個擊破。他先是派韓國降將內史騰攻破新鄭,俘虜韓王安,滅亡韓國。趙國本來有李牧等猛將,嬴政買通趙國內奸幹掉了李牧,趙國很快也就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連逃到代國的臨時政府也很快被消滅。燕國狗急跳牆出陰招派刺客,嬴政躲過荊軻的致命一擊,然後派出老將王翦攻破薊城,並由王翦的兒子王賁追殺幹掉了燕王喜。王賁去東北之前,在魏國都城大梁挖開了黃河河堤,水淹大梁後滅掉了魏國。嬴政本來想派年輕的李信帶二十萬大軍輕鬆幹掉楚國,結果被名將項燕殺得丟盔卸甲,後來還是靠著老將王翦擊敗項燕,滅掉了楚國。此時齊王田建還在做著嬴政放他一馬的白日大夢,等到夢醒了才看到王賁的秦軍已經殺到家門口,被迫投降,齊國滅亡。

志得意滿的嬴政在朝堂之上問自己的大臣們:“我這麼厲害,幹出了過去從來沒人做得到的豐功偉業,再叫秦王總不合適了吧,你們覺得這稱號應該怎麼上啊?“

丞相王綰等大臣們說:“老大不用擔心,我們商量過了。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其中泰皇最厲害,您就叫泰皇吧。以後您的命稱為‘制’,令稱為‘詔’,您自稱為‘朕’。您看怎麼樣?“

嬴政琢磨了一下說:“其他還可以,只是這個泰皇不夠響亮。我的功績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一邊一個字,就叫‘皇帝’好了。還有,我覺得諡號這個東西不好,我做的事情就是對的,不需要後世子孫給我用諡號評價。以後就這樣,我是第一個皇帝,就叫始皇帝,兒子是二世,孫子三世,然後就這麼千秋萬世傳下去好了。”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於是乎,我們親愛的秦王嬴政就變成了後世著名的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秦朝第二代國君被人們稱為秦二世。但是,沒有秦三世,更沒有秦四世到秦萬世。我們可以感嘆一下,如果秦朝沒這麼快滅亡的話,後面的歷史課多好學啊。皇帝只需要記個數字就可以了,哪裡有這麼多文武景靈的諡號要背啊。

除此之外,秦始皇和大臣們還補充了一系列規定。按照五德學說,周朝為火德,秦滅周,所以秦為水德,以黑色為國家的代表色。當年那個被藺相如死命保護的和氏璧,如今不僅流落到了秦始皇手裡,還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成為了傳國玉璽。此外,秦始皇追封自己的老爹秦昭襄王異人為“太上皇”。歷史上真正的第一個太上皇其實是這位當年的趙國人質,而不是劉邦的老爹,雖然這個太上皇不是活的。

確立了自己的稱號,皇帝制度也創立好了,秦始皇要開始跟大夥商量正事:如何治理國家。丞相王綰再次提議:“陛下趕快把自己的兒子們封到各地做諸侯吧,幫你看著這麼大國家。”這時候廷尉李斯站出來,表達了不同的意見:“我不同意。雖然陛下的兒子們都是親兄弟,但是他們的兒子可就不熟了,他們的孫子可能互相都不認識。大家看看周朝分封的後果,好多國君都是姬姓諸侯,跟天子同姓,互相打起來就像世仇一樣。所以咱們還是延用我們秦國的郡縣制,由中央統一管理,這樣才不容易出問題。”

秦始皇覺得李斯說的有道理,就廢除了分封,採用了郡縣制。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了三十六郡,由郡守管理。下面萬戶以上的大縣設縣令,萬戶以下的小縣設縣長。在中央,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為三公,下面還設有博士(不是今天的學歷,但的確是由知識分子擔當),詹事等等,咱們就不一一介紹了。總之一句話,秦朝上下的大小事務,都由中央統一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全權負責。這就是咱們所說的中央集權。

秦始皇以為事情辦的差不多了,於是高高興興的出去旅遊了一圈,然後愁眉苦臉的回來了。因為他發現自己的統一道路還有那麼的漫長。

首先,戰國時期各個國家度量衡不統一,例如在趙國八兩為一斤,而在楚國十兩為一斤。或者說在齊國八寸為一尺,在秦國卻是六寸為一尺。這樣一來全國各地根本沒法往來,更別提交換商品甚至做買賣了。秦始皇在全國推行一套統一的度量衡標準,並將戰國時期的各國標準一律廢除。

其次,文字不統一,這可是個大麻煩。我們今天知道學個外語不容易,而在秦朝時隨便去個郡縣,就像出國一樣,文字都看不懂。李斯挑起了統一文字的大任,研究了一套“小篆”,做為秦朝的官方文字。有個叫做程邈的犯人,在監獄裡蹲了十年,卻沒有磨滅學習的熱情。他在秦朝艱苦的牢房裡推演了一部“那些年我們一起寫過的漢字”,最後竟然研究出了一種可以流傳下來的字體“隸書”。秦始皇很高興,立刻把程邈無罪釋放,還讓他當了官。

再次,秦始皇也明白“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因為那個時代的交通也太不發達了。於公來說,秦朝建立之初,南方南越還不老實,北方匈奴也是隱患,六國人心沒有完全歸附。萬一哪天需要調兵打仗,總不能讓將士們天天跋山涉水啊。於私來講,秦始皇還是個旅遊愛好者,好不容易統一這大好河山,總是要到處欣賞一下,大家不能讓皇帝天天爬雪山過草地吧。於是秦始皇大手一揮:修路,修高速公路,那個年代叫馳道。幾年之內,一條條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四面八方的陽光大道很快修好。今天能上高速公路的車都是要滿足要求的,當年能在馳道跑的車也一樣,最起碼車輪距離是一樣寬的,否則寬的窄的都在上面跑,擠不下啊。有了這個標準,秦朝的車輪也就慢慢統一了,這就是“車同軌”。

此外,秦始皇利用一次山東遊的機會,好好體驗了一下齊魯大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孔孟之鄉的倫理道德。他號召全國要向山東人民學習,男女之間要遵循正常的倫理,而不能亂來。這就是“行同倫”。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統一了度量衡,規範了文字,車軌,倫理,秦始皇終於在制度和標準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尤其是文字和車軌,後世的很多詩文中將文軌車書的一致性看作是國家統一的象徵。

制度上雖然統一了,但是人心不齊,隊伍還是沒法帶呀。雖然我們今天說秦始皇讓中國統一起來,可是在那個年代,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可不是唱著“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尤其是山東六國人民,他們的真實想法是“秦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秦滅六國後,六國人民的普遍反應是“我們的國家亡國了,我們都是亡國奴,我們要為自己的國家復國而戰鬥”。所以當時的世道並不是那麼太平,對此秦始皇可是深有體會。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遊路過博浪沙的時候,親眼看到一個大鐵錘從天而降,砸中他的副車,差點丟了性命。雖然秦始皇派出大量人手緝拿刺客,最終卻不了了之。

今天大家都知道了,這次行刺的幕後主使就是後來的劉邦第一謀士張良。他是韓國貴族的後代,為了幫助韓國復國而僱兇刺殺秦始皇。行刺失敗後,張良隱姓埋名躲了起來,傳說還遇到一個奇老頭,搞到一部《太公兵法》。咱們先讓張良去讀會書,他的故事後面再講。

秦始皇為了解決六國遺患,穩定社會治安,也想了幾招。第一,把六國貴族和宗室搬到咸陽來居住,讓這些危險分子待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第二,把天下的兵器都收集起來,然後在咸陽熔化後鑄成十二個金人,這樣天下百姓即使造反,也沒有兵器。第三,要求百姓申報土地,加強戶籍管理。其實這種戶籍制度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經開始在秦國實施,現在擴展到了全國,把老百姓都限制在自己的土地上,從而進一步穩定治安。

到這裡,國內的事情終於安排的差不多了。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國,但為了這統一大業也是操碎了心。他是個勤政的皇帝,每天看一百二十斤公文。後來有人幫他算了一下,雖然秦朝寫在竹簡上的文字有限,這一百二十斤竹簡也有二十萬字,可不是個小數目。

秦始皇的雄心壯志可不僅僅是統一中原這麼簡單,當時南邊還有一大片廣袤的土地沒有歸秦所有。人們管這片地方叫做“南越”,主要包括今天廣州,廣西,福建等地區。那時候的南越可不像今天廣州這麼發達,卻是一大片未開發的蠻荒煙瘴之地,居住著當地原始部落和一部分戰國初期逃來避難的越國人的子孫,形成了當地的越族。這片地方從戰國時期就沒人管,當時楚國沒有能力征服和管轄南越地區。雖然秦國滅掉了山東六國,統一了中原。可是這也不管南越啥事,越族人照樣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沒人搭理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出大將屠雎和趙佗,率領五十萬大軍,兵分五路南下進攻南越。然而,秦軍到了南越地區才發現,事情遠沒有秦始皇想象的那麼簡單和順利。雖然進攻番禺(今天廣州)的一路大軍順江南下,很快打到了珠江三角洲並且佔領了番禺,其他幾路,尤其是進攻廣西的一路卻收到了重重阻撓。廣西地區的南越軍隊利用地形優勢,經常偷襲秦軍,弄的秦軍苦不堪言。主將屠雎在一次戰役中被殺,秦軍糧道被斷。經過三年的對峙,秦軍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卻付出了數十萬秦軍傷亡的代價。

華夏之基石秦漢王朝(一)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一看,原來南越這塊硬骨頭比六國還要難啃,趕緊想辦法。為了解決秦軍的糧食問題,秦朝的水利專家們獻計獻策。他們發現,只要挖通湘水和灕水,秦軍的糧食和士兵就可以走水路源源不斷運往前線。秦始皇二話不說,立刻派史祿帶人去挖溝修渠,這便是著名的靈渠。這個工程相對比較簡單,很快就完工並投入使用。靈渠雖說是來自戰爭,卻為後來嶺南地區的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解決了糧食和後勤,剩下的就是展示秦朝軍事實力的時候了。公元前214年,趙佗與另一員大將任囂一起攻打廣西,很快消滅了當地越族人的抵抗,南越地區終於劃入了秦朝版圖。為了更好的經營南越,秦始皇鼓勵(強制)中原人向南移民,並且將征伐南越的軍隊留在了那裡。這些舉措不但使秦朝很好的控制了南越地區,同時也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使得越族真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派人開發西南地區,將統治範圍擴展到雲貴高原,並且開始了與西南少數民族的融合。經過秦始皇以及秦國軍民的努力,中國南部地區的版圖基本形成。這一切都是秦始皇為我們後世子孫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南部平定了,秦始皇又將自己的目標指向了北方的匈奴。而他之所以這麼做,原因竟然是一個術士的一句話。更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為了抵禦匈奴而修建的萬里長城,卻成為了後世攻擊指責他的主要罪證之一,並且為秦王朝的滅亡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