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二戰結束以後,國際檢察處在1945年的年底先後逮捕100多位日本戰犯,並對此開始展開深入地研究與調查,大量的刑偵人員查閱各種檔案與資料,並進行實地調查與證據的採集。但在刑訊的過程當中,曾以“罪嫌證據不足”釋放多名日本犯人。

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終於在1946年初春之際,國際檢察處已經大體摸清這些戰犯的歷史地位與罪行,並且在那些戰犯當中還摸查出一張複雜且巨大的政治網絡。國際檢察處的人根據手裡的資料準備向遠東軍事法庭提起訴訟。但就算是提起訴訟,也是有著前提條件。那便是關於這些的在押犯人,哪些人才能是首次被提起訴訟呢?

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對於國際檢察處來說,將所有的在押犯人全部送上法庭,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而且與遠東軍事法庭同一時期設立的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當初所提審的德國戰犯的名單總計才僅有22人。但這些都是建立在較為簡單的案情,犯罪年代較短的基礎上,而東京的軍事法庭所要審理的案件要比紐倫堡複雜的多。但國際檢察處還是準備將首批起訴的戰犯名單建立在紐倫堡的基礎上,即便是有所增加,但總計也不會超過30人。

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當初東京法庭制定完人數以後,面臨地最棘手的問題便是如何計算戰犯的犯罪年代,所有人都認為日本投降之日就是犯罪年代的終止日期。但究竟是從什麼時期算起,卻是有著非常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遠東軍事法庭的設立是基於審批二戰戰犯的罪行,而日本的侵略戰演變為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便是其偷襲珍珠港。故此,有人就認為將犯罪起始日期定在1941年12月7日。

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但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見,眾所周知,日本之所以會冒著巨大的風險襲擊珍珠港,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想要從中國的戰場脫離,想要快速的解決中國的問題。故此,起始日期因為“七七事變”。但“七七事變”的爆發,其實是日本侵佔瀋陽,建立滿洲政權後的延續,換句話說就是“九一八事變”的延續。但基於這個日期,有很多人還是不同意,因為“九一八”事變的爆發導火索就是張作霖遇難皇姑屯。故此,犯罪的起始日期因為1928年。當然,若是一直往前推斷,這個時期還是會更加提前。但最後基於取證的難易,日本戰犯的犯罪年代定為從1928年張作霖遇難皇姑屯開始,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截止。

東京審判實為象徵性懲罰,為何會是28位甲級戰犯?名單依據是?

在這一系列的問題解決以後,國際檢察處便開始確定具體名單。名單的依據便是,在政治、軍事、外交宣傳等各個方面上從事罪惡活動的日本人。但這些個甲級戰犯的最後結果,也並不能讓人滿意。有些人被處死,有些人還能逍遙法外,因此有人將東京審判定義為“象徵性的懲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