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秦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的驪山北麓,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贏政的陵寢,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關於秦陵的封土,一直有個疑問,就是秦陵當年的封土只是一個光禿禿的大土堆,還是種過什麼樹木呢?今天,通過在古代典籍搜尋線索,我們已經能夠破解這個謎題了。那麼,古代典籍為我們提供了怎樣的線索,這個謎題的答案又是什麼呢?接下來,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秦陵的主要結構有城垣,封土和各種陪葬坑組成。千百年來,歷經戰火,城垣早已不復存在,今天,除了我們已經發掘的如兵馬俑等陪葬坑外,秦陵的主體,就只有地下的陵寢和其上面的封土了。在我國古代,早期的君王的陵墓是不用封土的。從戰國中期開始,才出現封土墓。到了秦始皇時期,陵墓的封土不僅用來加深陵墓的深度,防止破壞,避免水害,更是演變成一種葬儀制度,變成了權力,財富和等級的象徵。於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秦陵,封土就成了小山一般巍峨聳立。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秦陵的封土具體有多高呢?史籍裡還真有記載,只是不同的史籍,記載的數據都不一樣。1962年,陝西省文管會對秦陵進行一次勘測,測得秦陵封土東西長345米,南北長350米,高度為43米。去除秦陵經過了兩千多年的人為破壞和自然風雨的剝蝕的因素,經過綜合分析,專家們認定秦陵封土的最初高度和大小,應該是《漢書・楚元王傳》中的記載較為可靠。當時,秦陵封土的高為115米,一是座典型的小山。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新的問題就來了,這個小山一般的封土,當年是種過樹木,如同真的小山一般呢,還是隻是光禿禿的一個大土包呢?種樹有種樹的道理,自古陵墓就有“藏風納水”的說法。但在秦陵,光禿也有光禿的理由,民間就有傳說,秦陵的土都是炒過的,當然種不了樹。這樣說來,秦陵封土到底種沒種過樹?陵墓設計者李斯早就死了,監造者少府令章邯也早沒了影子,所以要解開這個謎,還要在史籍中找尋到揭秘的金鑰匙。

在《博物志志》這本書中,有一段記載,“秦穆公時,有人掘地得物,若羊,獻之,首逢二子,謂曰:“此名為蠍,常在地中,食死人腦,若殺之,以柏東南枝插其首,是由墓皆植。墓植柏,自秦始也。”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這裡說的蠍,就是穿山甲。古人認為穿山甲通過掘封土挖洞,經常把墳墓給挖穿。更為嚴重的是,它們還吃墓主人的腦子。這種情況,在秦陵中當然不能發生,所以,秦陵的封土上不僅種了樹,而且,種的樹種還是有要求的,必須是能防穿山甲的柏樹。

這個記載是秦代了,到了漢代,又有了新的說法。劉邦在擊敗項羽後,定都長安,建立了漢朝。為了籠絡天下人心,在漢高祖十二年,劉邦專門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不僅安排了20戶人家住在秦陵附近,作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同時,還特意在秦陵的封土種了樹。只不過,這次種的不是柏樹,而是石榴樹。

秦始皇陵墓上當年是否種有樹木,典籍中的記載破解“千古”難題

通過查閱古籍,專家發現種石榴樹也是有“科學”的依據的。那就是石榴曾經被視為仙草,不僅具有驅邪的功能,而且還是拜祭仙佛的佳品。最重要的一點,在漢代,傳說有一種叫“媚”的怪物。今天,我們已經無法知道這種“媚”到底是什麼,但在當時,“媚”和上文提到的穿山甲一樣,喜好傷害墓主的遺骸。而石榴樹,正好是“媚”的天敵和剋星。

如此看來,不管哪一種版本,在古代,秦陵的封土上種過樹是肯定的了。其實從今天看來,迷信固然不可信,但種樹還是很有必要的,不僅美觀,而且還能防風固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