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隆中對》創造了蜀漢輝煌,也讓劉備盲目自信,兵敗夷陵

公元207年春,蜀漢集團的董事長劉備帶著另外兩位股東第三次來到南陽草廬招攬未來的總經理諸葛亮。

無論前兩次是諸葛亮真的不在家,還是在考驗劉備,劉備的第三次拜訪確實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

千古《隆中對》創造了蜀漢輝煌,也讓劉備盲目自信,兵敗夷陵

三顧茅廬

在草廬當中諸葛亮闡述了他對天下局勢的看法以及劉備集團日後的發展戰略,雖然《隆中對》這篇面試文只有區區三百多字,但是劉備聽了卻是心潮澎湃,特別是最後一句“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使得在軍閥混戰中一直處於弱勢的劉備信心倍增,似乎按照《隆中對》的戰略就一定能取得天下,成就霸業。

諸葛亮出山以後,劉備的確是嚴格執行《隆中對》的戰略。公元208年,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曹操;公元209年,劉琦病死後劉備領了荊州牧;公元211年,劉璋主動邀請劉備入川協助防禦曹操,劉備順勢奪取益州;建公元219年,定軍山之戰黃忠斬夏侯淵,劉備佔據漢中自立為王。

千古《隆中對》創造了蜀漢輝煌,也讓劉備盲目自信,兵敗夷陵

劉備與諸葛亮(劇照)


有一點其實挺有趣的,諸葛亮作為《隆中對》的提出人,卻很少在關鍵性戰役與時間點中在劉備身邊參與作戰,而是兩人一內一外,各治一方。從戰劉璋到奪漢中,諸葛亮大多時候都沒有在劉備身邊,入川時是龐統陪同,諸葛亮與關羽守荊州,攻漢中時諸葛亮也是呆在益州守衛後方。

有人說諸葛亮沒有長伴劉備左右可能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能力還未完全肯定,比劉備小了20歲的諸葛亮缺乏實戰中的經驗,所以在戰爭中劉備更相信自身的統兵能力,諸葛亮更適合留在後方穩定內政。其實我認為,雖然劉備在幾次大戰沒有帶上諸葛亮,但是諸葛亮的能力已經完全得到了他的認可,每次劉備帶兵出征的時候,諸葛亮都統籌後方保證前線的補給,如此重要的位置交給諸葛亮就完全能說明劉備對他的信任及能力上的認可。

可也是因為諸葛亮沒有在劉備身邊指點,使得劉備每次取得勝利以後更加相信自己軍事領導能力。

在《隆中對》戰略的指導下,劉備的軍閥道路變得順暢許多,不像創業之初從北到南四處流浪,10年左右的時間裡就拿把目標完成了大半,也使得劉備更加堅定了《隆中對》戰略思想,又因為幾次關鍵性戰役都是劉備親征的,讓這位命運多舛的劉皇叔信心倍增,甚至已經到膨脹的地步,“霸業可成,漢室可興”話語一直在耳邊迴盪。

當關羽遇害後,孫劉聯盟算是徹底的決裂。於是劉備集結了大軍伐吳,明面上的目的是為關羽報仇,其實更深層次的意義就是把荊州奪回來。荊州是《隆中對》劍指中原兩大犄角中的一個,劉備深知其重要性。而且當時的劉備已是年過半百,關羽和張飛又相繼去世,不可能等到“天下有變”那一天,只能是加快完成霸業。無論是蜀中群臣的反對,還是孫權譴書求和,劉備都置之不理,執意發兵孫吳。

千古《隆中對》創造了蜀漢輝煌,也讓劉備盲目自信,兵敗夷陵

夷陵之戰

縱觀劉備一生,他是一個非常精明,處事細心冷靜的人,劉備與關羽的關係很好曾經同床共寢,可並沒有如《三國演義》中所說是結拜兄弟,被仇恨衝昏頭腦的可能很小,伐吳是劉備對蜀國軍力以及自身能力的肯定與自信。

可是現實就是那麼的殘酷,夷陵之戰的慘敗直接說明了劉備自身的問題,陸遜指出本應坐船由上而下蜀軍卻是陸路行進,而且攻入吳地以後就放慢了腳步安營紮寨明顯是低估東吳的軍力,這也給了吳國痛擊蜀軍的機會。

表面上看劉備盲目自信只造成了夷陵之戰的潰敗,其實從發動對吳戰爭開始就違背了《隆中對》的戰略思想。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是擺在面上的,孫劉聯盟始終是抗衡的最佳選擇,諸葛亮的觀點也是“孫吳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比如在荊州的歸屬問題上,就都沒說荊州是蜀國的,都是以“借”為由佔據,以此穩住孫權維繫同盟。

雖然呂蒙攻打荊州,殺死關羽破壞了聯盟,但那也是關羽沒把孫劉聯盟放眼裡在前,而且在劉備發動戰爭前吳國也有求和之意,依舊可以繼續維持雙方的同盟關係。

吳、蜀兩國繼續交戰必然會將兩國關係破裂的更嚴重,造成更大的影響。一方面孫吳可能會因此與曹魏結好,孤立蜀國,另一方面魏國很可能會因為吳蜀大戰趁虛而入取得勝利。

可劉備造成的局面都不是以上兩種,而是在夷陵之戰中蜀軍大敗,這既失去吳國這位盟友,蜀國也空耗國力毫無所獲,埋下了禍根。日後諸葛亮的北伐只能被迫選擇穿過層巒疊嶂的蜀中群山進軍,加大了行軍和補給的難度。

千古《隆中對》創造了蜀漢輝煌,也讓劉備盲目自信,兵敗夷陵

劉備(劇照)

《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並沒有問題,思路也是依據天下局勢為劉備量身打造的,劉備因此很順利的拿下益州、漢中,可就是劉備在執行這項戰略的前期過程中太過順利,催生了自己在軍事能力上的盲目自信。

如上文所說,一來在離開荊州以後的諸葛亮很少在劉備身邊為戰爭出謀劃策,劉備更加堅信已經熟知《隆中對》的思想和肯定自身的軍事能力,其次攻打孫吳的難度是遠遠高於奪取益州以及漢中的,可是在劉備眼裡孫權和劉璋無異,才導致了與關羽一樣大意之下沒把孫吳放在眼裡,最終吃了苦頭下場。

在《隆中對》戰略的指導下,劉備達到了人生巔峰的同時,自信心也是到頂點。信心膨脹的劉備攻打孫吳,不僅與《隆中對》的思想相違背,還讓蜀國的大半國力在夷陵之戰中白白浪費,也使未來諸葛亮北伐增加了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